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借鉴

制造业数字化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

当今世界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前沿,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吕 欣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发展数字经济的主战场。当今世界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前沿,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关键。本文在分析数字化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剖析我国制造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通过数字化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数字化成为重要驱动力

以数字化加速创新融合,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引领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具有创新活跃度高、渗透性广、融合性强等特点,正在引发产业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和产品创新。

推动技术创新。通过发挥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引领性作用,推进产业间、多领域、跨产业链的技术融合创新和网络化、智能化应用。

推动模式创新。通过以数据的应用分析为驱动,实现从生产流程、管理流程和商业运营等多个维度的创新设计,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更为科学高效。

推动业态创新。通过云上迁移、人工智能算法和物联网的应用,助力数字技术在实体经济的融合应用,推动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新零售等新业态的不断涌现。

推动产品创新。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产品的生产柔性、模式弹性和形态个性,智能家居、智能汽车、可穿戴智能产品等智能终端产品不断延伸产品创新的新领域。

以数字化优化发展方式,推动制造业效率变革。大数据技术能够为社会经济活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全方位、多层次优化资源配置效率,进而优化经济发展方式,提升社会整体的集约化程度。

提高生产效率。数字化一方面能够推动生产组织形式由层级制转向平台化、网络化、扁平化,减少中间环节,大幅缩减生产服务时长;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设计端、制造端、客户端数据及时汇聚共享,精准对接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在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各个环节构建智能化、柔性化组织经营管理体系,全方位提升生产效率。

提高市场效率。目前数字化已从企业内部向供应链上下游整个产业链延伸,推动了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融合,加速了资金、人才、技术、数据等市场要素快速集聚,进而推动了市场运行效率的提升。

提高了政府决策和审批效率。通过利用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强化了数据的整合、开放、共享,有助于跨部门、跨系统、跨地域、跨层级的高效协同,简化了审批流程,提高了企业办事效率。

以数字化提升供给水平,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通过推动制造业动力变革、效率变革,实现制造业发展从量的积累到全局性、系统性能力的提高,最终实现产品质量、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提高产品质量。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制造业的深度应用,可以通过生产设备和业务流程数字化优化生产流程和存量,降低企业的劳动力、物流、能耗等综合成本,提升产品质量,边际改善中小企业的经营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借助工业软件、云化软件、工业APP等,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渗透到产品研发、设计、物流、营销等各个环节,为各个领域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定制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公众对工业产业的需求。

提高产业供给质量。数字化有助于促进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在地域上和信息联系上的集中,减少交易成本,降低经营风险,提升经济效益,实现行业价值链各个环节的普遍升级,提升产业供给质量。

促工业互联网快速推进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支撑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公共服务节点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企业外骨干网络和内外网改造加快推进。

据国家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4月,全国已经有11个二级节点实现上线运营,标识注册量突破5300万,二级节点布局范围涉及机械制造、汽车制造、物流、食品生产、供应链管理、大数据、纺织、线缆、安全等行业。标识应用领域不断深入,产业各方共同加速标识应用场景探索,应用范围拓展至食品工业、集装箱物流业、日化业、3C电子消费业、玻璃行业、热力行业等领域,通过标识打通产品生产环节、销售环节、流通环节、服务环节,实现供应链管理、重要产品追溯、智能包装、全生命周期追溯管理等功能。

网络平台应用推广不断深化。各类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蓬勃发展,数量已达数百家,其中既有传统工业技术解决方案企业面向转型发展需求构建的平台,如航天云网、海尔、树根互联等;也有大型制造业企业孵化独立运营公司专注平台运营,如徐工、TCL、中联重科等大型集团企业通过剥离整合内部资源,注资成立聚焦工业互联网平台业务的独立运营子公司。各平台围绕行业生产特点和企业发展痛点,创新服务能力,形成了一批创新型解决方案和应用模式。如海尔的COSMOPlat平台集中了农业、建陶、房车等15类行业生态子平台,包括28个应用场景及179个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跨行业、跨领域生态赋能和大规模定制社会化服务;徐工与中国铁建、连云港港口集团、泰隆集团和协力集团分别围绕建筑施工、港口运营、零部件加工和物流运输等行业需求,制定平台解决方案,显著提升行业设备综合复用率,有效盘活企业闲置资产。

各地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我国已初步兴起发展工业互联网的热潮,上海、广东、江苏、山东、云南、湖南、湖北等省市积极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制定出台政策措施。例如,早在2017年1月,上海市发布《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应用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提出到2019年上海市工业云联网生态体系初步形成,力争成为国家级工业云联网创新示范城市。2018年3月,广东省出台《广东省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实施方案》和《广东省支持企业“上云上平台”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扶持政策(2018-2020)》。2018年11月,云南省出台了《工业互联网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部分省市在实操层面也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例如,广东注重完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引导工业互联网企业着眼产业链、产业集群升级发展的问题,探索产业集群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针对不同工业应用场景的不同需求,科学筛选、有序安排工业互联网企业及相关专家上门服务,实现了工业互联网产业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同时连续两年在广州召开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通过中小制造业企业现身说法、工业互联网企业展示应用案例等形式,进一步推广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的做法和成效。

制造业数字化改造能力不强

工业互联网专业化供给服务不足。我国工业互联网技术基础比较薄弱,工业互联网平台商业成熟度不强,缺乏龙头企业;工业制造业应用复杂,工业互联网定制化研发、精细化制造的支撑能力相对不足;示范应用的成功案例有限,工业互联网应用的可复制性不强,影响了大规模推广应用的范围和进度。

企业数字化转型意识和主动性不强。企业本身对以数字化推进企业转型升级的认识不够,影响了企业的数字化进程;企业对数字化路径不清晰,对企业上云上平台持迟疑态度;企业本身的数字化改造能力不强,缺乏专业化的技术服务团队。

专业人才缺乏。制造业数字化对制药流程和网络设计、创新应用有非常高的要求,当前在工业制造业领域数字化专业技术人才非常短缺;高校专业内容设计方面在相关领域研究基础薄弱,基础技术研究人才不足;工业互联网设计等专业人才知识机构和技能水平要求很高,很难通过短期的快速培训完成。

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突出。制造业数字化后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了虚拟空间和实体经济的交织,使网络安全隐患延伸到制造环节,必须进行网络安全技术的创新;很多工业系统涉及国家战略资源、生产安全,使得基础信息网络的攻击延伸到关系国际民生和国家安全的重要领域;在工业互联网领域风险评估、安全防护的技术储备不足。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

健全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进一步推进4G网络的深度覆盖,推进5G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IPv6的全面应用,为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大范围应用提供基础设施支撑;做好各地区数据中心的摸排工作,统筹用好各类数据中心和云设施,引导企业围绕数据的应用服务上云上平台,助力企业工作效能的提升和管理水平的优化改善。

树立工业互联网平台标杆,推进典型行业示范应用。总结工业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的经验教训,分类分行业遴选出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和解决方案,以专项资金进行支持培育;选择一些应用深入、成效显著的行业进行先行先试,打造一些典型行业的互联网平台,在全国特别是西部等起步较晚的地区进行应用推广;鼓励地方政府主管部门、产业联盟、行业协会积极组织开展优秀案例的宣传报告,营造工业互联网应用的行业共识。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和创新体系建设,积极培育专业供应厂商。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数字化转型,助力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加大对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等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投入,支持创投、风投等基金和社会资本投入,积极培育专业化的工业互联网供给服务厂商;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智能制造等领域领军人才、工程师等人才培育和支持力度,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

完善政策法规和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数据安全。推进依法治理,继续加强数字经济基础性立法,完善数据安全防护等制度;建立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保障工业数据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可用性,建立重要敏感数据泄露的风险防范机制;加强工业互联网能力建设,健全重大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机制。

(作者系国家信息中心挂职干部,第19批博士服务团成员,挂职云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2019-07-31 吕欣 当今世界数字化战略已成为全球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前沿,数字化转型将推动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6626.htm 1 制造业数字化催生新一轮工业革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