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信之声

社区板报王老师办了23年

□ 刘笑笑

“办板报的事就交给我吧!”1996年,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延安路街道上清路社区居民王新之义务承担起为社区百姓办手抄报的任务。从那时起,每到重要节日,社区的宣传栏里都能看到王新之手写的板报。为了这句承诺,23年过去了,当年刚刚退休的王新之已经成为82岁高龄的老人。

坚持出报200多期

3月17日下午,在上清路社区的活动中心里,一位头发稀疏花白的老人,正在伏案认真地为一行毛笔字描上黄色的边。他就是王新之老人,这一期他设计的板报是两会专刊。在桌子的一侧,其中一张板报已经完成,主题是“解读政府工作报告”。板报采用图表的形式,分别将“2018年实现了这些目标”和“2019年为百姓干这些实事”简明扼要地呈现出来。

在这张不到1平方米大的纸张上,王新之老人用了楷书、隶书、行书、仿宋四种字体,还运用了红、黄、蓝、绿四种颜色,因此手抄报看上去美观大方、主题鲜明、布局合理。

每期板报,王新之老人都会出两张。他正在做的那一张的主题是“两会给我们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手抄报的通栏标题是“落实担当 我们都是追梦人”。在用毛笔书写的这几个大字的旁边,隐约能看到用铅笔标注的记号。“为了美观,排版一定要合理,哪个字写在什么位置要提前标好,容不得一点差错。”王新之说。

这已经是王新之做的第200多期手抄报了,每一期手抄报的主题及内容,都是王新之提前很长时间构思的。每年的重要节日,他都会雷打不动地出报,比如元旦、春节、党的生日、国庆节、全国两会等。去年遇上上合青岛峰会和改革开放40周年,王新之也都出了手抄报。

住院期间请假回家出报

这个习惯,王新之坚持了23年。1996年,王新之从青岛市供销学校教师岗位上退休。作为一名党员,王新之经常参加社区组织的党员学习和党员服务活动,他言语风趣,为人热情,很快被大家所熟识。

别看这小小板报,办好可不是件容易的事。社区板报每个月至少更新一期,传统节日、邻居节、党员教育等社区活动时还要随时加办专题板报。自从接下这个任务,王新之就养成了随时随地收集资料的习惯,挑选出群众最关心的政策。

“既然答应了,就一定要尽全力做好,办好板报,让居民了解更多的最新政策和社区动态。”王新之说。

23年是一段漫长的路,王新之克服困难坚持了下来。有一次,他因为腰间盘突出入院治疗,正好赶上“七一”前出报。王新之跟医生请两天假回家出报,医生不同意,说可以帮他向社区请假。但怕影响出报时间,王新之软磨硬泡,硬是请了两天假回家办完报才又回去住院。

“坚持了这么久,已经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我不想,也不会放弃。”王新之说。

一个承诺坚持了23年

坚守承诺,感动社区居民。“王老师,后天社区里要开个会,您明天能把板报更新一下吗?”每次接到这样的电话,王新之都会带上早已准备好的材料第一时间来到社区。

“一个人最难能可贵的是诚实守信,王新之老人就做到了这一点,他承诺为百姓办板报,坚持了23年,而且分文不收,令人敬佩,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该社区党委书记姜捷说。“王老师的板报让居民们学到了很多国家政策、养生之道等知识,效果很好。”社区居民说。

面对别人的称赞,王新之自己却觉得没什么。“很小的时候,母亲就教育我,一个人要信守诺言。她说,‘外面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家里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1996年~2019年,上清路社区历经两次区域调整,社区党委和居委会已换届4次,当年的4块黑板也早就更换成了12块带橱窗的宣传栏。或许唯一没有什么变化的,就是正在一笔一划精心设计板报的王新之,他不断书写着党的惠民方针,勾勒出国家的日新月异,见证着百姓生活迈向小康的每一步。

2019-03-25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860.htm 1 社区板报王老师办了23年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