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梁剑箫 钱振霄
“鼓励每周进行3次以上,每次30分钟以上中等强度运动”“围绕健康中国建设主要目标任务要求,同时兼顾数据的可获得性,建立相对稳定的考核指标框架”。近日,《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等文件相继出台,运动健身前所未有地以量化的数据,在政府文件中公开亮相,并纳入对相关机构的考核之中,这一变化引发广泛关注。
健康,不再只是一件个人的事。从GDP到绿色生态,再到如今的公民健康,政府考核指标的延伸,折射出国家对健康工程的高度重视,也有对公民健康现状的隐忧。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从召开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到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到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处方”……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举措的相继落地,使得人民群众幸福感普遍提升,获得感实实在在。
这些年,大健康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当人们对运动健康的概念不再局限于简单的跑步、遛弯时,多元化的需求催生了相关运动产业,也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等新鲜指标引入政府考核,是对公民健康指标的进一步丰富,也是对相关部门的工作引导。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持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要坚持正确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坚定不移贯彻预防为主的举措,防治结合、联防联控、群防群控,重视重大疾病防控,优化防治策略,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的全生命周期服务。
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坚定不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当前,医改已进入深水区,到了啃硬骨头的攻坚期。要加快把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落到实处,将其纳入全面深化改革中同部署、同要求、同考核,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建设上取得突破。
在更多人健康意识觉醒的背景下,健康中国更加凸显为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运动健康的具体指标,也包含了人居环境等更宏大的议题。让每一个人都有健康的体魄,美好的愿景需要切实有效的路径支撑。今天,不妨以政府的考核指标为指导,把学校、社区等公共场所的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为更多人提供近在咫尺的运动场所,同时通过持续不断的倡议性赛事,激发人们参与运动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