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振辉
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地处皖北平原的安徽农垦龙亢农场到处呈现出勃勃生机。龙亢农场占地36平方公里,耕地3.5万亩,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全国第三批发展改革试点城镇、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财政部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试点单位、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大田生产物联网技术应用示范区、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
近年来,龙亢农场通过深耕“农”字、铸造“优”字、开拓“闯”字,不断增强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逐步建设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场风文明、管理有效、生活美好的新农场。龙亢农场逢建场60周年之际,以独特的发展成果向新中国70华诞献礼。
深耕“农”字
高擎农垦大业旗帜
龙亢农场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充分发挥新时期“国家队、示范区、排头兵”作用,不断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科技创新、示范引领,让农垦大业的旗帜高高飘扬。
——深入普及应用农业科技。近年来,龙亢农场每年面向农场职工和周边农民举办各类培训班、观摩会30余场次,7000余人次参与其中,同时委派专业科技人员深入到周边乡镇进行农技教学和现场指导,广泛普及农场农业科技,把先进适用的农业技术快捷地传播到周边农村,充分发挥了农垦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提高了农业科技辐射力和影响力。农场通过创建“四高一大”和“七化”农业,增强现代农业示范作用。“四高一大”的农业创建目标和“七化”的具体措施为:高平台、高科技、高水平、高层级和作用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信息化、产业化。
龙亢农场通过推广应用统一品种布局、统一供种、统一耕作、统一重大农艺措施、统一订单销售的“五统一”模式,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种子包衣、秸秆还田、土壤深松、冬季漫灌、物联网技术管理,农业生产实现了化肥农药零增长、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节本增效同步、生产生态并重,改变了粗放型农业生产现状。目前,全场3.5万亩耕地建成“吨良田”,其中万余亩实现“吨半良田”,小麦平均单产580公斤,秋季水稻平均单产830公斤。据统计,通过农业科技推广,农场周边40万亩耕地每年每亩节本增效220元。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多年来,龙亢农场充分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安徽农业大学等国内农业知名院所开展科企联姻、合作共建,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成立了安徽省农科院皖北科技创新中心和安徽省第九批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已成为蚌埠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20 多家科研单位在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园建立了农作物科研基地,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安徽省农科院有62名博士和148名农业专家常年在龙亢农场致力农业科研基础性研究和实验示范工作,集成了一大批先进实用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
龙亢农场已有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区、省区试验,17个农作物新品种进入国家和省级预试。6个农作物品种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每年引进、试种、推广的新品种达100 多个。近年来,龙亢农场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皖垦麦0901”“龙科1109”“皖垦麦1221”、大豆新品种“科龙188”、玉米新品种“皖垦玉1号”、水(旱)稻新品种“旱稻906”等6个作物品种分别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小麦新品种“皖垦麦1221”通过国家审定。龙亢农场还充分发挥农业物联网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通过对农业数据采集分析、指导应用,实现了育种工作的数据化、自动化和智能化,在育种工程方面取得了突破。目前,农场正联合科研合作单位,主动承担起国家级和省级近30项现代农业科研项目,培育和展示黄淮海地区小麦、水(旱)稻、大豆、玉米新品种,同时深入开展新型环保控失肥、配方施肥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农业绿色增产模式的内涵。这些科研项目的实施,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最基础、最直接的智力支撑和创新驱动。
——物联网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新引擎。龙亢农场与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等单位进行合作,开展农业物联网实践探索和示范应用,现已建成由远程监控、大田数据采集、农机作业监管、“我的农场”“网上供销社”“庄稼医院”、质量追溯等7大部分组成的物联网系统;与中科院合肥智能研究所合作建成了一套数字化育种物联网总控平台(简称“高、通、量”育种系统);与中科院地理所合作建成一套大孔径闪烁仪系统。这三大系统有机融合,成为农业科研、农业生产和农业产业化的新引擎。
龙亢农场运用农业物联网技术,按照有机食品的理念,启动了“我的开心稻田”项目运作,发展稻鸭共生有机种养,建设可远程实时监测的有机稻米生产基地,将物联网大田数据采集器和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整合到项目微信公众平台,让农场有机水稻生产全过程呈现在公众面前,增强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满足广大消费者对“舌尖上的安全”的需求。该项目作为“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实践,成功入选全国“互联网+”现代农业百佳实践案例。该有机稻田生产的“开心大米”荣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优秀产品奖”。
铸造“优”字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龙亢农场在产业发展中,不断优化整合农业、产业资源,推动农业产业一体化运作,构建了农业、农服、种业、仓储、加工等多家单位资源共享、利益互惠的发展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发展。
——形成农场新型农业产业化发展局面。龙亢农场按照农场企业化的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分别成立了安徽雁湖面粉有限公司、皖垦种业怀远分公司、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仓储烘干中心、现代农业科技公司、现代农业发展公司等农业产业化专业公司。这些产业化公司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利益共赢,已经形成了抱团发展的市场竞争主体和上中下游紧密结合的产业链,成为农场经济发展的“四梁八柱”。
农业产业化的组合优势,推动了品牌农业建设和对外农业合作。龙亢农场与宜宾五粮液有机农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成为五粮液集团酿酒专用粮生产基地;与四川米老头食品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签订黑色作物产业化合作研究协议,米老头集团将在龙亢农场建立黑麦、黑米、黑糯米三类黑色作物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与淮矿集团生态农业公司签订战略合作框架暨“生态农业+”基地共建协议,双方将依托龙亢农场现代农业科技、农服等资源优势,合作共建“生态农业+”水稻(小麦)生产示范基地,发展现代高效种植业,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推广高附加值农产品。目前,合作共建有效推进。
农业对外合作成效显现。2019年,龙亢农场对外流转土地7000亩,签订了优质香糯稻回收协议1.2万亩;承租200亩现代农业示范区芦笋种植项目已经进入收获期,为农场发展芦笋产业积累了经验。
去年秋季,龙亢农场还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发展公司、雁湖粮库、种子公司烘干仓储功能,全面实施水稻收储,承揽市场风险,以高出当地市场0.15元~0.25元每公斤的价格,收购水稻3600多万公斤,解决了当地农民卖粮难、难卖粮的现实问题,直接增加农业收入近720多万元。
——“农服”成为区域农业发展新方向。龙亢农场联合周边25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了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成立了龙亢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向周边农村提供覆盖全过程、全产业链、全要素的保姆式社会化服务;并逐步摸索首创了涵盖农业社会化服务全要素的“331龙亢农服模式”,即规避自然、经营、市场三个风险,搞好技术、资金、烘干仓储三项关键服务,达到“不愁钱、不怕天,技术服务到田边,只要经营你用心,适度规模稳挣钱”的目标。通过专业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67元,增加产量100斤,合计每亩可为农民节本增收200元以上。目前,龙亢农业服务联合体年开展社会化服务面积约60万亩,带动农民增收1.2亿多元。龙亢“农服”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当前农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2016年,龙亢农服公司被农业部授予“全国农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农服”推动多种形式规模经营。龙亢“农服”新模式有效规避了规模经营风险,破解了资金难题,解除了农民后顾之忧,为各新型经营主体加快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吃了定心丸、打了强心针。有了龙亢“农服”的保驾护航,农场及周边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有了新突破。目前,农场及周边农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超过400家,规模在50亩以上的家庭农场超过800家,累计实现土地流转达14万亩。
开拓“闯”字
改革试验频结硕果
龙亢农场紧紧抓住国家赋予的试验区改革试验任务,不断开拓创先,充分发挥国有农场资源优势,深化垦地融合发展,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改革试验成果丰硕,树立了农垦样板,引领了区域“三农”发展。
——三次改革试验蹄疾步稳。龙亢农场作为全国农垦唯一一家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先后历经三个阶段的改革试验任务:第一阶段承担着“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的改革试验任务,第二阶段承担着“社区居民自治与完善管理服务试验”的改革试验任务,第三阶段承担着“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拓展试验任务。
2011年年底,经中农办审定、农业部正式批复设立龙亢农场农村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承担“创新垦地合作发展模式”的试验任务。试验区涵盖安徽农垦的龙亢农场和蚌埠市怀远县的河溜、龙亢、徐圩3个乡镇,区域面积389平方公里,覆盖人口21万。
历经5年的第一阶段改革试验探索,蚌埠市怀远县与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按照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发展思路,依托创新驱动,促进城乡一体发展,探索了“以场带镇”推动区域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路径,有力推进了“三个集中”,构建了“四大体系”。“三个集中”,即产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四大体系”,即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产业发展体系、城镇建设体系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向全省各地农村辐射,促使农村变农场、农民变居民,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出成效。圆满完成了试验区首期试验任务,为全国农垦农场开展垦地共建树立了样板,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模式。其中,“垦地合作”“农服带动”“场镇融合发展”“企社分开、管办分离”“委托授权”“购买服务”等诸多经验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中得到集中体现。
2016年8月,农业部办公厅、民政部办公厅、中国保监会办公厅再次授予龙亢农场承担“社区居民自治与完善管理服务试验”的改革试验任务。第二阶段以“社区居民自治与完善管理服务”为课题的改革试验工作,按照试验初衷和路径,现已与地方政府建立了顺畅的协调沟通机制,形成了社区板块化管理模式,出台了11项章程制度和21个自治文件,成立了社区居民议事会、小区业主议事会和社区工作协商委员会等相关组织,组建了社区志愿者服务站、非户籍人口工作站,社区居民自治的制度体系和组织体系已经建立。经过创新居民自治与完善服务管理,实现了“低成本、小机构、大作为”的目标,同时通过居民自治,社区“便民化、网格化、智慧化”水平大幅提升,初步实现了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周边农民就近就地低成本融入城镇化增加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
2018年6月,农业农村部、自然资源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务院扶贫办等国务院直属八个部门联合下文,授予龙亢农场承担“创新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体制机制”拓展试验任务。目前,此项试验任务正在有序推进。
——加快推动产城一体化发展。在推进改革试验工作中,龙亢农场融资7.6亿元,完善升级了2.5平方公里的城区设施。目前,农场城镇已经发展成为当地9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集散地和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推动了试验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产城一体化进程。
城镇开发成果涌现。农场开发建成了玫瑰苑、农贸大市场、龙腾水街坊、通和·碧水湾、龙城水岸等商住小区2200多套,累计完成2080套保障性住房建设并交付使用。城镇开发步伐加快,吸纳周边1.5万多人来城镇居住。
城镇商贸业迅猛发展。截至目前,镇区民营企业达42家,个体经营户1350多户,从业人数2800多人,年创利税2.9亿元,农资、农机、粮贸、建材、小商品批发等五大专业市场稳步发展,网络数字、餐饮咖啡、休闲棋牌、汽车美容等服务业应运而生,活力焕发。农场城镇的各种商业贸易已经辐射周边3省26县。
农旅发展举旗定向。农场结合观光农业优势资源,深度整合场区景点景区、农业科技元素和独有的农垦文化,探索创建了龙亢农场安徽农垦小镇景区,2017年10月,该景区获批国家3A级景区。2019年1月,龙亢农场景区获批4A级旅游景区创建单位。龙亢农场景区是集农业生产、农业科研、科普教育、民俗风情、休闲娱乐、旅游度假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景区旅游资源丰富,具有交通便捷的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历史悠久的地方文化、农垦独有的军垦风情、妙趣横生的农事体验。景区内瓜果采摘、科普观光、闲情野钓、农机体验、物联网体验等游客参与项目丰富。农场将通过发展旅游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城镇商贸繁荣,促进人文交流,提升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程度。
今后,龙亢农场将继续念好“农”“优”“闯”三字真经,不断开拓农场发展新局面,以更加优异的发展成绩建功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作者系安徽农垦集团龙亢农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本文配图由李峰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