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流冰川
改革开放40年,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颗“高原明珠”正在快速改变、飞速发展,更加熠熠闪亮。青岩、天河潭的旧貌换新颜,甲秀南路上拔地而起的高层建筑,都在默默诉说着花溪的惊人嬗变。花溪,不仅是贵阳旅游发展的排头兵,在经济、城市建设上也取得了新的佳绩。
近年来,花溪区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抢抓全域文化旅游创新区建设历史机遇,以“旅游+”经济为龙头,坚守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写好“山字经”、做足“水文章”、打通“致富路”,经济发展蒸蒸日上,城乡环境焕然一新,百姓生活其乐融融。
百舸争流千帆竞,乘风破浪正远航。在过去的2018年,花溪区积极响应时代号召,严格落实省市部署,向老百姓交出了一份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的满意答卷: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40.45亿元,同比增长10.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7%;旅游总收入370.87亿元,同比增长38.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462元,同比增长9.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11元,同比增长9.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962人;经济发展综合测评位列全省城区方阵18个区(市)第三位,工业增加值、人均GDP等指标继续领跑全省城区方阵。
成绩属于过去,奋斗赢得未来。2019年初,中共花溪区委十一届五次全会、花溪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政协花溪区第十届委员会第三次会议相继召开,为花溪发展画蓝图谋大计。区委委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要抢抓新机遇、培育新动能、展示新作为,奋力在推进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的宏伟进程中交出一流答卷。
强经济
深化改革做优经济基础
“以前报税进了国税系统还要进地税系统,财务报表报送也要报两个地方,很麻烦。现在只需进一个平台、报一次就可以完成所有工作。而且政府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微信群,不定期地进行政策辅导、纳税服务、网上申报知识讲解,我们有不懂的就直接在微信群里沟通,这些变化真的大大方便了我们企业缴税。”中国人寿财产保险有限公司花溪子公司综合财务经理朱晔对花溪区“放管服”改革措施的实施感慨颇多。
为彻底整治“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乱象,营造良好营商环境,2018年,花溪区坚决贯彻落实国务院“将企业开办时间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缩一半以上”的要求,持续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工程建设项目总体审批时间由平均200多个工作日压减至100个工作日;新增企业注册登记由20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全部实现“一套材料、一表登记、一窗受理”;取消无谓证明材料27项,集中公布权责清单、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收费清单等19张清单;加快网上政务大厅建设,基本形成“区、乡、村”三级政务服务平台体系,全年新增企业市场主体1753户。
好风凭借力。做好了简政放权的“减法”,做优了政务服务的“加法”,优质的营商环境,让花溪区的招商引资、安商富商工作更有“底气”。2018年,花溪区按照“亩产论英雄”的要求开展产业大招商,坚持外出招商、平台招商、以商招商并重,坚持领导带头招商、小分队招商并行,全年累计开展招商活动495次,新签约项目81个,开工率97.53%,新增投产达产项目67个,新引进国内500强企业1家,新引进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好的企业6家。同时,随着溪云小镇改造提升的完成,还引进大数据企业15家,签约项目投资总额25.76亿元,全区大数据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8.26亿元,同比增长14.29%。
下一步,花溪区还将聚焦顶层设计,聚焦产业转型,抢抓中央、省、市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将改貌铁路口岸建设成为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强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具有花溪特色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把花溪打造成为贵阳开放发展重要“增长极”和中高端大众消费品制造核心承载区。
富百姓
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
“以前,我们村种玉米,亩产300多斤,收购价就八九毛一斤,除开劳动力、肥料的投入,基本上就是亏本的。现在,村里号召大家发展茶产业,打工一天可以拿到100块的工资,还有土地费、务工费、除草费,加起来一年算下来怎么也能有1万多块的收入。而且等茶树长成了,未来还有产业分红收益呢!”花溪区马铃乡凯坝村村支书周天顺开心地与来访者聊起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给村民带来的诸多好处。
自2018年贵州省吹响“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作战号角后,“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把农民打造成产业化农民、使农村让城市更向往”便成为花溪区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特色农旅产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民持续增收的主攻方向。
号令既出,时不我待。作为贵阳市打造以生态为特色的世界旅游名城的核心区,2018年,花溪区将高坡、黔陶、青岩、燕楼、孟关、马铃、麦坪、久安、石板九个乡镇和金竹社区作为第一轮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示范点,积极探索“区属平台公司+乡(镇)+合作社”的新模式,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培育以茶、蔬、果为主导,花、药、苗木为辅助的新型农业产业,建成10个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完成高效经济作物种植8万亩,籽粒玉米实现零种植;加强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完成无公害产地申报15.5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申报5个。
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实施后,全区全年新增茶叶种植1.51万亩,种植果树2.32万亩、蔬菜20.3万亩次、食用菌950亩、中药材1.21万亩(含野生抚育),生态家禽出栏98.97万羽,禽蛋产量5513.4吨,产业扶贫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约800元。同时,随着农村“三变”改革的深入推进,全区122个行政村“三变”改革工作全面推开,3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72个新型经济实体参与改革,分别投入资金约1亿元、8000万元,实施“三变”共享项目30个,5050户1.9万农民变股东,覆盖贫困人口235户507人。
花溪区还将继续聚焦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大扶贫战略行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切实抓好288户1060人易地扶贫搬迁及后续工作,持续推广“区属平台公司+乡(镇)+合作社”的模式,全面完成12.61万亩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任务,以供销马车队农商互联大数据平台建设为契机,优化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依托农村电商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农产品流通渠道,确保脱贫群众持续增收致富,全面完成2019年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不断提高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美生态
环境优化实现金山银山
“过去通我们高坡的路很窄,双向错车都很难,自从青黔高沿线通车后,大大方便了我们出行。不仅如此,政府还修了观景台、露营基地、大型停车场等基础设施,环境一下子得到了优化提升,来高坡旅游的人更是络绎不绝,我们村许多外出打工的人现在都回来了,干起了农家乐、乡村民宿,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挣着钱,日子越过越好了。”高坡乡扰绕村村支书陈恒龙如是说。
真山真水到处是,花溪布局更天然。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从根本上讲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花溪立足优美的自然生态,实现了国家5A级景区从无到有,形成了以北部湿地公园至南部髙坡苗乡长37公里风景廊道为黄金旅游轴,辐射带动茶文化、山地运动、农耕体验、文化创意等旅游产业发展的“一核四带六线”全域旅游整体布局,“旅游+”产业不断释放红利,带动当地百姓增收致富,用实际发展践行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业兴,百业旺。2018年,花溪全力聚焦旅游要素,完成“1+5个100”工程投资9.03亿元,集中打造青岩古镇、湿地公园(孔学堂)、天河潭等核心景区。核心景区日益成为聚集人气的宠儿、旅游推介的名片、品牌竞争的招牌,带动全区接待游客达3739.61万人次,同比增长27.7%。同时,按照留住乡愁的标准推进乡村建设,投资2600余万元启动19个村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积极推进黔陶乡和高坡乡石门村、青岩镇新哨村整乡整村实施“富美乡村”建设试点,基本建成石板镇隆昌村摆陇等4个“提高型”美丽乡村示范点,乡村旅游增强了吸引力,花溪日益成为游客青睐的旅游目的地。
不仅如此,2018年以来,花溪区深入开展中央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23个反馈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严格落实“河长制”,加快花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建成孟关污水处理厂,完成养牛大沟4.4公里截污管道铺设、3000立方米清淤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加强建筑工地施工扬尘、露天焚烧和餐饮油烟防治,全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7%,空气质量综合指数为3.42;完成造林任务约10万余亩,森林覆盖率预计达49.6%。
把好环境变成好生态,把好生态变成好产业。下一步,花溪还将继续聚焦绿色发展,全力推进大生态战略花溪十大行动,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碧水保卫战、净土保卫战、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战役”,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四型”产业,落实好各项税收优惠政策,抓好充电桩、加气站等各项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鼓励民间资本充分利用全区丰富的生态资源开发更多的旅游产品。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是贵州省脱贫攻坚决战之年,是落实“高标准要求、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开局之年。民之所望,政之所向。2019年,花溪区将一如既往地坚定发展信心,保持发展定力,创新发展举措,在稳住全区经济社会基本面的前提下,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不断增强发展的动力和韧性,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让幸福与梦想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