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振韬
□ 本报记者 何子蕊
聘请营商环境义务监督员,创新“网购式”审批便利化服务,加快打造“信用武侯”,推动发展“首店经济”,破解企业注销难问题……日前,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召开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动员暨2018年度纳税大户表彰大会,发布《武侯区深化营商环境综合改革争创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引领区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及11个配套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国际化投资生态和经营环境,全面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奋力争创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引领区。
政策创新“干货”满满
2018年,武侯区300万元以上纳税大户达798户,比2017年增加212户。其中,15家企业纳税过亿元,1家企业纳税超过10亿元。面对这样的成绩,武侯区仍不满足,而是将着力点放在进一步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
据武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方案》从“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市场化”“制度化”五个方面安排布置了27项任务,11个配套行动计划包括提升企业信贷获得便利化水平和保护中小投资者行动、国际化社区打造行动、优化劳动力市场管理服务行动等,突出精准着力,内容“干货”满满。
在便利化方面,武侯区拟将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提高至95%以上;在市场化方面,今年拟培育新经济种子企业70家,实现100项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有效高新技术企业达320家;在制度化方面,今年将加快推动52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以提升民生供给,并将依托成都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和“成都信用”网,建立诚信分类监管机制。
服务升级催生发展动力
据了解,除政策创新系列“组合拳”外,武侯区将着力围绕国际化投资服务水平进行升级。
会议上,武侯区向22家中介、咨询、顾问服务机构授予“武侯区争创国际化营商环境先进城市引领区服务联盟”牌匾,向服务队代表授予“武侯区国际化营商环境服务队”旗帜。
“此次服务升级主要包含搭建国际化招商平台、增强国际化资源要素保障、提升国际化招商服务水平三个路径。”武侯区投促局相关负责人说,武侯区将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经济工作,深入实施“武侯招商大使”工程,建设招商云网平台,建立国际招商专班,开展国际招引活动,全面构建“4+7+N”全球招商网络。“以招商引资强化发展动力,全力以赴扩增量、提存量。”
武侯区将以“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年”为契机,聚焦强链、补链和构建产业生态圈要求,强化土地、楼宇、产业基金等资源要素保障,全力打造武侯招商引资“洼地”,形成强大产业吸引力。
同时,武侯区将坚持首次招引与促进发展“双线并行”,建立重大项目“首席服务制”和“项目保姆制”,推行重大项目审批“全程代”和服务“直通车”,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切实筑牢“两区三基地”建设“底盘”,形成武侯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
政务减负释放改革红利
作为全国“行政审批局+政务中心”模式的开创者,武侯区近年来在政务减负方面成效显著。截至目前,武侯区61个与民生密切相关的事项真正实现了全流程网上审批,即群众在家就可“自己办”,占全部审批事项的39%,居全国领先水平。
以“网购速度”为参照,武侯区通过“三电覆盖”减材料、“主题式”服务减环节、“快办计时”减时限,聚焦群众办事“繁、难、慢”,优化服务流程,让审批像“网购”一样简便、流畅。
武侯区还着眼智能化、智慧化,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推出智能认证、自助办理及“机器看材料”的自动审批,开创行政审批“秒批”“秒办”先河。目前已有26个事项实现全流程“无人办”。
“我们还要继续在政务方面加大减负力度,持续为群众释放改革红利。”武侯区行政审批局负责人说,按照《方案》,武侯区将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
据悉,武侯区将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的堵点、痛点问题,积极创新,进一步深入探索“网购式”审批服务便民化模式,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餐”,变“供给服务”为“需求服务”,让群众和企业办事像“网购”一样简单愉快,使审批服务便捷高效、公平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