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可文 陈光昌/文
□ 本报记者 曾华 文/图
春夏之交,阳光明媚。记者走进贵州省天柱县蓝田镇东风村白芨基地,白芨花开正艳。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忙着招呼村民除草、施肥,争取让300亩白芨长得更壮,让中草药白芨早日鼓起村民的腰包。
“张美椿是个敢说敢干有思想的书记!没有他硬着头皮办起第一家农业合作社,就没有现在的产业群,更没有今天的新变化!”驻村第一书记潘军告诉记者,以前的东风村产业几乎是一片空白。2014年,东风村党总支书记张美椿多方筹资,并组织党员和群众代表共计53人远赴广西、重庆和省内凯里、施秉等地乡村考察取经,让党员、群众长了见识,树立了信心。考察回来后,张美椿“挪用”了妻子用来给儿子结婚和父亲治病的5万元钱,又瞒着妻子到银行贷了5万元,采取“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建立起东风村第一家种植合作社,种植头花蓼、黄精、罗汉果等300亩,并在当年收益40余万元。此后,在党支部的引领下,30多名党员又先后引进白芨、葡萄、百香果等入村种植,发展种植业1800亩、发展养殖场20余个,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9300多元。
在天柱县坪地镇更高村葡萄种植基地里,基地的主人杨凤梅是入党积极分子、村主任助理、村里的女能人,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她一心想着把葡萄种植成功,示范带动村民一起发展葡萄等产业脱贫致富。如今,她和网格员一起给葡萄除草、抹芽,争取今年葡萄产量翻一番。
“杨凤梅的葡萄基地占地50余亩,主要种植高山2号、黑珍珠等品种。去年产葡萄3.5万斤,纯收入3万多元,带动4户贫困户就业增收。”更高村党总支书记杨万寿说,以前更高村交通不方便,村民一直不敢发展产业。杨凤梅看到村村通了水泥马路、组组通了水泥硬化路,觉得交通发生了巨变,种植葡萄会前景光明。2014年,她栽了50亩葡萄,2017年就开始有了收入。村民看到杨凤梅种植葡萄有了稳定的收入,也纷纷发展起了种植养殖业。目前,村里种植大血藤220亩,种植户有16个;种植钩藤80亩,种植户有3个;种植紫薯31亩,种植大户1个;种植烤烟300亩,种植户有50个。这些带动附近300多个贫困户就近就业,一天收入70元,实现了脱贫。
东风村党支部、更高村党支部引领党员、能人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仅仅是全县“一引双带”的缩影。龙盘村党支部把“整县摘帽”抗在肩,发动村民陈光榜、田玉丹等种植黑木耳10万棒,摘了穷帽;白市镇三间桥村党支部以贫困户脱贫为己任,鼓励党员杨剑每年饲养“油茶”鸡3.5万只,带动7家贫困户,实现人均年收入达2万多元;注溪村致富能人、入党积极分子秦金斌种植罗汉果400亩,解决了100多个贫困户的就业和脱贫;龙盘村党员、网格员杨烨发动村民流转土地828亩,目前已规模种植无筋豆、大白菜、上海青、黄瓜、西红柿、紫甘蓝等800亩,扶持农户300余户,支付农户土地流转资金170多万元。
打赢脱贫攻坚战这场硬仗,党建引领是关键。天柱县始终注重“支部引领、党员带头、能人带动”,发展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近年来,天柱县将230名专业农村创业带富能手充实到村“两委”班子,增配302名村主任助理;选派88名第一书记、348名驻村干部到村开展帮扶,选派2080名干部到村组担任网格员,91个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党建示范村建立联合党组织。天柱县借助坝区优势和农业资源禀赋,按照产业全覆盖和“一县一业、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思路,由村“两委”领办创办“村社合一”经济组织。同时,重点发展土鸡和油茶、蔬菜、精品水果、中药材、食用菌几大产业,形成“1+5+N”产业融合发展格局。2018年,全县新增规模化养鸡场32个,完成油茶林低改5万亩、新造油茶林1.14万亩,完成中药材种植1.76万亩,精品水果种植4.93万亩,发展食用菌种植1490万棒,推广种植辣椒、魔芋等2万余亩,实现全县315个村村村有脱贫产业。截至目前,天柱县“一引双带”下的农业“三小”工程有576家,带动1080家贫困户、2104人脱贫。
2019年,天柱县将继续发挥支部、党员、能人作用,围绕“1+5+N”产业布局,完成绿色产业基金申报使用5亿元以上,确保每个贫困村培育1项以上特色产业,每个贫困户至少有1个以上持续稳定的脱贫致富产业项目,带动2.2万人脱贫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