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采

“起跑线”输赢之我见

□ 涂国之

时下的中国,很多有小孩的家庭,都有一种巨大压力: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为此,不计代价,不遗余力,男女老少齐上阵,忙得晕头转向,精疲力竭。应当如何对待孩子“起跑线”输赢问题?我的老战友老屠的儿子及其他一些中外名人的经历,颇能给人启示。

老屠的儿子小非自幼干什么都比别的同龄孩子慢,而且显得傻、楞。自上幼儿园起,他爹妈便开始替他给老师作检讨,并且一作就是十几年,直到他初中毕业。小非所犯的“过错”,无非是在老师讲话时爱插嘴、听课不专心爱逗其他孩子玩、做作业马虎之类。从上幼儿园到初中毕业,小非都被老师们视为“无可救药”的痴顽孩子。初中一位班主任老师曾对老屠说:“你这儿子在全班智商最高,可惜就是不专心学习,谁都拿他没办法!”

离中考还有3个月时,小非在小学摸底考试中成绩排在全年级70多个学生中的前50来名。填报中考志愿时,起初老屠给儿子报了一所区重点高中作为第一志愿(不敢报市重点),第二志愿是儿子喜欢的北京市行政管理学校(培养公务员的中专),第三志愿是儿子的母校。不料,当爷儿俩兴冲冲去交志愿书时,半路碰到小非的年级主任,她刚听完老屠讲前3个志愿,就毫不客气地说:“别开玩笑了,你这儿子能考上区重点高中?我劝你赶紧去把行政管理学校改成第一志愿,将我们学校改为第二志愿,如果人家不要他,我们母校还能兜底……”被说懵了的爷儿俩,只好按年级主任要求,重新填了志愿。谁知,小非经过最后3个月努力,中考考了520多分,排名班上第五、年级第十三,完全有资格上区重点高中。这个天分极高的“慢”孩子,就这样永远失去了上高中和通过高考读大学的机会。

小非上中专后一直表现良好,毕业时被老师力荐到北京市某区人事局上班。后来,在他爸爸的支持下辞职下海,去李嘉诚公司当了人事经理,25岁就管理上千人。因表现不俗,被老总赏识,两年后,他又被调到一家网游公司“救火”,担任运营主管,负责改变公司业绩不佳状况。之前,老总连派多名科班研究生、博士生上阵均未奏效。小非上阵一年多,就使公司业绩在全国260多个同类企业中排名第一。老总高兴之余,奖励他30万元换小车。

当年面对明显“输在起跑线”的儿子,老屠的态度是:“尽管老师们都替我儿子着急,我却并不怎么急,因为我知道自己儿子不笨,品行和健康也没有问题,相信他的优势迟早会显示出来。”

本人以为,老屠对孩子“起跑线输赢”的见解是正确、有远见、富于智慧的。古今中外有大作为的杰出人物,并不全是靠“赢在起跑线”上。有不少人都是“输在起跑线”上的大器晚成者。唐朝诗人陈子昂“年十八未知书”,此后突然省悟闭门谢客攻书,24岁便中了进士;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的北宋苏洵,27岁开始发愤攻书,年近40岁才学有所成;吴成恩前半生碌碌无为,50岁开始写《西游记》,80岁方大功告成;华罗庚初中数学考试曾不及格,后来成为世界著名数学家;爱因斯坦上中小学时被老师们视为“无可救药的笨蛋”没人愿教,后来成为20世纪人类科学泰斗;近40年来个个“赢在起跑线”的中科大数千名“少年天才”,毕业走向社会后鲜有科技、商贸、金融、文学等领域的领军人才;德国儿童很少接受学前培训,而德国获诺贝尔奖人数始终在世界三甲之列;世界田径赛场众多起跑快的选手往往输在中、后场,牙买加“黑色闪电”博尔特经常是先慢在“起跑线”后快在中场线、终点线……古今中外不胜枚举的事例生动说明:漫漫人生数十年乃至上百年,谁家的孩子如果真是能成器的料,根本没有必要刻意督促他(她)去赢什么“起跑线”,中程、后程发力冲刺完全不晚;如果不是那块料,起跑冲得再快,最终还是会落伍。时下家长们一窝蜂带孩子“冲起跑线”,实质上是一种被误导的盲动、短视行为,无论对孩子、对家庭、对国家都弊多利少。

2019-02-22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9650.htm 1 “起跑线”输赢之我见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