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视野

让绿色殡葬成为最终表达

□ 余 涛

任何殡葬的内涵是对逝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无论我们用哪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逝者的愿望和理念继承下去。

今年清明,晶石葬开始在一些地区实践。从死后不留遗体的火葬,到骨灰入海入树,再到现在直接“升级”成晶石葬,绿色生态的殡葬理念开始得到人们的认同。殡葬观体现的是生死观,生死观折射的是人生观。不再拘泥于形式、看淡生死的背后,展现出的是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开放包容的人生理念。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每一种文化往往都会形成自己对于生死的独特态度,正是通过这种态度建立了对生命终极价值和意义上的理解。甚至说,也正是基于这种态度,创立了文化的样式,形成文明的基石。“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在对殡葬的态度上,中国人历来有厚养薄葬观点,注重对每个生命过程的尊重,孝在生前,活在当下,享天伦之乐。而对死后世界的过分关注则是“逝者如生”的滥觞。大贵族以丰厚经济实力,为死者营造大型墓地、墓室,再现生前豪华场景,这些都是人在世时得不到欲望满足的延伸。征战的帝王希图延续自己的统治,才会带着自己的兵马俑;奢靡的贵族想要继续自己的浮华,所以需要大量的陪葬品;不甘离世的人希望能够重生,所以对于自己的遗体万分看重。所以,当生死的观念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定意味着人们生活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看待生死其实是精神世界对人生的映射。现在的人有了科学的、唯物的生命观,明白所谓死后世界只不过是一种精神上的慰藉,所以能够以更加宽容的心态处理后事;现在的人更加明白生态的重要性,对积极向上、绿色环保的生态理念更加认同,所以能够认同以减少环境破坏的方式重回大自然,避免土地资源浪费;现在的人懂得珍惜现世的美好,把握当下享受美好的人生,所以能够放下对死亡的执念,将关注的焦点放到眼前。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小家是连着国家的。殡葬观念、生死之事,表面上看只是一家一室的事情,但是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体现着整个国家精神气质的大事。其实,任何殡葬都只是形式,其内涵是对逝者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无论我们用哪种形式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无论我们在什么地方表达对逝者的怀念,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把逝者的愿望和理念继承下去。看淡生死,看淡的是生死的形式,表现的是豁达的人生,继承的是逝者的精神。

2019-04-1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1714.htm 1 让绿色殡葬成为最终表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