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亚娟
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公共服务,均等性是其基本特征,均衡发展是其应有之义。义务教育全面普及以来,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为教育工作的战略性任务。各级政府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提质量、促公平、强管理的思路,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有92.7%的县(市、区)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16个省份整体通过评估。但要质量全达标、标准全落实还需继续努力。国家发改委、中宣部、教育部等18个单位近日联合印发《加大力度推动社会领域公共服务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 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提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强化政府责任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事关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等重大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各地积极做好统筹规划,强化政府责任,确保应担尽担。
加强统筹规划。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各级政府均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形成了“政府抓、抓政府的”有力保障体系,发改、财政、人社、国土、住建、编办、公安、民政等多个部门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统筹协调,分工合作,从规划和标准的制定、经费投入的保障、教师队伍的建设、办学条件的改善等多个方面抓好政府责任落实,形成政策合力。省级政府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也被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
完善督导检查制度。为了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部发布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要求按照县级自评、省级评估、国家认定的原则,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进行评估认定。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和复查制度,对全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测,并对已经公布名单的县进行复查,对认定后均衡水平连续下滑的区县进行约谈,对认定后连续3年不达标的县撤消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称号。建立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督导评估制度,对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认定3年以上且认定后年度监测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的县,进行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
加快统一标准
为了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教育部、中央编办等相关部门正在逐步统一原本分城乡制定的多种办学标准,不断完善义务教育办学标准体系。
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根据《中央编办 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统一城乡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通知》要求,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即高中教职工与学生比为1:12.5、初中为1:13.5、小学为1:19,对学生规模较小的村小、教学点,按照教职工与学生比例和教职工与班级比例相结合的方式核定教职工编制。
统一城乡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要求,建立了城乡统一、重在农村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明确了生均公用经费标准,确定中西部地区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每生每年60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00元,东部地区普通小学每生每年650元、普通初中每生每年850元,并明确了中央与地方财政分担比例。
统一城乡学校建设标准。教育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对《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和《农村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进行了合并修订,统一为《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目前已完成征求意见工作,将尽快印发。
统一城乡学校基本装备配置标准。教育部发布《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做好普通中小学装备工作的意见》,要求按照“标准引领、专业支撑”的原则,健全与国家课程标准相匹配的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体系,启动了中小学装备配置标准修订工作。
坚持弱势倾斜
为了缩小义务教育发展的区域、城乡、校际和群体差距,近年来,国家始终坚持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的倾斜投入,对特殊群体的弱势补偿,推动各项标准全面落实。
加大对农村教育的倾斜投入。中央财政教育转移支付由2016年的2817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3067亿元,80%用于中西部农村和贫困地区,1/4左右用于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
改善薄弱学校办学条件。国家陆续实施了一系列工程,包括“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全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项目”等,着力补充义务教育发展中的短板。仅2016年~2018年中央财政就投入专项资金1059亿元,带动地方投入2000多亿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寄宿制学校的特殊情况,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的意见》,对办好两类学校做出全面部署,在统筹布局规划、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师资建设、强化经费保障、提高育人水平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
全面实行“两免一补”政策。按照先农村后城市、先西部后中东部的推进策略,从2004年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率先享受中央财政专项保障的“两免一补”政策开始,逐步扩大实施范围,到2017年全面实现对城乡义务教育学生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并对全国1604万名城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发放生活补助,做到应保尽保。
不断提升质量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重点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教育质量的提升,核心在教师素质的提升。各地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而有特色、公平而有质量地发展。
推进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各地积极推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从编制的动态核定、教师岗位结构比例和岗位设置、教师聘用管理、教师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方面全面加强教师队伍管理,激发教师队伍活力。深入推进县域内教师交流轮岗、推动城镇优秀教师、校长向乡村学校流动,促进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
加强乡村教师培养培训。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2017年~2018年共选派16.5万名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乡村学校任教。继续实施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教育,推动28个省份实施地方公费师范生教育,每年吸引4万名高校毕业生直接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继续实施农村学校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为中西部农村学校培养高素质教师。
提高乡村教师待遇。按照越往基层,越是艰苦,待遇越高的原则,对乡村教师实行差别化补助政策。明确乡村教师享受乡镇工作补贴,全面落实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策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政策。2018年仅中央财政就拨款45亿元,惠及127万名乡村教师。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多数区县通过实行学区化管理、集团化或联盟式办学,开展结对帮扶等,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乡村学校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能够同上一堂课,部分教学点利用数字资源开设过去无法开齐的国家课程,音乐、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小学科课程的开齐开足率明显提升。
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管理。学校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着人、财、物等教育资源的投入能产生多大的效益。为了推动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学校对标研判,依标整改,全面促进学校内涵提升。
义务教育均衡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义务教育均衡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起点均衡,即教育权利平等,让每个孩子都有平等的入学机会并且都能入学;过程均衡,即教育条件相同,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水平大体相当的教育;结果均衡,即学业成功的机会相同,让每个孩子都能从学校教育中获得成功。在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同阶段,义务教育均衡工作的重点不同。全面普及义务教育之后,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起点均衡,现阶段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发展的主要任务,一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实现义务教育的过程均衡,二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义务教育的结果均衡。
目前,尚未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的区县,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工作进入重点攻坚阶段,既要迎难而上,也要尊重教育发展规律,夯实教育发展基础,切忌急于求成。各地应积极贯彻落实《行动方案》精神,推动义务教育从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向教育质量均衡迈进,从过程均衡向结果均衡迈进。
(作者单位: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