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头条

探索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调研纪实

江西省吉安市泰和县马市镇“千里赣江第一岛”蜀口洲,一派田园牧歌风光。 本报记者 王军善 摄

编者按 江西三面环山,五河入湖,物华天宝,人杰地灵。2017年江西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以来,积极有效探索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建设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中部地区绿色崛起先行区、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创新区、生态扶贫共享发展示范区,打造美丽中国 “江西样板”。江西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成为全国唯一“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本报记者深入赣鄱大地,行走绿水青山,体验红色引领,感受绿色崛起。继《生态中国贵州行》《生态中国海南行》《生态中国福建行》系列报道后,今天推出《生态中国江西行》专栏,一、三、四版联动,全景展示江西生态文明建设新气象。

□ 本报记者 李兴文 王军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近年来,江西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重要讲话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指示,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奋力迈出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步伐,全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生态优势巩固提升,绿色动力不断增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成效显著,“两年有变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为总结报道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经验和成效,不久前,本报“生态中国江西行”调研组走进南昌市、赣州市、吉安市、抚州市,历时6天,日夜兼程2000多公里展开实地调研,就江西在机制创新、制度供给、模式探索等方面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示范做法进行了深度采访。

体制改革建成新体系。江西省已出台30项重点制度,多项改革任务提前完成。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试点工作位居全国前列,环保垂改进度位列全国非试点省第一。完善考评追责制度,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考核。积极打造河长制升级版,国家林草局推广江西林长制经验。

生态质量实现新提升。统筹推进鄱阳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建设,在赣州、南昌、吉安、抚州等地打造一批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实施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计划等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全省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91个,是全国唯一“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

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效。全面实施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攻坚行动,扎实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全流域治理,按流域设置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机构试点全国领先。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等保卫战,2018年全省PM2.5浓度降幅居全国第二,南昌空气质量连续5年在中部6个省会城市排名第一。

绿色发展获得新突破。积极探索“两山”双向转换通道,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5335个,有机农业试点省建设经验向全国推广。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占比持续提高。绿色金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了国家唯一生态文明标准创新基地。

一项项举措、一次次突破,让江西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改革创新走在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典型经验模式。靖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得到总书记肯定,萍乡海绵城市建设、景德镇“城市双修”获得国务院通报表扬,赣州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新余生态循环农业、鹰潭城市生活垃圾第三方处理、抚河水域环境综合治理等形成了“江西经验”。创新环境资源裁判规则获最高法院肯定。近三年已累计筹集补偿资金79亿元,成为流域生态补偿范围最广、贫困地区补偿资金最大的省份。

(详细报道见3、4版)

2019-07-03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调研纪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454.htm 1 探索大湖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