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林强
“壮哉黄河!高如天河云中来,滚滚咆哮入东海。犹如万马奔腾,似蛟龙翻滚,浩浩荡荡,曲曲弯弯,奔流东去不复还……”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杨力的这首《黄河赋》,意境开阔,气势豪迈,结构严谨,措辞精当,给人以振奋精神的力量和阅读美感。同时,也让人感佩和惊讶,如此笔势遒劲的文章,竟然出自一个充满书卷气息的女性之手。然而,这正是她胸藏万卷、笔有珠玑且在学术层面展现傲人志气和骨气的写照。
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能成为一个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已属不易。但杨力却以“精骛八极、心游万仞”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情怀,以文以载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为文、史、哲、医的集大成者。不仅如此,她还研究出象数科学,树立新的科学里程碑。探索路上,蕴藏着她的瑰丽梦想,融汇着她夙夜匪懈的求索精神,彰显出她以创新成果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价值追求。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杨力用行动树起一个时代标杆。
文史哲医
集大成者
“我小时候被称为神童。对诗词歌赋只要看一遍就记得住,看一遍我就会写。15岁时,我登上西山龙门(位于昆明),对着滇池发誓,要像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一样,把中国五千年文化尽收笔底。”杨力说:“中国的文化和文学太美好了,一定要让世人了解。”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杨力一头扎进图书馆,从昆明翠湖图书馆到北京大学图书馆,都是她最常去的地方,尤其是北京大学图书馆更是她进京后每天必去之处。她在知识的海洋里纵情遨游,不断汲取养分,开阔着思想境界。
杨力读研究生时,每天一下课,就骑着自行车从西苑赶往北大图书馆,直到晚上10点闭馆之后才离开。这段路,她骑车骑了整整20年。
“有一天晚上闭馆出来后,骑着自行车,我不想走大街,就从一个小巷穿往西苑医院。结果背后有一个人也骑自行车跟着我,我快他也快,我慢他也慢。我害怕极了,拼命蹬、拼命蹬……终于安全回到宿舍。”杨力回忆道。即便如此,她依然每天读书到闭馆以后才离开,只是再也不敢穿行小路了。
在北大图书馆,杨力废寝忘食的读书精神感动了很多工作人员。她们常在她忘记吃饭的时候将自己的饭卡交给她,提醒她去食堂就餐。图书馆里甚至有了“杨力专座”,闭馆后她的书可以不放回书架,第二天接着看。
杨力在北大图书馆用20年的时间,阅读了百万册图书,以一己之力创作出600万字的文学评论巨著:《中华五千年文化经典》《中华五千年文学经典》《中华五千年科学经典》。她把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文学、科学融会贯通、提炼升华。多方面地描画出中国文化繁荣的历史画卷,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化文献。图书采用论著体,作者观点新颖、创见性强,对各阶层读者都有启示。全书文笔优美,引人入胜,充分展现了杨力在文学上的天赋。这套书是杨力教授的泣血之作,为弘扬及传承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化文明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有道是:“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除去超越平凡的才情与志向,杨力还用智慧和汗水精彩演绎了追求之梦。
杨力的文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学表达的优美洒脱,一些历史人物故事和优美的诗词歌赋相结合,产生了别样的“化学效应”,让人既能了解历史,触摸千古文化,又能从中感悟文学创作模式与内核上的新意。
杨力文集在获得成功之后,她又以一年一部的速度,创作完成“杨力史集”系列历史小说:《千古王朝》《千古绝恋》《千古一帝》《千古汉武》《千古智圣》《千古传奇》《千古孔子》《千古英雄》《千古名门》《千古绝唱》,并获极大成功。这一系列图书的创作,展示了杨力的文学才华。紧接着,她又完成了《周文王》40集电视剧小说的创作,出版后,社会评价极高。
杨力文笔优美,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加之博览古著的底蕴加持,其作品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该系列图书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并非常畅销。
2008年,杨力获得批准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此后,她又创作了10部“杨力哲集”。杨力哲集是从一个作家的视角展示对中国影响至深的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智慧,其颇显文学艺术特色,包括丰富的插图,都彰显出杨力艺术禀赋和灵犀妙笔。
杨力的哲学书是艺术和哲学、文学的融合,可读性性强。如《易经哲学大智慧》《孔子哲学大智慧》《老子哲学大智慧》《中国禅的智慧―杨力说禅》《杨力讲易经》《杨力全解易经》《周易象数预测学》《易经原理大智慧》等10余部,在读者中反响良好。
医易相融
服务大众健康
20世纪80年代,杨力撰写的一部百万字巨著《周易与中医学》出版,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影响。这是杨力出版的首部书籍,也是杨力的成名著。这是一部学术性很强的科学论著,受到社会各阶层读者的喜爱。出版30年畅销至今,再版4次,被译为英、日、韩的版本行销全球,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册,第五版将朝着千万册进军。有媒体评论,该书开创了医易学研究新的里程碑,为研究中医理论打开了新的领域。
知名中医学家、原中医研究院院长施奠邦评价此书:“不但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广大人民皆有所启示。”知名中医学家耿鉴庭教授在序言中写道:“细阅该书精彩夺目,不禁拍案叫绝。吾以为是巨著也,不朽之著,惊世之作也。”
《周易与中医学》的巨大成功,一方面得益于科学性,另一方面得益于写作的艺术性,体现了文学艺术和医学相融合的独特魅力。
此外,杨力还出版了《杨力讲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临证智慧》《中医运气学》等书,获得读者广泛好评。
文章合为时为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杨力以医学和文学的力量承载社会责任,不遗余力。2003年“非典”肆虐,杨力认真倾听百姓呼声,满足百姓诉求,并发出誓言:“只要能让中国人多活10年,宁愿自己少活10年”。她写出了《杨力养生23讲》《杨力四季养生谈》《阴阳平衡健康一生》等10部健康书籍,为大众疾病的防治、健康生活的引导发挥出积极作用。在这之后,她夜以继日的主写、编著、主编了百余部健康科普书,为大众健康带来积极影响。
迄今为止,杨力的著作《杨力文集》《杨力史集》《杨力哲集》《杨力医集》等,达200多部,共5000多万字。用“著作等身”来形象她,再恰当不过了。
象数科学
开拓学科新境界
杨力在长期研究中国哲学及周易与中医学的基础上继承总结象数科学。这是一门既古老又崭新的科学方法,是杨力研究一生的成果。这门学问源于《易经》取象思维,应用于《黄帝内经》,已有几千年历史。“这是中国人的骄傲,我只不过是把它升华提炼出来而已。”杨力表示。
象数科学的优势是以虚探实,以显测隐,在当今量子力学以实找实处于囧境的时候,象数科学无疑是探索微观物质、隐性物质、暗能量的一门开拓学科。
象数科学不仅能有力地证实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对天文学、物理学、地理学、地质学、生物学、生命科学等多种学科都将具有开拓意义。尤其它有可能成为继经典物理、量子物理之后的又一里程碑。
杨力指出,象数科学是一门通过观象取义和运数取义认识事物运动规律的科学。它的特点是探索隐形物质、暗规律、暗能量,从而开辟一条以东方为特色的科学研究途径,因而具有广阔的前景。这是一种世界观,一种开拓学科,适用于多种学科。
兴趣爱好和知识的积淀,是杨力开辟象数科学的“基石”。杨力6岁就喜欢观天象,12岁开始学习《易经》,考入中医学院后最喜欢学脉象,她在周易与中医学的基础上,结合哲学,研究象数科学。在《周易与中医学》著作中,杨力撰文指出:“象数是自然科学的灵魂”。
着眼象数科学是一门观象取义,杨力又继承补充了运数取义,也就是通过观象取义和运数取义来认识事物运动规律。
杨力解释,“什么叫观象取义?观,就是观察(包括外看和内视)。取,就是在观(仰观俯视)基础上的提取创造升华。象指出现的现象,是内在事物的外现,蕴含着内在事物的特性。象,首先包括外象和内象;其次,象加一个单人旁,即《易经》观象取义的像,意思是对某些现象、真象等外象,要通过观象取义,通过大脑的思考。”《易经》中的“象者,像者也。”即是这个深意。
据了解,观象取义就是以外象测内藏,外象形于外,内象藏于里,从现象看本质。象是内象和外象的统一。《易经》中有这样一句名言:“知幽明之故,以知死生。”所以从微观到宏观,观象取义都非常重要。而中医经典巨著《黄帝内经》恰恰将观象取义很好的应用于实践,即应用于生命科学上,其中提出的脉象、面象和舌象,以及杨力提出的体质象,就是以观象取义来诊病的典范。
杨力表示,取象比类是通过外象来认识事物的内在规律。这是观象取义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优势是有利于认识新的事物运动规律。取象比类说简单一点,就是物质之间,即使本质不同,只要“象”同,皆可异质类比。类比是为了出新,比如:红花,有通淤的作用,于是红色的山楂(水果),红豆(谷类)、血竭(矿物质)、红萝卜(蔬菜),因为有红“象”,便皆可化瘀。
杨力还指出,运数取义就是通过运数而达到取义的方法。因为数随着时空和多维的改变而有定性、定位和定量的变化,因而也就赋予了质和形的变化从而获得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运数取义具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就是说“数”不仅是量化数,比如1+2=3,更有气化数、时空数和气场数的含义,可以说蕴藏着许许多多变化无穷的奥妙。
杨力在象数科学的原理上,开创了体质象、中药象,并开创了潜证辨证,为癌症的超早期诊疗打开了新的领域。不仅如此,她还通过体质象结合舌象、面象开了远程医疗的新天地。尤其应用象数科学结合体质象和基因象开辟了探索隐性疾病的先河,为中医治未病开启了新的航向。
相关专业人士指出,杨力提出的象数科学是有充分的哲学依据,并且有《易经》的原理支持和《黄帝内经》的应用支持,尤其以中医学为代表的科学,包括经络学以及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等主要学科的支持。在当今量子力学探索微观物质陷入死胡同的时候,象数科学的崛起将是开启科学发展新航向的一把金钥匙。
在杨力看来,象数科学有可能成为继经典物理、量子物理之后的又一科学里程碑。
杨力表示,象数科学的意义有三方面:首先,是开创一条探索物质运动规律的新途径。尤其是这门探索隐性物质运动规律的科学,在隐性的、未知的领域,研究前途非常广阔。其次,化复杂为简易。象数科学既可以探索显性的,也可以探索隐性的;既可以探索低维的,也可以探索高维的。从简单到复杂,从复杂到简单,从微观到宏观,从宏观到微观都可以探索,尤其它可以化复杂为简易。再次,可广泛适宜多种学科。象数科学不仅能证明中医学的科学性,而且从微观到宏观,从生命科学到宇宙奥秘,包括为天文地理、地质气象等都开启了探索的新航向,树立了科学界新的里程碑。
象数科学是中国哲学和中医学的结晶。2008年,杨力正式发表发表论文——《象数科学的伟大意义——在〈易经〉中悟出的答案》,经过10年锤炼,象数科学在学术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观察人士指出,象数科学是杨力的泣血创作,杨力为此付出了太多。这门科学能为中国及世界科学的发展做出极大贡献。
如今的杨力,集知名国学大师、知名易经学家、知名中医学家,知名作家、中国医易学的开创者、中国象数科学的创始人等于一体,她体现了科学家矢志创新、报效国家、造福人民的价值取向,树立了一个自信自强自立时代典范的形象。
晚清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正是杨力一生的写照。的确,没有登高望远,无以确定有价值的探索目标;没有对目标的迫切愿望和自信,难以面对征程的漫长和艰辛;没有千百度的上下求索,不会有深切的感悟和超常的成就。
杨力的一生是埋头苦干的一生,她用自己的努力证实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本文配图由杨力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