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海帝
□ 刘媛媛
作为多元共治的重要主体,社会组织在社会基层治理实践中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安徽省合肥经开区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支持社会组织参与提供社会服务,强化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和规范化建设,推动社会组织实现高质量发展,社会组织为社会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大学教师创业当社工
“把服务注入江淮大地,用行动谱写社工华章。”2014年,安徽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颜翠芳和同事怀着这样的热忱,成立了合肥经开区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希望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社会,让更多弱势人群受益。
创业之初,一切都很顺利。作为一家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合肥经开区不仅为服务中心的筹建提供各种支持,还免费提供办公场地。但困难还是接踵而来。
“最大的困难就是迷茫。很想大干一场,但忽然发现,不知道做什么。市场和群众需要什么,完全没有方向。”颜翠芳记得,服务中心有半年时间处于“空窗期”——没有项目,也不知道去哪里找项目。社工无所事事,人员流失严重。
在最迷茫的时候,颜翠芳参加了合肥经开区组织的社会组织培训,同时与相关部门积极进行沟通。“政府也在积极探索,转换思路。基层治理中,哪些工作社会组织可以承担,怎么让社会组织发挥作用,正在越来越明朗。”
在合肥经开区相关部门的积极指导下,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制度建设和各项管理工作步入正轨。
爱心呵护留守儿童
思路慢慢厘清,颜翠芳找到了方向。合肥经开区现有留守儿童约70名,很多孩子与父母长期分离,缺乏联系。家庭教育的欠缺,使很多孩子在日常生活领域面临很多问题。“学习成绩不好,与人沟通困难,甚至辍学、滋事打架等。有的孩子生活条件艰苦,健康条件差,心理问题突出。”
为精准关爱留守儿童,合肥经开区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工对孩子们进行“一对一”的帮扶。通过公开招标,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拿到了这个项目。
颜翠芳和同事们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去。服务中心针对留守儿童进行一家一户走访,对孩子们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了解,登记建档。在“家底清、情况明”的基础上,服务中心运用专业知识,采用“一人一档”“系统持续”“定期评估”“效果评价”等手段,对留守儿童开展长期帮扶。
经过几年发展,淮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已经拥有了一支专业的社工队伍和专家队伍,除了开展专业社会服务和相关研究,还对外进行公益项目评估、社会组织评估。长期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关注困境儿童项目、“伙伴同行”青少年社区矫正项目等都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两手抓”助力健康成长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社会组织。在合肥经开区,像“淮生”一样实现健康发展的专业社会组织还有不少。
2018年,合肥经开区新增民办非企业单位13家。截至2018年12月30日,全区共有民办非企业单位177家,社团15家,其中社区枢纽型社会组织5个,全区性的社会工作联合会1个,共计192家社会组织。
面对繁重的社会治理任务,如何让社会组织真正发挥作用,让群众真正受益?2018年,合肥经开区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为推动专业社会工作提供了方向。
合肥经开区坚持培育发展与规范管理并重的“两手抓”方针,狠抓社会组织的自律机制和规范化建设。在依法开展各项日常登记管理工作、建立健全社会组织登记备案制度的同时,合肥经开区社会管理局连续多年全面开展社会组织年检工作,严格审查各社会组织人员变动、经费支出、重大活动、刊物出版、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
打造专业优质服务品牌
通过大量专业社会工作的开展,社会组织已经成为合肥经开区社会治理中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2018年,合肥经开区积极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充分调动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及其他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据了解,合肥经开区通过54万元公益创投资金,扶持一批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尤其是基层社区社会组织,打造一批受欢迎的优质社会服务项目,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的基本需求。同时,推动形成“社会服务平台、社会工作、社会组织、社会服务项目、社会资本”的“五社联动”社会治理创新模式。
据合肥经开区社会管理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今年,合肥经开区将继续以社区三项服务和公益创投项目招投标工作为契机,积极引入优质社会组织,大力培育和孵化公益类、服务类的社区社会组织,引入专业社工人才,积极打造品牌机构,更好地为合肥经开区群众提供优质的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