□ 傅乐平 文/图
老山,英雄的山,她以血染的风采,巍然屹立祖国南疆;老山,光荣的山,她以当代军人无私奉献的品质,体现着伟大的时代精神。
1986年,我在某部宣传处工作,为了向全国人民汇报老山战士的无私奉献精神,集团军首长交给我一个任务,组织搜集老山前线的战地艺术品,送往军事博物馆展出。于是,我和战友们踏遍了老山战区前沿的各个阵地,同时掀起发动各个部队和猫耳洞的战士们捐献战地文物和艺术品的热潮。
某红军师的姑娘们送来自己一针一线为出征勇士们缝制的“吉祥包”;工兵团的战士们用被敌人炮弹炸毁的大型树根雕制作的“燃烧的红土地”;还有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的顾金海烈士的遗书、杨国才烈士牺牲后留下有6个弹孔的钢盔,以及烈士张串被炸毁的喷火枪、在“一○一四”战斗中被炮弹炸有226个弹孔的战旗……
某部摄影员袁熙给我送来许多精彩的战地照片,并认真地对我说:“下次战斗拍些更精彩的片子送给你。”但时隔一个月,在1987年1月7日惨烈战斗,炮弹把他掀上了空中,血肉模糊的他,只留下了带血的相机。当他那20多幅浸透着血与火的照片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宽大的展厅展出时,参观者无不为拍摄作品的纪实性、真实性而震撼。搜集来的很多展品,在我的人生记忆中留下永远的记忆……
地图 这幅特殊的中国地图是前沿坑道中的指战员们用家乡亲人的来信和全国各地慰问信上的3116张邮票拼贴而成,不同的邮票颜色代表不同的省份,一颗红色的天安门普票镶嵌在首都的位置,战士们把这件作品命名为《祖国在我心中》。
哑铃 1986年9月的一个大雾天,我爬到老山主峰的一个连队搜集展品,透过茂密的草丛,我看到一个猫耳洞前几个战士在起劲练哑铃,上前仔细一看,哑铃竟是用越军的防步兵地雷做成。我不由为战士们绝妙的想象力惊叹不已。当时,老山主峰周围敌我双方埋下了几十万枚地雷,我军工兵正在不停地排除敌人的地雷。越军的苏式地雷呈四方形状,战士们突发奇想,去掉引信炸药、插上钢管,四颗雷正好做成了一副哑铃。它既是健身的好伙伴,又是一个有战地特色的纪念品。
老山鹰 前沿阵地有一棵17米高的大树,曾为战士们观察敌情、避风遮雨立下了汗马功劳。敌人的炮弹将它拦腰切断后,为纪念这位“无言的战友”,战士们用树皮制作了一只栩栩如生的老山鹰,雄踞在烧焦的树墩上,题名为《警》。
生命之光 距敌人只有几十米的一个猫耳洞中有3名战士,常年驻守的猫耳洞是一个狭窄的石缝,终日不见阳光,白天也要点着蜡烛,日积月累,蜡泪成了一种天然的工艺品,似雪山又似飞瀑,战士们亲切地称它为《生命之光》。
总政、兰州军区、某集团军首长和军事博物馆的领导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指导。布展最紧张的阶段,赴京办展人员日夜加班,中午不休息,许多人瘦了,病了仍坚持工作,总政歌舞团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乔佩娟政委派舞美队长段京飞和办公室主任刘炽炎协助布展,提高了展览艺术水平。
1987年5月16日,军博东四楼中庭宾客云集,列成三个方块的陆、海、空三军威武雄壮,首都各界来宾侧立两旁,东展厅入口一面红色巨大的屏风上挂着“老山战地艺术品展览”金光闪闪的大字显得特别庄严。北京军区某部军乐团不停地吹奏着《解放军进行曲》《血染的风采》,给人以雄浑庄严之感。9时许,人们如潮水般地涌入展厅,6位身穿迷彩服、英姿飒爽、来自前线的女战士担任了讲解任务。
行走在展厅,仿佛置身于南疆前线,3个用波纹钢、伪装网和化纤袋搭成的实物猫耳洞,洞前有从老山前线移来的亚热带植物仙人掌。3个猫耳洞分别表现了前线战士生活、战斗的真实情景。
100多幅黑白、彩色照片展示了战争中难忘的恋与情、苦与乐、血与火的动人“瞬间”。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猫耳洞的艰苦生活,血染的军工路,前仆后继,英勇杀敌,报效祖国的一幅幅动人画面。
一组泥塑造型栩栩如生地表现了老山英雄的群体形象:战斗英雄赵怡忠、“排雷大王”骆牧渊、“独臂英雄”陈维旺、“邱少云式的英雄”董永安。
另一组造型表现了战地无名英雄——军工。逶迤崎岖的山路、肩负重物的军工,沿着血染的道路奋力攀援,冒着炮火,穿过百米生死线,把粮食和弹药送到猫耳洞中。
笔走龙蛇,丹青浓抹。100多幅毛笔和硬笔书法琳琅满目。有营地、猫耳洞中的对联,有战士出征的誓言,有铿锵有力的战士诗。抒发了老山战士振我军威、壮我国魂的英雄气概。这些书法的作者中有高级指挥员,有猫耳洞的战士,还有不少是伤残战士的作品。这是艺术和毅力的表现。
一幅幅油画、国画、水彩画、宣传画、连环画、战地速写令人目不暇接,虽然艺术上还略显稚嫩,确是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
一面面红旗,染着战场的征尘硝烟,这里有布满226个弹孔、曾插上被我军收复的某高地的战旗和一面有3000多人签名的红旗,还有留下浴血作战战士最后一次签名的国旗和背心。这是血与火的洗礼、是英雄业绩的真实记录。
一份份珍贵的烈士遗书,壮士们的血书,都显示了民族精神的浩然正气。
一片片写在香烟盒纸、罐头商标纸上的诗歌、对联,都洋溢着身居猫耳洞中士兵们孜孜不倦的艺术追求……
在国防部外事局的安排下,1987年5月26日上午,飘着五颜六色各国国旗的车队开进了军事博物馆展览馆,19个国家23位驻华武官来到展厅,武官们似乎对战士们制作的艺术品很感兴趣,朝鲜武官郑道哲少将久久地看着那件用树皮制作的雄鹰,用汉语对讲解员说:“这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当看到那些精美的炮弹壳制成的工艺品时,玻利维亚武官鲁埃达上校说:“中国军人打仗是艺术家,做工艺品也是艺术家。”在长满热带植物、披着伪装网的猫耳洞模型前,许多武官都高兴地留影。参观结束后,武官团团长、德国武官迪纯上校代表武官团致辞说:“通过参观,看到了当代中国军人高昂的士气和美好的情操,也看到中国士兵在艰苦条件下非凡的艺术创造力。”
5月24日,30多位曾在某集团军战斗过的老前辈相约来到展厅。看完展览后又进行了热烈的座谈。他们回顾了老部队在革命战争中走过的光荣历程,又谈到老部队在保卫南疆中立的新功,一个个心情非常激动。特别是军事学院的离休干部武斌已是第五次来展厅,仍是流连忘返,他说:“我在这支部队呆了30多年,是在那里长大的,看了展览,激动得几夜睡不着觉”。他在留言簿上写道“攻无不克、守无不坚的老部队万岁。”
开展的短短16天里,观众络绎不绝。据统计,总人数达10.2余万人,许多人边看边记。有很多的年轻父母带着孩子,让孩子记日记,从小感受爱国主义熏陶;很多人是流着眼泪看完展览的,那厚厚的五大本留言簿记载了来自天南海北人们的心声。许多人都用“军魂”“威震”“骄子”“自豪”的字眼称赞老山战士的不朽业绩,但更多的人却留下了发人深思的话语,河北师院历史系的孙占彪说:“这是任何艺术家所不能比拟的艺术。”上海华东师大的曾坚冰同学难以用语言表达,随手写道:战士——战友——亲人;老山——前线——祖国,生命——光芒——永生。北京138中学的一位女同学写道:“我愿意做红红的太阳花爬遍老山,我愿化作芳香的春风吹遍南疆。”北京市海淀区中心团支部50人写了两个字“心到”。北京57中150人的代表画了一枝清秀的“老山兰”,以表达他们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心情。辽宁省朝鲜族民族学校民师班的全体同学用朝文写道“把光荣之花献给最可爱的老山前线的战士们。”
5月31日展览降下帷幕。6月1日上午,老山前线赴京展览组全体应首都庆祝“六一”活动组织委员会之邀冒雨登上雄伟壮丽的天安门城楼。川流不息的人们幸福地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一片和平安宁的景象,此时此刻笔者突然联想到炮火连天的南疆战场,想到长眠在南疆的战友们,为了人民的幸福、祖国的安宁,烈士的血没有白流。正如麻栗坡烈士陵园纪念碑的碑文所云,“你们永远活在我们的记忆中里,我们永远活在你们的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