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风采

语言互译平台助力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吾守尔·斯拉木,开辟了我国多语种信息处理新领域,研发出20多种多语种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实现维吾尔、汉,哈萨克、汉双向翻译

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向中国工程院汇报《关于发挥新疆核心区作用,加快亚欧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决策咨询建议

吾守尔·斯拉木院士在新疆阿勒泰地区考察一带一路数字文化创意产业

吾守尔·斯拉木院士考察特变电工智能制造工厂

吾守尔·斯拉木院士调研克拉玛依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本报记者 王 志

□ 杨璐菡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全面推动与沿线各国经济文化合作,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消除“一带一路”语言障碍

“一带一路”倡议明确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加强沿线国家合作。因此,“一带一路”语言互译和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顺势而生。

语言作为“一带一路”经贸投资合作、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对于推进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国际话语权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带一路”沿线65个国家中有53种官方语言,是全球语言多样性最为丰富、文化差异性最为突出的地区。同时,“一带一路”沿线相关国家和地区的语言或方言大约有200种,包括:阿尔泰语系语族的维吾尔、哈萨克、乌兹别克、土库曼、土耳其、阿塞拜疆、塔塔尔等20多种语言,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的印地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旁遮普语、普什图语、塔吉克语、波斯语等60多种语言,以及阿拉伯语(沙特、伊拉克、叙利亚等28个国家)、俄语(独联体国家通用)、英语(英联邦国家通用),中国的藏语、彝语、傣语和汉语的粤方言、闽南方言、客家方言等,其覆盖了该区域90%以上的人口。

语言中的9大语系在“一带一路”沿线达到全面覆盖。如何实现各语种的自动互译对于“一带一路”建设上的“五通”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然而,这些语言文字多属使用人口不足千万的小语种,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公司难以投入巨资开发建设这些小语种的智能互译平台,而仅靠传统的人工翻译,已经完全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中“五通”的需要。因此,“‘一带一路’多种语言互译及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

三个民族进入信息时代

他开发的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让维哈柯三个民族千万人受益。

他就是我国唯一一位维吾尔族院士、新疆少数民族信息化事业的“拓荒人”——吾守尔·斯拉木。

吾守尔·斯拉木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时已近不惑之年,却最终成为计算机领域的权威专家。经过近30年的努力,他开发出多语种计算机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让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三个民族上千万人迈入信息化时代。难以想象的是,这些产品背后的研发者在40岁前从未摸过电脑。

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和《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支撑“一带一路”建设,他带领的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实验室团队,率先提出了“一带一路”多种语言互译及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开发与应用的重大项目。

面向“一带一路”和新疆少数民族信息化需要,从事多语种信息技术研发30余年的吾守尔坦言,在阿勒泰语系、阿拉伯语系多语种操作系统、办公套件、电子词典、文字识别、语音识别、语音合成、机器翻译等领域已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经过多年的努力,维语语音识别和汉维语音翻译跨过了实用门槛。

吾守尔1941年生于新疆伊犁,18岁时考入新疆大学,学的是当时最热门的物理学。毕业分配到喀什师范学院,期间自学了无线电技术。

1981年,吾守尔被调到母校新疆大学教授无线电电子专业课程。那年,他已经39岁。

上世纪80年代初,计算机、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并逐步渗透、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为了顺应时代需求,当时新疆大学希望能开设计算机方面的课程,搞过无线电的吾守尔被选中,并先后到北京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进修计算机相关专业。这两次进修为吾守尔的人生开启了一个新的世界,他从此开始进入计算机领域。

作为新疆民族信息化技术的拓荒者,吾守尔关注信息技术时已年近40岁。之前,他从没有接触过电脑。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语言不仅是日常生活重要的交流工具,更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承托着各民族绵长的历史和过往的繁荣。新疆有超过1000万的少数民族用维哈柯文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沟通,如果能实现少数民族语言的信息化将意义重大。

回到新疆大学后,吾守尔第一时间向校领导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很快便得到了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不久后,由学校出资3万多元购买的全校第一台微型计算机投入使用。靠着这台计算机,吾守尔和同事们开始了艰辛的研究。先学习汉语,再学习英语。从无线电技术入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再到更深层次的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

1986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会议上,吾守尔的多语种会议管理系统正式亮相。在这个系统里输入与会人员的姓名,电脑就能搜索出他的证件编号、入住的房间等信息,还能将代表资料打印出来。在当时,这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以至于有代表惊呼:这是神话吗?

在近30年的时间里,吾守尔团队从最早的DOS操作系统,到后来各个版本的Windows视窗,他们从软件系统的底层入手,开发了30多种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语言操作系统及应用软件。

不仅如此,团队还完成一整套维语信息处理的理论、方法、技术体系和各个门类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这一系列成果在全疆普遍推广,维族同胞完全能用母语在计算机上顺畅地处理文档、编辑书报刊、浏览网站。

让千万同胞跟上信息化潮流,迈入数字时代,是吾守尔由零起步,硬生生蹚出一条创新道路的最大动力。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逐步实施,我国与沿线各国的经济贸易、互联互通、区域合作、金融文化交流与合作,势必需要信息与网络平台和新媒体。通过“信息丝绸之路”的建设,进一步深化文化与信息交流,成为吾守尔无时不在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来,他主持完成国家863计划智能机专题共7项,培养出20多位科研骨干教师、100多位研究生。年近80岁的吾守尔·斯拉木告诉记者:“以后进一步加强我们的学科建设,培养更多的多民族高层次人才。这方面还是我的一个新起点、新工作。特别是努力争取完成面向中亚、西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在吾守尔及其团队的不懈努力下,少数民族信息处理的大门渐次开启。如今,在新疆应用的大量信息化平台,只要与维吾尔语相关,背后的技术体系都是基于吾守尔团队的研究与开拓。

得标准者得天下。吾守尔深知这句话的真谛。作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文技术信息标准首席科学家,吾守尔十多次代表中国参加ISO/IEO标准会议,并主持制定了5项国际标准、4项国家标准,还有十多项即将颁布的国家标准。

促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

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自然语言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包括语音合成与语音识别、自动问答系统、机器翻译等。

“机器翻译”是吾守尔看重的另一块重要领域。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站需要实现多语种转换,“机器翻译”技术能使之成为现实。“目前维吾尔、汉,哈萨克、汉双向翻译已经成熟,其他语种正在加紧研发。”吾守尔说。

“一带一路”建设是分享发展机遇的平台,是中国与沿线国家促进经济融合的重要载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有了解的需求。“一带一路”语言互译与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的设立,将有助于增强国家软实力,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国际形象,让“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吾守尔·斯拉木介绍道:“‘一带一路’语言互译与国际经贸文化交流平台设立,是我国对世界的贡献和重大创新,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全球语言翻译和产业化领域的开放水平,重塑我国文化自信和国家品牌。”

2018年4月17日,在党的十九大明确“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后,国务院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将自然语言理解等列入重大课题。在此背景下,由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召开的机器翻译暨丝绸之路经济带多种语言互译平台开发应用研讨会召开,吾守尔等多位院士,教育部、工信部、科技部等部委相关司局负责人,以及国家语委语言智能研究中心、国家语言资源监测平面媒体和少数民族语言中心、新疆多语种信息技术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负责人参加研讨会。会议还提出了“关于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多种语言互译平台开发应用的倡议”。

目前,国内一流科研机构、院士、部委智库、行业领军企业等有较强的产业研究和资源整合能力,与吾守尔教授等团队和行业企业形成了“一带一路”语言互译和文化互通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产品开发和国际合作方面进行探索与策划,集中力量做好做强语言互译平台的时机已经成熟。

吾守尔介绍,平台的建设基于公益性。国内各民族语言之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沟通和高效融合、跨域发展等,有着专业化、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等独特的规律与特征。这项工作有利于民族团结、经济融合和国际交流,有助于我国文化自信和文化输出,更好地服务全球化发展。

维吾尔族习惯把志存高远、无私奉献的男子比作雄鹰。吾守尔说,如果说高飞的雄鹰离不开阳光赋予的温暖和活力,离不开天空赋予的广阔和包容的话,那么,他愿把党和政府比作阳光,把培养他的新疆大学比作蓝天。他希望自己能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把所有能做到的,都回报给这片他挚爱的土地。

(本文配图由范晓明提供)

2019-06-17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吾守尔·斯拉木,开辟了我国多语种信息处理新领域,研发出20多种多语种信息处理系统软件,实现维吾尔、汉,哈萨克、汉双向翻译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4544.htm 1 语言互译平台助力经济文化交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