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关注

一位“赋予物质以艺术生命和灵魂”的不懈探索者

—— 《王建中的艺术世界》序言节选

《辉煌的四大发明》(收藏、陈列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驻纽约总领事馆) 玻璃壁画 800cm×300cm 2002年 王建中 作

《抵达》 (中国美术馆收藏) 玻璃 68cm×30cm×39cm 2015年 王建中 作

□ 吴 倬

造型艺术,正如王建中教授所言,是赋予物质以生命和灵魂的美好艺术创造,在原本没有生命和灵性的物质如陶土、瓷土、玻璃等材料之中,王建中教授却能够看到潜藏于其中的生命和灵魂。从事着对这些材料进行一系列思索、塑形、雕琢、煅烧等艺术加工和创造过程,尝试给予它们生命和灵魂的工作。于是,展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些具有生命和灵魂的陶土、瓷土和玻璃作品,便以美的形式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带给人们以丰富的审美体验和享受,能够以蕴含于其中的人文精神启迪着人们的思想,激荡着人们的情感,引导着人们的价值诉求。千万不要低估这一艺术形式的文化意义,在笔者看来,比起其他艺术形式来说,造型艺术所带给人们的审美感受显然更加具体、丰满,更有历史的积淀感和厚重感,更有值得反复回味和引发情感与理性相互激荡的特点。读过王建中教授的作品,作为一个在艺术欣赏上十分挑剔的人,笔者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颇有建树、成就斐然的造型艺术大师。

通读王建中教授的造型艺术作品,显然可以发现这些艺术作品是一位具有丰厚艺术积淀的、洋溢着蓬勃创造性的、处处闪烁着艺术灵感的造型艺术家厚积薄发的创作结晶。在笔者看来,王建中教授的作品,无不鲜明地体现着如下几个特点:

一、他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了我国古往今来在造型艺术中所积淀的极其深厚的艺术底蕴和无与伦比的高超工艺。正是这一点赋予他的作品独特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特色。王建中教授作品中的那种浓郁、感人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韵是十分鲜明的。虽然初看起来,他的作品总是脱俗的、充满新颖的、令人耳目一新的,但是你一定能够从中感受到一种浓浓的中国风、中国韵,从而给观者以暖暖的亲切感、认同感和一种难以释怀的感动。

二、他广博而深入地把握了当今世界各国在造型艺术领域中长期开拓、探索而取得的优秀思想和实践成果,并且能够做到融会贯通、为我所用。王建中教授实地考察和研究了美国、荷兰、捷克、日本等国家的陶瓷、玻璃等造型艺术的创作思想、制作工艺、审美特征和教育机制等领域。在此基础上,他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并力求做到为我所用,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极其丰富的、具有世界色彩的艺术语言体系。在王建中教授的玻璃艺术作品《辉煌的四大发明》《宇宙洪荒》《山,水,天》等作品中,艺术语言的世界性则表现得十分鲜明。

三、他基于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对泥土、陶、瓷、玻璃材料的深入研究,深刻地把握了这些材料的特性,从而大大开拓了造型艺术的创作空间,为“赋予物质以生命和灵魂”的工作创造了坚实的前提。陶土的古拙与质朴、紫砂的醇厚与温润、瓷的光鲜与华贵、玻璃的晶莹与冷艳,在造型艺术创作中都纷纷变身为一种社会、文化的符号和人文因素的象征。显然,要驾驭好这些材料自然会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深厚的社会文化底蕴和哲学、艺术修养才行。

王建中教授的作品,可以说真正达到了这一要求。我们在他全部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对造型材料——这种社会文化语汇和内涵的准确运用。如紫砂壶作品《农家乐》所传递的乡土气息和中国百姓对日常生活的热爱,玻璃作品《战国印迹》中所表现的历史是一种久远、深邃和不容改动的确定性,瓷塑作品《丙申瑞猴》所体现的中国生肖所具有的类似图腾符号意义所应有的沉稳、厚重,都由于对材料的准确把握与运用而大为生色。毋庸置疑,这一点显然也是王建中教授作品具有独特审美品格的原因之一。

四、作品的实用性与审美功能完美地结合,也是他把塑形艺术推到新高度的重要体现。真、善、美的辩证统一,在艺术创作中其实是能够得到最充分、最完美体现的。造型艺术显然起源于古代人们对生活用品的制造。王建中教授在造型艺术创作中是一位能够把作品功能性和审美性完美结合的艺术家。因而,他的不少作品在这方面可以说是做到了真善美的高度统一。他的获奖作品《冷咖啡具》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在欣赏王建中教授的作品时,笔者认为还有一个需要着重强调的问题,那就是在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背后,还蕴含着一个艺术家走向辉煌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哲理。清华大学教授、建筑学院士关肇业先生曾说过,一个好的设计师应该做到:“一是努力去把握时代精神;二是准确把握自己的民族传统;三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创造,而且要同时努力把这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王建中教授造型艺术所取得的成就,也正是出色地做到了这三者的辩证统一的结果。

首先,对时代精神的把握,是“赋予物质以生命和灵魂”的造型艺术的核心精神因素。纵观王建中教授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他对时代精神的解读和反映。比如,对中华民族、对人类贡献的不朽性和永恒性的讴歌,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赞美,对社会和人际交往的和谐与秩序的推崇,对人的美好、和谐、幸福、快乐生存状态的颂扬等。无疑,他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自然能够激发读者的认同感和共鸣,从而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感染力。总之,王建中教授的作品,带给人们的艺术感受是正面的、积极的、美好的、具有正能量的。

其次,对民族传统的把握,是赋予作品以永恒生命力的根本前提。对于艺术家来说,只有深刻地揭示和把握了本民族的文化艺术精髓,他的艺术作品才能具有世界性价值,才有可能成为不朽和永恒。王建中教授在艺术创作中对民族性和中国气韵的发掘和把握,他的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浓厚的民族性和中国气派,无疑是促使他的作品如此迅速地走向世界的根本前提。

再次,充分发挥艺术家创造的个性,是提升作品艺术魅力的永不枯竭的源泉。人们对艺术创作中的所谓“匠气”“平庸”“雷同”的摒弃和不屑,其实都是对艺术创作的个性和灵感的呼唤。但是个性和灵感对于艺术家来说,是得来不易的。王建中教授有丰富的艺术实践积累,有广博的学识,有深厚的文化艺术积淀,有执着的勤奋,不言而喻他还有过人的天分,这一切成就了他独特的艺术个性和不竭的创作灵感。于是,他成功了。

可见,王建中教授很好地做到了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传统的传承和充分发挥个人的个性与灵感有机结合在一起。他的成功也正好印证了艺术家走向辉煌的这一规律性的过程。

(作者系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2019-03-08 —— 《王建中的艺术世界》序言节选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10155.htm 1 一位“赋予物质以艺术生命和灵魂”的不懈探索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