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磊
今年初以来,山东省乳山市南黄镇按照“党建搭建平台、平台聚集资源、资源服务产业”的总体思路,聚力打造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平台,精心做好“提、聚、拆”三篇文章,凝心聚力,促进区域资源整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力带动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做好“提”文章,以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以提升发展力为重点,打造融合平台。近年来,南黄镇党委为推进茶产业发展,建立了北茶小镇综合党委,整合域内党组织力量,通过联合议事、一体规划、产业融合等,实现了基层组织联动、镇企村统筹发展。今年以来,为更好发挥党建对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在北茶小镇综合党委基础上,整合无花果、羊肚菌、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党支部,并结合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聚力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平台,通过平台聚合后的资源、人才、信息优势,充分锻炼队伍,提升基层党组织把握市场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专业化水平,增强带动群众致富、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能力。
以提升示范力为重点,突出典型培育。以树立身边的“平民”典型为目标,积极挖掘各村充分发挥党建效用的生动实践,打造可学习、可借鉴、可复制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比如,院后村作为组织力转化为凝聚力的典型,探索推行“土地入股+保底股息+盈利分红”的土地股份制改革,实现土地整村流转、统一经营;靠山村作为组织力转化为战斗力的典型,针对群众无花果销售难的症结,党支部带领大家研究物流方式、对接高端市场,既锤炼了队伍,又凝聚了民心,当年摘掉了“软弱涣散党组织”和“经济薄弱村”的帽子。
以提升服务力为重点,强化带头人培养。针对部分村书记“不会干”“能力弱”等问题,南黄镇党委对全镇33个村逐村摸排调研,根据原有产业基础划定了以靠山和西珠塂为核心的无花果、以北斜山为核心的茶叶等5个片区,并依托新引进的经营主体规划了以南黄村为核心的现代果业片区。以此为基础、将各村划分为产业成型村、片区辐射村、产业潜力村三大类,注重“量体裁衣”,逐村研究集体经济发展和能力提升方案。对产业成型村,围绕提高产业附加值,注重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培训;对片区辐射村,围绕重点产业产能扩大与质量提升,注重种植技术、质量把控等方面的培训;对产业潜力村,注重思维转变,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强化帮扶力量,促进村级发展破题。
做好“聚”文章,以产业整合的力量优势,赢得乡村振兴先机
聚集区域优质农业产业资源。成立乡村振兴农业产业融合平台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建立区域农业基础信息数据库,制作《村级资源情况统计表》《特色产业镇级汇总表》等产业统计表,汇总农业产业基础数据,全面摸清镇域农业产业底数。对镇域内农产品进行筛选分级,纳入产业融合平台,对潜力较大的无花果、羊肚菌、茶叶等优势产业进行整合、培育和产业链延伸。比如,无花果产业,全镇现有种植面积3616亩、18.76 万棵,区位种植优势独特,但受种植分散、品质不等、保鲜期短限制,以往主要以小贩收购和农民自售为主,群众增收困难。目前,产业融合平台正在靠山村试点建立集收购、加工、包装、电商、物流为一体的集散中心,目前已与上海水果商会达成订单意向,待今年产果季开始试运行。
聚集农业管理经营人才。产业融合平台成立的目的,就是实现农业人才的“1+1>2”。平台聚拢了擅长农业生产的“土专家”、职业农民,擅长做群众工作、威信高的村支部书记,擅长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的经营者以及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家等,通过建立定期沟通对接和会商机制,及时研究市场信息、产业发展重点及各类风险,推进互通有无、取长补短,初步构建起农业产业孵化器雏形,可为返乡创业者提供技术指导、风险管理、市场营销等农业全产业链相关服务,最终实现以平台吸引人才的目标。
聚集农业科研技术资源。针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产品附加值低等问题,南黄镇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大健康研究所、青岛农业大学、威海市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签订了产学研共建协议,针对重点产业开展新品研究和深加工研究,促进技术优势转化为农业产业优势。比如,羊肚菌项目在试种成功转入规模化种植的同时,已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大健康研究所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新菌种及精深加工产品,目前已小规模试种成功桑黄、牛樟芝等名贵菌类,为产业可持续发展夯实了基础。
聚集农业政策资源。为切实做好上级惠农政策的承接工作,南黄镇党委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理念,引入经营主体南黄富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平台运营公司,统一运营管理集合后的生产资料。通过平台形成的规模效应和人才、技术优势,增强惠农政策的承接能力和水平,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的同时,提升经营主体和村集体收益。目前,平台已承接1万亩土地农机深耕深松项目和1万亩小麦无人机喷防项目。
做好“拆”文章,以更专业的产业链分工,释放乡村振兴活力
打造区域整体品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聘请威海同舟商标注册公司策划、指导品牌建设工作,打造“南黄优品”镇域农产品整体品牌,下设“南黄北绿无花果”“南黄西浪暖丑梨”等多个子品牌,统一规划包装,集中进行宣传推介,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同步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强化标准质量管理,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的申请,建立统一的二维码信息模板,扩大主导产业、主打产品的市场公信力和知名度。
依托专业营销队伍,夯实订单农业基础。农民对市场的把握总存在滞后性。为有效保障群众和集体利益,南黄镇组织平台内有营销经验、愿意从生产端脱离出来的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大户组建专门市场营销团队,并邀请专门从事进出口贸易、电商开拓及市场营销的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团队营销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订单农业的导向作用,推进农业产业向高端发展。团队成立以来,先后组织到上海、南京、青岛等地进行市场调研和对接11次,无花果、羊肚菌、冰草、不老莓等产业已取得稳定订单。
运用社会化服务优势,改变传统生产模式。通过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立了提供农资配送、农机作业、农产品营销、劳动力调配等服务的合作社,为群众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农民既可以选择流转土地或将土地全托管给社会化服务平台,也可以选择“菜单化”服务,有选择地参与农业生产。村集体在发展集体经济时,也能通过平台有效降低因能力不足带来的经营风险。比如,院后村通过成立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将全村800亩土地集中流转,目前由社会化服务中心提供半托管服务,仅农机和农资两项服务,每年为集体减少支出19.6万元,为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
紧跟区域产业发展需要,提升劳动力素质。土地流转或全托管、“半托管”后,更多的农民将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进一步提升农民收入,平台根据区域劳动力市场需求,特别是平台内农业产业化项目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大力培育职业农民,并通过示范带动和订单农业,引导更多群众按照镇域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参与农业生产,推动重点产业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