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经济瞭望

以高质量发展 应对“稳中有变”

□ 井桥夕

GDP闯过90万亿元大关,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最终消费对增长贡献率达76.2%,贸易总量首次超过30万亿元,创历史新高……日前,渐次出炉的2018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一如既往地引发了各界高度关注。

总体上看,经济总量迈上了新台阶,经济结构呈现出新气象,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整体步入“重质不轻量”的提质增效新阶段。同时,正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判断,“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严峻复杂”,如何顶住经济下行压力,稳妥化解各种风险矛盾挑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考题。

从各方舆情来看,一方面积极肯定的声音占据主流,如论者言“6.6%的增长并不是一件特别容易的事情”,普遍认为经济基本面仍相对稳健,对经济的韧性、政策的延续性持乐观态度;另一方面也有焦虑和担忧的情绪,比如认为“经济依然依赖房地产”、对经贸摩擦和低生育率的影响估计不足等。由此,也衍生出了杂音和噪音,有的遇到困难想退回粗放型老路;有的短期内看不到效果便泄了气;有的喊着为了“六稳”放松质量要求。

经济分析难就难在“归因”二字。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下行压力和风险隐患,外部来看在于世界经济的艰难行进,但外贸占我们整个盘子的比例不算大,摩擦导致的些许波动与内部需求的回旋余地相比更是有限、可控;内部来看,压力主要来自转型的阵痛,需要承认从“快”字当头的规模扩张,转向“好”字优先的质量赶超,现在承受的痛苦是暂时的,也是必要的。越是艰难处,越要破除迷思,越要看清楚问题是出在新旧动能的转换上,越要认识到高质量发展是长期、曲折、艰苦的任务,是必须要迈过去的坎。成功迈过这道坎,以质量提升对冲下行压力,方能“破茧成蝶”、迎来可持续的繁荣。

所以,把握“破茧成蝶”的契机,要下锲而不舍的笨功夫,伺机完成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围;根治“大而不强”的痼疾,要勉励保持“换挡不失势”,咬牙闯过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口。劳动者报酬占比如何进一步提高,减税降费的正反两方面效应如何平衡,房地产市场精准调控如何因城施策,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如何改革发力,人口红利从数量转为质量如何破题。概言之,高质量发展是一场持久战,时时考验我们的耐心与定力。增进政策系统性、协同性,以最小代价赢得最优发展,我们必能将“变中有忧”改写为“变中有优”。

2019-02-11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9153.htm 1 以高质量发展 应对“稳中有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