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视野

发展坝区香菇经济 700余人受益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邦洞街道党建联建发展香菇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村民在香菇基地采摘香菇本报记者 曾 华 摄

□ 本报记者 曾 华

□ 通讯员 陈光昌

初夏时节,暖风习习。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邦洞街道织云村党建联建的香菇基地里,20多个村民忙着采摘香菇,分拣后,送入冷库。香菇基地里,党旗辉映,菇农欢声笑语,满脸阳光。

算好账

壮士断腕种香菇

“种植香菇比种植水稻和油菜划算多了。”每次省州县领导到香菇基地调研,邦洞街道办党工委书记肖先钟总是兴致勃勃地介绍香菇种植的收益情况。

织云村大坝是天柱千亩大坝之一,多年来盛产稻谷和油菜籽,是天柱的“粮仓”和“油库”之一。为何大坝盛产稻谷和油菜籽农民反而不能脱贫致富?肖先钟接下来的解释解开了各级调研员心中的疑惑。

“传统的种植方式是一年种两季,即稻谷一季,油菜一季。种一亩稻谷人工成本500元、农药化肥等成本100元,总收益1500元;种一亩油菜的人工成本300元、购买肥料100元,总收入1100元。”肖先钟说,一亩地一年种稻谷和油菜的总收入2600元,减去总成本1000元,纯收入1600元。而目前种植香菇的纯收入是传统种植的12倍,农田种植香菇是一年建棚5年收益。每年购买2万棒香菇6万元,采摘香菇成本1.2万元,搭棚等成本1.4万元;一棒香菇产1.5斤亩产3万斤,每斤收购价4元,每亩菇收入12万元,扣除各种成本净收益3.4万元。保守地算香菇一亩收益2万元,也是种稻谷和油菜收入的12倍,提升了耕地的使用效益。经过再三考虑,征得群众的支持,2018年邦洞街道大力调整产业结构,舍弃传统种植,决定在织云大坝种植香菇。昔日的稻谷、油菜基地华丽转身成为香菇基地。

破界限

产业联片一体化

走进织云村大坝,186个大棚连成一片,很是壮观。菌棒生产厂房也正在建设,又为香菇基地增添了无限生机。

“香菇基地集中连片,非常方便管理、生产和销售。”织云村党支部书记潘万平说,邦洞街道利用织云村千亩大坝和天柱至贵阳省道穿村而过的优势,组织高野、赖洞、米溪、织云、永安、三团、铁厂、灯塔、章程、林海、乐平11个村,打破村际界限,联合建立党建合作社,共投入资金550万元,种植香菇150亩170万棒。基地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致富带头人+贫困户”的模式,由龙头企业万平专业合作社派技术员到大棚来指导温度、湿度的调控,指导香菇采摘、分拣、装箱冷冻,进行香菇统一销售,产品销往贵阳、长沙、广州等地。2018年销售香菇28万斤,2019年截至目前销售31万斤。

“这种模式打破了地域界限,为边远山区无田地发展产业的村提供了便利,而且还节约运输成本,方便技术员指导生产。”林海村党支部书记李承福说,林海村距离邦洞街道20公里,车程需要50多分钟,村里山多地少,没有田地种植香菇。但现在他们村也投入了50万元和织云村一起建立了香菇基地,突破了海云村缺技术指导、运输不便、销售困难、示范带动差的瓶颈,保障了村里香菇产业健康高效发展。

发“三金”

700余人得收益

织云村党建联建香菇基地,拓宽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渠道。当地贫困户获得土地租金、劳务薪金、分红股金,实现了“三金”农民的华丽蝶变。

织云村村民欧彩云,每天都在基地里采摘香菇,月收入3000多元,实现了她多年渴望回家就业照顾小孩的愿望;村民陆志贵流转一亩地给香菇基地,每年得租金800元,一家4口又在基地里上班,每月工资又收入1万多元,摘掉了穷帽;林海村登柳组的贫困户杨胜平,因为有小孩读大学,开支大,2018年得到利益分红600元,增加了收入。

该基地负责人贾光月说,2018年11个村550户贫困户共分红33万元,人均分红600元;基地为当地50多个务工群众发放工资100多万元,人均收入2万元;发放110多户150亩土地流转资金12万多元,户均收入1000多元。

2019-06-12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县邦洞街道党建联建发展香菇产业,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4357.htm 1 发展坝区香菇经济 700余人受益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