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颠覆性创新 科创板助力经济风正帆悬

——访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人陈兴荣

□ 本报记者 王 志

□ 彭莎莎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从实践看,企业是创新的中坚力量,“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是发展趋势和现实需求。就企业而言,从源头创新“入口”到成果转化“出口”,整个发展链条环环相扣,其中任何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创新的效能、结果乃至企业的前途命运。因此,培植企业创新发展的沃土,除了企业自身练强“内功”外,还需大力营造企业“主体地位”的生态环境。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改革让民营企业家更安全”的报道,经本报推出后,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和关注。应读者的要求,本报决定进行跟踪报道,看其发展关键核心技术的创新脉络、价值追求、成果特点、市场竞争力等,就此专访了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人陈兴荣。

让政策东风加速高端工业

低端工业化完成后,高端工业化在展开,不是什么“后工业化时代”,工业也不是什么“传统经济”。

陈兴荣认为,2015年时就是一个典型的高端工业化在展开的时间段。我国是人口大国,人民勤劳智慧,相比美国而言,我们拥有核心技术品牌的同时,GDP是美国的两倍才正常。有人说我国已经进入了“后工业化时代”,这不是一个专业的说法,说“工业是传统经济,互联网才是新经济”这同样不客观。互联网只是变革了商业模式,工业要发挥系统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特征,其比商业的互联网化更重要。

高端工业的三个部类是:终端品牌、核心部件品牌和对应的制造。对于工业的认识,大家停留在第三类制造、加工、代工和第二类终端品牌上,对于核心的部件,软件和硬件的品牌,普遍缺少认知,因为大家在商场上见不到就以为它不是品牌,只是制造。经常有人问到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太阳”)是做什么的,我回答说是生产核心部件的品牌,然后他们又会问:“既然在商场里没见到,那你做的是不是代工?”所以认知只停留在这个阶段。不难看出,许多人把核心部件品牌与终端品牌混淆为一类。

那么,核心部件品牌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比如说,如果一旦核心部件产品断供,那么产品接下来的品牌建设就不存在了,核心部件品牌的崛起,往往会引起对手的紧张。但目前而言,国内恰恰还缺少这种认知,人们将核心部件打造仅仅当成一个简单的制造、代工来看待,甚至投资人士也这样认为。核心部件品牌确实是埋藏在终端品牌内部的,所以英特尔曾经发起叫作“Intel Inside”,让消费者看到终端品牌的存在。如同我们用的智能手机,终端品牌各不相同,但是都拥有同一个核心部件“安卓系统”,它便称之为“核心部件品牌”。

颠覆性技术是“熬”出来的

陈荣兴表示,核心部件品牌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技术通常需要5年~10年周期的研发创建。

“我国现在常见的技术一般1年~2年或3年~4年便可研发成功,我认为这种技术其实是你追我赶的研发,相互迭代,很容易被替代,相对而言,公司销售规模也相对较小,利润也不会很高。”陈兴荣说,投入少,打造周期短,决定了很容易被超越,也不存在“技术壁垒”。

另一类技术就是需要5年~10年打造,投入大、门槛高,很难被超越,以这个为基础的公司会日益发展壮大。类似于德州仪器、三菱、三星和微软英特尔这种企业,他们才会有几千亿元的销售和几百亿元的利润。

“海太阳”正在力争成为这样的公司,而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同样需要人们的了解和支持。

花费时间长,投入力量大,打造的究竟是什么样的技术?陈兴荣介绍,通常这种技术的物理化学体系是基于科学性、系统性,表现出来的是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都是难以被超越的,它背后支撑的是研究、开发、设计和工程的系统能力。

台湾通常把拥有这种技术的公司叫作“系统厂”或“系统公司”。系统,系统方法是根本,人的重要性就在于对于系统与系统方法的快速掌握能力,同时有系统思维,经验往往只构成补充而不是依靠。

举个例子,这种技术能够提供的安全性是什么样的呢?产品的安全性,我们理解的电池芯需要达到巨大量的安全性、极端条件下的安全性和滥用情况下的安全性。

对于巨量产品的安全性,世界一级品牌的电池芯,不只是说充放电的性能有多先进,它首先要保证安全,而电池芯的化学特性就是容易起火爆炸。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品牌一年卖两亿台手机,如果有十万分之一的爆炸率是什么概念?说明有2000台手机可能在世界各地爆炸;如果是百万分之一那就是200台,这种状况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

极端条件的安全性也是很重要的,比如80℃~90℃的高温下和﹣30℃左右的低温下性能依旧很好,这在电动车上的表现尤其明显,如果电动车在正常使用后高温引起爆炸,说明这种电池技术就是低端技术。

相对于以上两方面,滥用的安全性概念大家普遍缺乏。离开家时充电器没拔引发火灾,实质上这是电池核心技术没有过关导致的。“因此,我有足够的信心说,‘海太阳’的电池芯经历过重重考验顺利达标。”陈兴荣说,锤子砸不坏,钉子穿不透,在德国,将“海太阳”电池芯连续充电一年,将其放到火堆里去烧,均不会发生爆炸意外。大家可以想一想,这样的技术,没有5年~10年的时间能开发出来吗?

高端工业化要打造这种产品技术和研发工程能力,是需要大量的相关研发人员和工程人员的,至于制造操作端,反而是自动化的,对操作工的需求量大为下降,这样的工业就能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这不是互联网商业能够比拟的。“高质量的就业是高质量生活的基础,高端工业化做好了,可以为我们提供四五亿的高质量就业机会,解决就业问题,抓住‘牛鼻子’,就是要打造高端工业。”陈兴荣认为。

传统的农业经济,或者是低端工业经济,不能够提供这种高质量就业。就像新中国成立以前培养的大学生非常少,依然是许多人“毕业等于失业”,问题在于当时我国没有像样的工业。更早的时候,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去做行政管理工作,农业手工业和小商业都无法提供高质量就业,这就是所谓的“学而优则仕”的时代。

高端工业化会彻底地改变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国民素质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同时促使社会结构的变革,每年毕业的大学生不会再有压力很大的就业问题,这甚至远比互联网公司提供的就业机会多得多。互联网平台空间超越能力强,可以做到很大的规模,若能够与高端工业化发展相互协调发展更加完善。

科创板的理解和把握需合理客观

当工业进入新的阶段以后,投资的概念也是必须变革的。近日,证监会相关负责人提醒投资者应审慎参与科创板投资。陈兴荣介绍说:“目前‘海太阳’正积极提议科创板,这个过程有观察、有体验,主要是体验。在做产业升级的过程中,体验出来的两个东西非常重要,第一是打造本身核心技术,第二是技术和产品获得客户市场的认可,这是两个标志性的事件。这两个事件要形成所要求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是很高的。在这样的打造过程中,销售和利润跟投入是不匹配的,当然它的利益体现也需要耐心等待。”

作为高端工业,它形成的资产其实是三个类别:软体资产、硬体资产和客户资产。硬体资产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有形自查,它的占比与低端工业相比要低得多,低端工业的资产基本上都是有形资产,用传统的会计方法来衡量、评估资产和评估一个公司的价值是不行的。

谈起“海太阳”核心技术产品的盈利期,陈兴荣表示,该技术的研发在全球范围内也仅仅只有少数几家公司,尤其是此类高端的电芯类产品是寡头竞争状态。再者需求量决定销售额,该产品符合广大中产阶级及以上人群的需求,所以它的销售和利润会爆发性增长是可以预见的。此类现象在某些行业的表现更集中,比如智能手机,手机品牌千万种,之前系统独有两家,就是苹果的IOS系统和谷歌的安卓系统。

对“海太阳”的投资,许多人难以相信前面投入大、周期长、销售小和利润见不到,后期怎么会有爆发期。陈兴荣解释道:“第一,人们没有从以往‘短平快’的思维里走出来,第二是对产业的逻辑缺少认知和信任,第三是典型的经验不足。其实工作生活中类似的经验并不少,比如说盖房子,平房投入少,地基也不怎么打,很快就能盖起来,科创板之前的上市公司就很类似于这种盖平房的项目。而科创板的公司就类似于盖高楼大厦,地质勘探、规划、打桩挖坑和建地下城,花钱又花时间,短期内盖好售卖根本就不可能。”

高端工业,核心部件品牌和终端品牌比盖房子周期更长,而且是无形的部分占比更大,所以大家就很难理解,能理解盖高楼,但不能理解高端工业,存在理解上的困难。一个高端工业、核心部件品牌的创建,那更像是一个人的孕育成长。

人们心中“好的项目”是投入少、周期短,不断往上面增长,这种项目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是存在的,但是投资少、见效快又一年一年增长的项目是不存在的,如果真的找到了那就是捡到宝了。许多人坐飞机到处跑找不到,有的人干脆就不找了,到二级市场炒股票去了,结果也发现自己炒的股票背后那些公司也没有什么成长性,越炒越亏,只有政策刺激一下的时候才有些上升行情,但很快就又开始下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牛短熊长”和“政策市”。某些自由派经济学者甚至还据此抱怨政府不该给予政策刺激,应该放任市场。

真正好的能让投资者发财的项目其实就是以5年~10年的打造周期为基础的。前期投入大,前期销售利润也很少,但是核心技术不断在突破,最终获得客户的认同,在市场端也获得突破,未来的销售和利润是百亿元级甚至千亿元级的。

前期介入是需要你募集的资金是十年以上的,对项目的选择能力和培育能力要强,机会多,成功率低;晚期介入通常指的是项目已经进行七年以上,用短期资金也可以介入,但是机会少。这些企业在这个阶段应该是已经有不错的技术突破了,也有不错的客户认可,问题在于许多人很纠结“这个企业七八年都没有结果,凭什么再过两三年就好了呢?”

鉴于这种情况,科创板为了引导大家转变投资的观念,就特别把上市的标准给改了,关键的指标就从连续几年的销售额和利润,变成了核心技术突破和客户的突破,把销售和利润仅仅作为参考来对待,而且这个参考主要是为了防止没影的公司弄虚作假。

现在这一轮产业升级大潮已开始,国家已经做了引导,但是关键看我们相关的投资人有没有对应观念的改变,刻板的印象和思维要变,并且在思考判断中真正落实。巴菲特说“人只能在能力的边界里面成功”,这个能力其实首先就是“理解力”,意思是人只能在自己理解的范围内成功。

对于短期资金持有者,如果要投资长期的项目,选择在这些项目的后期进入是唯一的出路。所以说,眼光往往决定财运。

海太阳公司符合科创板要求

“我前面讲过,当初提出科创板的时候,一部分是观察,还有一部分是基于体验,所以说‘海太阳’是否符合科创板的要求,在我提出科创板的时候就已经确定了。”陈兴荣说。

公司在2002年刚成立的时候,其实也是做低端的,并且三年之内在全行业做到了全国第二。2008年,我们进行了产业升级,来做这个核心技术品牌打造工程,聚集了德国、日本、美国和国内企业的精英人才来共同做这件事,也邀请了两位院士做顾问,我们的首席科学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家委员,“863”和“973”计划的专家,这个升级的输出端是产品的安全性、可靠性、可追溯性、先进性、成本优势以及反应能力,前段的保障是去研究、开发、涉及和制造的系统能力。

世界排名第一的Exponent,来给公司做了审核,审核以后发现,我们产品的物理化学体系、研发系统、设计系统和工程制造系统都是世界一流的,英文叫作Tier 1。是与日本没有差异的,而在性能和成本上又形成了优势,所以英特尔才会放心大胆地向全球的顶尖品牌去大力推荐。

“我本人所提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意见写进了今年三月份中办和国办所发的《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欢迎公司加入国家‘小巨人’计划。”陈兴荣说。

“我们技术所达成的和所进入的市场是作为核心部件的高端市场,高端市场一共六七家,其中我们属于除了安全性、可靠性和先进性以外,在成本上还有大的优势。”陈兴荣说。

当然,一个公司的持续创新能力也是很重要的,而且需要灵魂人物。人们常说的“价值观”“使命”和“思维方法”,许多人认为是空洞的,其实是成为一个大公司的基础,是能够为广大的人群带来利益的。同时这类公司坚持大的原则,核心的原则就是通过创造获得价值,通过创新获得未来和市场,而不是说去寻租、围猎或者损害相关方,更不会去找政府做不正当竞争执法。这个就要求企业的灵魂人物具有牢固的“底线思维”。作为一个品牌公司,即使是遭遇了不测也会坚持负责到底,绝不会放弃。

在科技创新上其实有两种:一种是新手的颠覆性创新;另一种就是经验丰富的集大成创新,比如说乔布斯和任正非都是属于后一种。正是这种持续地自我否定基础上的创新,才能够不断地把公司往高处推、往大了推,才有可能出现核心部件产品的系列化。

“我大学的时候是学遗传学的,并没有去做这些工作,后来又去学经济学,研究生毕业以后又去学公务员法了,习惯跨界。当我们进行产业升级的时候,我最开始并没有准备去介入技术、研发和工程,后来就出现了两个异常:第一就是‘多国部队’和各层级人员,不同背景的人组合在一起创新升级的时候,出现了不合作,各搞各的情况,比如说我们跟美国加州大学相关公司的联合研发,开始两个月是合作的,两个月后美国人做美国人的,中国人做中国人的,说不到一块去也做不到一块去了,于是我就作为整合者,来介入这个研发;第二个异常是我们攻关到一定难度的时候,无法取得突破了,达不到世界顶尖客户的要求,相关人员倾向于放弃,说是营销端的市场拓展做得不好,都发出‘可能我们的原料、设备都不行’‘所以这是没办法的’,这类感慨的时候,我自己就不得不介入。这个介入的本质就像登喜马拉雅山登到六千多米的时候,突然要你自己做领队和教练,这个时候我就介入了,然后我们的老院士在后面做顾问,作为科学家给予指导意见,这种情况有一定的普遍性,意味着真正的高峰部分就看领头人。这意味着我们这种做高端打造的公司是这样子的,这不是说做一个规划,调集资源,设立一个激励机制,发出号召,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就可以攀上这个高峰的。这是一件名副其实的‘需要领军人物’的事情,而不仅仅是需要老板。”陈兴荣说。

也许一个公司发展到成熟阶段形成大规模了以后,它可以有模式的转换,但是从苹果公司、微软公司和华为来看,这些企业还是需要有领军人物在这个时候起作用的,正因为如此,苹果在失去了乔布斯以后,它的创新就越来越少了,微软在纳德拉接手以后,创新就越来越多了,再比如华为,在任正非的指引下,它一路狂奔到今天。最好的情况就是说你灵魂人物是一个小集团,有若干个人,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你依然需要一个统帅。

在智慧方面,作为一个领头人,不是把你自己的智慧呈现出来让大家接受,让大家按你的意思去办,用你一个人的创造性去传给参与者。“相反是需要自己放空,然后把团队和外围参与者的智慧掏空,需要平等地展开头脑风暴,这种文化在中国是不流行的,其实这个是能够做到极致的关键所在。”陈兴荣说,因此,灵魂人物需要创造一种有利于激发创新的文化和氛围,他可以提出严苛的要求但是不能独断专行,唯我独尊,相反他实际上是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

“核心技术品牌的打造,科技创新是没有自我的,或者这个自我是以人类为中心的自我。”陈兴荣认为。

“海太阳”公司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公司,它会以持续的集大成创新,原始的创新,百折不挠的意志,去拥抱客户和未来。

2019-07-03 ——访深圳市海太阳实业有限公司创办人陈兴荣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5416.htm 1 颠覆性创新 科创板助力经济风正帆悬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