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丹
更快、更高效、更透明的发审理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企业申报科创板,也让那些原本符合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标准的高新企业转投到科创板旗下。一组数据有着足够的说服力,新光光电、启明医疗、聚辰半导体、申联生物等不少申报科创板的明星企业,本身盈利、营收等财务指标均达到了主板或创业板的上市标准,而这些企业最终选择了科创板。
其实,对于大部分拟上市企业来讲,并不需要做“我是上主板、中小板、创业板还是上科创板”这道选择题,那些和新经济定位还有一些差距的优质传统企业,在发审通过率大增、发审效率和透明度大幅提升、IPO“堰塞湖”水位明显下降的当下,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是最合适的选择;而那些高研发高投入、尚未盈利,未来还将持续投入并还可能继续亏损的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类企业,科创板无疑是首选。反倒是那些原本就符合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财务标准,又符合科创板定位的高新企业才会陷入两难境地。这时候,上市便利度、融资快慢程度就会成为关键因素,科创板无疑在当前的融资环境中有着极大的优势。
分流储备企业资源不可避免,但这并非坏事。《证券时报》的评论指出,资本市场包容性增强,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盈利模式、不同股权结构的企业都能在A股找到相应的融资渠道,不仅能够让企业高效率地获得资本市场支持,还能提升A股中服务具有核心技术、行业领先、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口碑的企业能力。同时,分流效应还会倒逼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加速改革,科创板的设立与注册制的试行为现有板块改革提供了理论和经验,尤其是实施以信息披露为中心的发行审核制度,在根植科创板的同时,也在持续不断地推动现有板块发审制度改革进程,《IPO审核50条》的首次公开就是佐证,系统的监管问答让规则透明化,减少了窗口指导,既明确展示了监管意图,又提高了公平性,是市场化、法治化理念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