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立辉 张海帝
安徽省亳州市以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为统领,以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为契机,以开展“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为抓手,着力推动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文化旅游业呈现出加速发展、跨越赶超的良好态势。
去年以来,亳州市荣获“2018年度中国十大最具活力休闲城市”“新时代·中国最佳绿色休闲旅游名城”“年度最受游客满意的中国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最大芍药花田”成功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共获得国家、省级荣誉称号和奖项31项。
抓文化惠民
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亳州市深入实施文化民生工程,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活动,积极补齐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短板,着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018年,亳州市文化旅游局承担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补助项目和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两项文化民生工程,严格落实“月督查、月通报、月排名”制度,截至2018年11月份专项补助资金全部到位,全市农村公益电影放映17,543场,完成任务数的112.54%,送戏下乡2635场,完成任务数的200%,为全市1424个农家书屋配送图书106,215册,提前超额完成2018年文化民生工程任务。全市组织群众文化活动800多场次,开展城市广场公益演出300场,组织扶贫文艺宣传演出79场,送戏进敬老院300场,极大丰富了城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市文化馆完成内部装修,场馆功能配置加速推进;城市展览馆、北关历史街区等5个全民阅读基层示范点建成并对外开放;完成627个数字农家书屋建设,高于全省目标任务数(30%)14个百分点;完成4个乡镇(街道、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点创建和50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完成蒙城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启动国贫县利辛县应急广播系统建设,申报资料已报国家相关部门审批;五禽戏群众文化普及活动顺利通过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验收,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
抓精品创作
着力繁荣新闻出版文化艺术
围绕“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持续打造精品,市广播影视产业园获评“安徽省广播影视产业园区”,亳产电影《美丽的抉择》《爱的传递》分别获2018年美丽乡村国际微电影艺术节最佳故事片、第三届横店儿童电影节最佳公益短片奖,在省级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评审中亳州市荣获2项组织奖和19项节目奖,梆剧《春暖花开》和《仙乡药嫂》《一树梨花白》分别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优秀现实题材舞台剧展演及安徽省戏曲创作孵化计划。
深入挖掘亳州传统文化,创新开展“博物馆欢乐奇妙夜”活动,打造全国首家夜间开放的博物馆;组织亳州文物走出去,联合南京六朝博物馆举办“曹操宗族墓群文字砖拓片全国巡展”活动。组织全国媒体和网络达人来亳州旅游体验,结集出版《遇见亳州》游记;组织编撰出版了《殷商亳都》《魅力亳州》《寻味亳州》《亳州旅游指南》等文化旅游丛书。大力保护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北关历史街区设置非遗直播间,组织开展剪纸、糖画、面塑等非遗展演活动40余场次。
抓旅游创建
着力丰富文化旅游产品供给
实施“百景提升”工程。邀请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研究所的领导和专家来亳州指导旅游创建工作。古城旅游区、古井旅游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加速推进,北关历史街区业态不断完善,外立面改造加速推进;古井乐酒家园建成并对外开放。林拥城、亳州城市展览馆通过4A级旅游景区景观质量评定,辉山红色景区、治未病养心园等6个景区获评3A级旅游景区。
推动中医药健康旅游发展。积极开展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华佗故里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成功获评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华佗五禽戏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获评安徽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谯城区晨光村、涡阳县黄庄村、蒙城县柴河村、利辛县曹店村等5个旅游扶贫重点村获评3A级旅游村庄;谯城区十河芍花养生小镇获评安徽省特色小镇,古井药王村获批安徽省田园综合体示范项目,涡阳县义门镇入选安徽旅游十大古村镇;2018年全市建成扶贫农家小院40家,新增3星级以上农家乐19家、省级优秀旅游乡镇6个、旅游示范村12家。
组织开展评比创优。举办中国(亳州)药膳大赛、“听美食故事、品舌尖上的亳州”评选活动,推出亳州十大金牌药膳菜肴、三十道名吃;组织亳州市文创产品参加中国旅游商品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和安徽百佳文创旅游商品创意大赛,共获1个金奖、3个银奖、6个铜奖。积极开展旅行社诚信创建,亳州阳光假日国际旅行社、宝中旅行社获评全省五星级诚信旅行社。“道源问道”中华传统文化研学之旅被中国汽车摩托车运动联合会评定为全国30条“十一”黄金周精品自驾运动游线路之一,是安徽省唯一入选线路。
抓项目建设
着力补齐文化旅游发展短板
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工程,着力推进北关历史街区二期工程和业态完善,9条街外立面改造即将完工,5家特色民宿、4家特色餐饮建成营业,兴美食汇、美食广场和花戏楼小吃一条街全面提升;休闲书吧、戏剧茶馆、旅游购物店、老字号店铺、非遗直播间等不同业态有序布点;熟皮坑停车场一期工程开工建设。亳药花海休闲观光大世界二期项目完工,三期工程已启动建设,花海书舍酒店、柴洼民俗村、七彩花都、游客中心等项目建成运营;建成城市海洋馆、乐酒家园、建安文化广场、林拥城蜗牛庄园、人民路地下旅游通道、阿土部落等工程项目,完成了江宁会馆、姜桂题公馆维修工程。
汤王温泉二期工程即将完工并对外开放,10大旅游服务综合体项目已开工建设南部旅游服务综合体、林拥城旅游服务综合体和北部游客集散中心3个项目,亳州酒吧风情街、林拥城游客中心、十河芍花养生特色小镇、药王村田园综合体、义门古镇改造等项目加速推进;全面完成旅游扶贫重点村规划编制和“八个一”工程建设,全年新建旅游停车场36个、旅游标识标牌160块,新改建A级旅游厕所200座,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增强。
抓宣传营销
着力拓展旅游重点客源市场
重点培育以亳州为半径200公里范围内周边旅游市场和京九沿线及长三角地区重点城市客源市场。突出主流媒体。参加全省旅游宣传“1+N”品牌活动,“中华药都·养生亳州”亮相央视黄金时段,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专题推介亳州“道源问道”精品旅游线路;春节期间,央视春晚特别节目《一年又一年》两次直播报道亳州市北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春节民俗活动;央视两会特别节目《谈谈家乡新变化》对南湖灯光水舞秀进行报道;芍花节期间,新华社、人民网制作专题页面全程直播芍花节开幕式盛况,安徽电视台《第一时间》栏目报道亳州市万亩芍花美景;《人民日报》《中国旅游报》头版报道中心城区旅游业发展情况;香港卫视《香江唱皖》栏目报道“道源问道”精品旅游线路。
进行定点投放。亳州旅游拜年宣传片免费在上海铁路局所辖654趟高铁、48,241个高铁电视屏幕循环刊播;药博会期间,亳州印象系列海报在徐州东站进站刷屏机免费投放,一周累计刷屏10,850次;国庆节前,亳州旅游形象广告画面在北京地铁1号线国贸站LED大屏免费刊登一周;开通亳州至合肥旅游专列,开展40期亳州旅游扶贫新貌游活动,乡村旅游扶贫做法被《中国旅游报》刊发;亳州旅游走出国门,成功亮相纽约时代广场。
实施精准营销。出台《亳州市对组织、接待游客来亳旅游企业奖励暂行办法》,提高旅游企业组团来亳积极性,组织国内重点旅行商、台湾旅行社、各省市媒体记者来亳采风,召开新闻发布会,宣传推介亳州旅游产品和奖补政策;联合省旅发委、淮南市人民政府在亳州举办“道源问道”中华传统文化之旅启动仪式暨2018年全国车友皖北自驾游活动,定向开发自驾游市场;分管市长带队到重点客源城市召开专题旅游推介会,在周边20个地市设立驻地营销机构,在合肥实施五禽戏进高校和旅游宣传进社区活动,着力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积极开发研学旅游市场。
加大宣传创新。全面加强智慧旅游建设,充分发挥“两微一端”平台作用,实现旅游景区监控、无线全覆盖和一机在手玩遍亳州。2018年,亳州市旅游微信公众号全省排名第四、微博排名第二、智慧旅游排名第三,被授予全省智慧旅游先进单位。通过开展103项文化旅游年活动和面向全国征集亳州旅游宣传口号、亳州旅游金点子等系列活动,不断提高亳州旅游品牌影响力。上半年全国地级市文旅部门综合影响力排行榜TOP50(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公布),亳州全国排名第24位,活跃度全国第一。策划拍摄系列旅游微视频、抖音和旅游宣传片,《中华药都 养生亳州》《缘定歌台》两部旅游宣传片分别荣获2018第三届全球旅游视频(旅游界奥斯卡)大赛最佳旅游视频奖和最美旅游视频奖。
抓机制创新
着力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
强化党政主导。市委、市政府确立了文化旅游强市建设目标,把文化旅游业作为全市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口和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市委书记汪一光、市长杜延安亲自谋划、调度和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召开了全市文化旅游业发展大会暨文化旅游年动员大会,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9次研究文化旅游工作,市政府工作报告、市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大篇幅安排部署文化旅游工作。成功组织召开了皖北片区旅游发展调度会,亳州市政府和省旅发委签订了全省首个加强文化旅游强市战略合作协议,与安徽大学签订了亳州旅游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强化政策引导。2018年,市财政设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资金、项目建设资金2亿元,出台了《2018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方案》《亳州市文化旅游产业“借转补”和事后奖补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亳州市对旅游企业组团来亳奖励办法》和新改建旅游厕所、民宿发展、花戏楼小吃街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向文旅产业聚集,引导各类人才向文旅行业靠拢,引导文旅企业做大做强。
强化机制创新。继续开展“2018亳州文化旅游年”活动,进一步强化党政主导、部门协同、企业跟进、社会参与的大文化旅游发展协调推进机制,形成文化旅游发展合力。2018年,共举办文化旅游年开幕式、芍花养生文化旅游节、《药都欢歌》大型主题演出、亳州国际马拉松、MMA“亳”斗大赛等103项主题活动,推动旅游发展实现高开高走。1月~11月,全市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504.74万人次、增幅21.41%,入境旅游人数103,782人次、增幅32.36%,两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1位;旅游总收入193.13亿元、增幅23.95%,国内旅游收入189.94亿元、增幅23.95%,两项指标增幅居全省第2位;中心城区接待50人以上旅游团队54.5万人次,同比增长49%,开创了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
抓行业监管
着力保障文化旅游健康发展
建立健全主城区市场轮动执法、错时执法检查制度和市局对县区市场“月巡查、月通报”制度;积极推进全市文化旅游市场秩序综合整治行动,与市公安局联合在全市网吧推行电子身份认证系统上线;组织开展演出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与阜阳市、周口市、商丘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执法联动;组织开展出版物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开展主城区印刷企业摸底调查,办结4件出版物案件;开展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利剑行动—Ⅰ”、暑期旅游市场秩序专项整治“利剑行动—Ⅱ”,印制《康美中药材大市场购物导览图》,重点规范亳州康美中药材专业市场旅游经营秩序,组织召开旅行社座谈会6次、专项检查8次,受理旅游投诉7起、立案查处1家,有力保障了全市文化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展望未来,文旅兴起。亳州市文化旅游局将紧紧围绕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攻坚克难,创新发展,奋力拼搏,努力开创全市文化旅游工作新局面。
(本文配图由亳州市文化旅游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