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采

重庆铜梁:全面发力改革创新 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重庆市铜梁区街景

重庆市铜梁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企业服务中心

□ 本报记者 李 琳

一提起民营经济,人们总是习惯性地把视野调整到浙江和闽南以及改革开放桥头堡的珠三角地区。如今,人们的目光顺着长江逆流往上停留在重庆西北部——铜梁时惊讶地发现,这里的民营经济已然成为全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2018年,铜梁区民营企业增加至1.1万户,民营企业增加值达到344亿元、同比增长9%,占GDP比重达到了77%。铜梁民营经济已是全区经济发展的顶梁柱、财税收入的主力军、拉动增长的动力源、服务社会的践行者、实干创业的排头兵。

如今,春风拂面,民营经济迎来新机遇。2018年9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持续释放“党中央毫不动摇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强烈政策信号。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在全市民营经济座谈会暨走访服务民营企业动员会上强调,全市上下要学好用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领会实质、联系实际、见诸实效上下功夫,深入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新发展。

深入开展“大走访”

俯下身子“解难题”

铜梁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深入落实市委要求,由区委书记、区长等区领导带队组建33个走访小组,深入开展服务民营企业“大走访”活动,对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融资难、用工难、生产经营成本高等七大问题,进企业、进车间、进市场实地走访调查,在深入调研掌握全面情况后精准施策、根治难点,进一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营商环境。

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涉企执法“一刀切”影响企业合法权益。铜梁区充分吸收企业意见、建议,建立涉企行政处罚报备、企业反映问题交办督办制度,变事后处罚为事前服务,坚决杜绝乱检查、乱罚款、乱收费等行为,让企业吃下“定心丸”。在守好环保底线、安全红线的前提下,对企业不简单搞一关了之、一搬了之、一罚了之,坚决防止环保、安全等涉企执法“一刀切”,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凡对辖区内企业拟作出责令停产停业、吊销(暂扣)许可证或执照、1万元及以上罚款等处理决定的案件,均需区政府法制办核查把关。2018年以来,全区涉企行政处罚报备5件次,未出现处罚不当案件,企业反响很好。

成立于2015年、总投资12亿元的重庆伟鼎电子科技公司是一家高精密电路板企业,生产基地设立在重庆市铜梁区,公司自筹建起曾面临立项、资金、人才等诸多难题。通过大走访活动,铜梁区委、区政府第一时间掌握讯息后,给予企业极大支持。铜梁区区委书记、区长多次到公司检查指导,并召开座谈会切实解决公司难题;发改局、工信委、住建局、环保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实行一对一上门服务,解读政策,高效落实对企业的支持。在铜梁区各部门大力协助下,公司将于7月底正式投产。伟鼎公司董事长周朋说:“在铜梁,重商、亲商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所有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制度都落地有声,有这么好的政务环境和营商环境,公司对未来充满信心。”

服务全方位下沉

民营企业快速“上位”

针对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铜梁区搭建政银企“铁三角”。铜梁高新区有近400家规上企业,走访中49%的企业反映,在扩规上档升级中“融资门槛高、利率高”成为其发展“拦路虎”。铜梁区委研究后下定决心,加强政银企合作,化解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通过制定《激励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办法》,鼓励银行开展特许经营权、政府采购订单、收费权等新型融资方式,完善“助保贷”“购置贷”“银政通”等业务,支持民营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与商业价值信用贷款。2018年,发放企业贷款98亿元,协助企业融资56亿元。同时出台扶持企业上市培育方案,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全面摸底,“一企一策”分类制定扶持办法。设立36亿元股权投资和产业引导基金,建立30家上市培育目标企业库,已培育10家企业在OTC或新三板挂牌,进入挂牌上市储备库企业12家,在2020年前将培育2家企业主板上市。还设立转贷应急周转资金3亿元、融资增信风险补偿资金1.3亿元,兴农融资担保额度达到6.4亿元。并以委托管理方式实行专户管理,通过公益参股、免息信用贷款、债转股等方式对小微企业进行帮扶,已为首批10家企业发放495万元免息信用贷款。

针对企业用工难问题,开展“把老乡留在老家”专项行动。“工难招、人难留”是不少企业反映的发展痛点。铜梁区通过多渠道宣传、订单式培训、常态化招聘,落实系列措施、政策,依托区、镇(街)、村(社区)三级人力资源平台,多渠道宣传,引导老乡就地就近就业。区级领导干部分类别带领7个调研组深入工厂、社区、村社调研,摸清企业用工需求和工人就业意愿,与9所院校结成职业教育联盟,开展“订单式”培训,为企业输送产业技术工人2200余名。还搭建“龙乡人才”招聘平台,组织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农民工日”等专场招聘会,鼓励用工企业“直招”工人,切实减少中间环节同时全面加强劳务中介机构监管。2018年,共举办各类招聘活动60场次,为企业选聘普工5200余名。

当前,部分企业受各种因素影响,出现产品积压库存高、订单少等问题。铜梁区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多措并举帮助企业去库存、畅销路。首先是提高产品“含金量”。成立总规模1亿元的知识价值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在技术研发、产品服务等方面对企业进行帮扶,切实增强企业产品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当好“店小二”。深入开展“兴调研转作风促落实”行动,为入驻企业提供“保姆式”服务。由区政府成立专业团队,推行“361度企业服务系统”,帮助企业抓宣传、找订单、拓市场,争取政策和资金支持。此外,还鼓励企业组建3个产业联盟,发挥工商联、商会、行业协会作用,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展销会,利用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系统建立企业产销对接电子信息平台,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和服务。目前,62家企业建成“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实现耦合互补、共赢发展。大力推动铜梁京东“神农大脑”创新项目,全面叫响“到铜梁上京东”,支持企业参与中国供应商、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服务。2018年,线上交易同比增长26.4%,民营企业订单量比去年同期增长14%。

端出“减负菜单”

多措并举降成本

物流成本、用地成本、市场交易成本一直是中小型企业发展壮大的瓶颈。为此,铜梁区出台《关于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十条意见》,端出“减负菜单”,进一步降低企业物流、能源、制度性成本,为民营经济发展减负增效。

铜梁区积极推进建设西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城乡物流共同配送中心等9个专业市场建设,大力引进申通、圆通等36家物流快递企业,实现配送网点全覆盖。围绕重点产业规划西部生态农产品交易中心等6个专业市场,新建高新区物流园,搭建企业联运公共信息服务平台,200余家企业间运力资源实现共享,切实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在降低企业能耗成本方面,全面清理规范企业用能收费标准,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用能优惠政策,放宽企业直购电准入门槛,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改“转供气”为“直供气”。目前,全区直供电企业116家,占全区工业年用电量的50%以上,企业每年节支近5000万元。

深化行政审批流程再造集成创新,建立“互联网+单一窗口”,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联、三级联动、限时办结”,将55个环节优化到21个,工业项目审批从267天压缩到20天。集中所有办证办件事项建成综合服务网站,实行“全网通办”网上审批,审批事项进驻率、授权到位率均达100%,切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

补齐创新短板

构建产业生态

根据本地民营企业“小散乱”、缺乏产业规划等特点,铜梁区着力补齐创新短板,构建产业生态,实现“抱团”发展。

围绕汽车零部件、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六大产业集群,大力开展补链招商、集群招商、以商招商。2018年,全区新签约招商项目127个、计划总投资630亿元,其中10亿元及以上项目15个,储备在谈项目195个、计划总投资2403亿元。为了提高创新能力,加强与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合作,建成市级以上研发平台35个、科技服务机构8个、院士专家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6个。目前,全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8家,科技型企业235家,市级重点新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300件,授权专利4885件。

同时,围绕重点产业、关键环节,延伸产业链条,建构产业生态,形成上下衔接、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圈。目前已形成以金骏工谷、重润科技为代表的2个产业集群,企业互为配套、融合发展;联合京东打造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集聚智能制造企业13家。截至目前,重点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企业产值的比例高达76.7%。

此外,依托高新区企业服务中心、高新区企业家顾问委员会,大力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和中小企业培训工程,定期组织企业开展免费专题培训,指导企业用好相关政策,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人才。组织咨询机构、专家及志愿者“向企业送管理”,对企业免费开展现场指导和管理诊断,进一步提高企业精细化、科学化管理水平。2018年共开展“向企业送管理”活动20余次,覆盖368家规上企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等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重庆市铜梁区严格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作为当前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持“经济发展是主线,债务管控是底线”理念,积极探索建立“债务绿色可控”长效机制,坚决锁定政府债务上限、扎紧资金监管制度“笼子”,严控政府性投资项目、做大财税收入“盘子”,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夯实防范债务风险“底子”,通过“堵后门、开前门”,实现“控增量、化存量”,全面构建政府性债务风险“绿色屏障”。2018年全区政府债务率51.5%,政府性债务处于绿色可控区间,全区财政金融运行稳中向好、稳中有进。

管住“责任田”

全面构建债务“绿色可控”机制

坚持政府性债务“谁举债、谁负责”,严格落实政府债务属地管理责任,全域谋划债务管控工作,切实把防范化解政府债务风险扛在肩上、拿在手上、落实到行动中。铜梁区通过健全机制、明责担责、强化监管三个方面的措施,管住“责任田”,全面构建债务“绿色可控”机制。出台《铜梁区政府债务“绿色可控”机制的实施办法》,严密监控政府债务、政府隐性债务、经营性债务等债务变化情况,实现政府债务“借、用、还、管”各环节全覆盖管理。探索建立区委管总,区政府统筹,财政、金融、国资等相关部门具体负责的债务管控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地方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制度,切实扛起政府债务管控责任。积极发挥区人大、纪检、审计的部门监督“利剑”作用,建立政府债务的限额、增减变化及资金使用定期向社会公开制度,将政府性债务管理纳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对违规使用债务资金、风险防控不力、整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通报。

看牢“钱袋子”

守好政府债务不增长“底线”

严格把好政府投资、举债融资、融资审批关口,坚决杜绝面子工程、超额举债等现象,切实守好政府债务不增长“底线”。铜梁的做法是:严把债务底线关、严把项目投资关、严把融资监管关。通过全覆盖摸排、统计、分析全区政府性债务,严格锁定债务基数。在不增加政府隐性债务规模的基础上,通过合理展期、债务重组、借新还旧等方式维持资金周转,确保新增政府债务控制在市财政局下达的限额内。同时坚持“量入为出、综合平衡、源头管控”原则,建立《铜梁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政府投资决策机制,充分评估项目财政承受能力,对无资金来源、资金来源不明的项目不得批准立项。2017年以来,按轻重缓急进行项目筛选,取消、暂缓政府投资类重点项目15个,压减投资64.6亿元。此外,科学制定融资年度计划,指导融资主体根据次年投资计划、还本付息资金需求制定年度融资计划和资源配置需求,严防过度融资举债。搭建融资主体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建立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对资金使用、调度情况、对融资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管,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拉响“预警器”

确保债务平稳、可控

全面清理政府债务,逐项逐条分析研判债务风险,实行“一笔债务、一个方案”,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借新还旧、债务偿还等形式,确保债务平稳、可控。按照“谁举借、谁偿还”原则,锁定债务限额,对存量债务逐笔逐项清理锁定,厘清偿债责任,分类制定化解方案。对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债务项目,依法合规转化为经营性债务;对非必要、非急需以及缺乏现金流、存在风险隐患的项目,采取停建或缓建的方式化解。将到期政府债务本息分年度纳入财政预算安排,积极争取置换债券置换到期债务,延长债务还款周期,降低债务成本。按政府债务余额的4%建立偿债准备金,按重点国有企业土地收益的10%~20%建立偿债基金,为偿债和重点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为健全预警机制,出台了《铜梁区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建立债务监测平台月报制度,动态监管高风险领域债务风险,实时监控存量债务到期情况、还款来源落实情况。通过适度控制项目规模、处置资产、借新还旧、引入社会资本、向偿债基金申请救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偿还债务,防止资金链断裂风险。

以机制促管理

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水平

债务绿色可控机制既为债务管控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铜梁区以此为契机,全面提升财政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统筹把好财政资金收入关。从2018年起,企业转贷应急周转金增至3亿元,兴农担保公司增信达到5亿元,“助保贷”“银证通”“实体企业信用贷”增信达到1.5亿元,切实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破解企业融资瓶颈。安排工业发展专项资金、财税扶持政策资金1亿元,支持民营经济发展。通过深入开展“清钱”行动,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体举措,多部门联动,全面追收欠缴税费。2018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1亿元,税收收入21.6亿元,分别增长12%和11.5%,均高于全市平均增幅。

统筹把好财政资金支出关。推行预算公开评审,公开评审项目883个,审减9.6亿元。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对预算执行中增加的重点专项支出、各类政府扶持政策的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实行“闸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清理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实行部门预算“零结转”制度,统筹资金用于经济民生项目。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出台《压减财政一般性支出六条措施》,严控“三公”经费支出,2018年“三公”经费下降12.6%。

通过培植财源、清缴欠费、盘活潜在资金、推行评审制度、实施全面绩效管理、压减财政支出等方式掌控开源节流“总开关”,增强债务风险抵御能力,保障铜梁经济社会发展。

(本文配图由重庆市铜梁区宣传部提供)

2019-07-04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493.htm 1 重庆铜梁:全面发力改革创新 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