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视野

脱贫攻坚要“绣”不要“秀”

□ 宛诗平

近日,贵州省黔南州通报了三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其中一起是都匀市平浪镇实施扶贫工程辣椒种植项目作秀造势问题。2018年,都匀市平浪镇在实施扶贫工程辣椒种植项目过程中,只在公路沿线可视范围内设置种植点,并在沿途插满标语、挂满横幅,制造轰轰烈烈搞产业的表象,在群众中造成了不良影响。2018年5月18日,都匀市委原副书记胡荣忠、副市长郭永昌,都匀市农工局原局长顾静生,平浪镇党委书记王燕隆、镇长刘流等分别受到相应处理。

如期在2020年告别贫困,是一个硬目标、硬指标,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同时,越是任务紧,越要防范形形色色的假象。重“面子工程”、轻惠民实效,挑领导容易看得见的地方扶贫,把资金集中投到少数几个点上……在部分贫困地区,还存在着这样的想法和做法,被人戏称为“造盆景”“垒大户”。这种“路边花式扶贫”,中看不中用,掩盖真相,遮挡真贫,产生了扶贫泡沫不说,还苦了百姓、伤了民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振聋发聩。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见到真章,必须用“绣花”的功夫,一丝不苟。而把扶贫当成“作秀”,花拳绣腿、光说不练,搞形式主义,就会影响扶贫工作进程,损害党和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脱贫攻坚要“绣”不要“秀”。“绣花”讲究一针一线细致入微、一孔一眼缜密灵巧。当下,脱贫攻坚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对扶贫单位和部门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单位和部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心思放正,老老实实,咬定青山不放松,发扬钉钉子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大干、苦干、实干,扎扎实实地做好扶贫工作,做到扶贫对象精准、扶贫方式精准、扶贫成效精准,确保脱真贫、真脱贫、不返贫。惟其如此,才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2019-07-11 宛诗平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831.htm 1 脱贫攻坚要“绣”不要“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