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庆国
□ 王 欢 朱小蔼
1月2日,《坪山区保民生精准救助暂行办法》正式出台。该办法是深圳市坪山区在全市统一救助政策之外,结合实际情况另行制定的补充政策,救助的范围更大、标准更高,且将各类致困因素与救助措施精准匹配,在全市各区首屈一指。坪山区每年将投入2000余万元,分层分类全方位保障民生,对辖区户籍困难居民、家庭、居民小组力争做到应救尽救、精准施救。
这是坪山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重要指示精神的生动实践。
担当新使命,展现新作为。近年来,坪山区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政工作新形势、新定位、新要求,勇于改革创新、聚力真抓实干,倾力打造民生工程,推动全区民政事业积极健康发展,翻开了新时代民生保障的新篇章。
率先出台精准救助政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2018年,坪山区民政局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关于开展困难群众精准帮扶的指示精神,认真实施年度重大民生领域改革计划,加快社会救助制度建设步伐,为稳定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月~3月,该局牵头组织开展了户籍困难家庭全面调查,以深圳全日制就业劳动者最低工资标准为线,摸排出户籍困难家庭243户,涉及困难居民731人,获得全区户籍困难群众的第一手资料,为研究制定救助政策奠定坚实基础。为尽快制定相关救助措施,区民政局主动作为、善做善成,历时半年多时间,深入研究国家、省、市、区及兄弟区现行困难群众救助政策,总结坪山区社会救助政策实施中的经验和问题,制定了《坪山区保民生精准救助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
该《办法》包括4项救助措施。一是分类施保。根据就业、健康、子女就学、社会贡献等情况,将困难家庭分为三类,分别给予每月1200元、900元、600元救助。二是项目救助。困难居民根据致困因素,可申请医疗、教育、住房等项目救助。对长期患有重大疾病或突发重大疾病的困难居民,每人每年最高救助13万元,3年救助总额最高可达30万元。三是困难居民和居民小组社保补助。对户籍困难居民和为户籍居民缴纳社保的困难居民小组,实行社保(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补助,尽可能将困难居民纳入社会保障安全网。四是综合救助商业保险。为困难居民以400元/人/年的标准购买综合救助商业保险,包括意外死亡/伤残、意外医疗费用、疾病医疗费用、重大疾病补充保险等项目。此举将商业保险作为政府救助的重要补充,为困难居民提供全方位保障。家庭月人均收入低于最低工资标准的居民、家庭,以及人均年集体分配低于15,000元的居民小组,没有负面清单规定情况,均可精准匹配政策四项措施,享受相关救助。
据坪山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办法》救助力度显著加大,更多居民受益,覆盖全区88.07%的困难家庭,较之前提升34.57%。对坪山区户籍困难居民,特别是家庭月人均收入在低保边缘线以上、最低工资标准线以下的居民,好处可谓立竿见影。坪山街道有一户籍困难家庭,户主陈某52岁,丈夫听力残疾,女儿20岁还在读书。一家三口无房无车,陈某因要照顾丈夫及孩子无法工作,家庭开支主要靠分红和养老金维持。该家庭目前月人均收入约1783元,刚刚超过低保边缘户的认定标准,能享受的社会救助非常有限。《办法》出台后,救助范围扩大到全市最低工资标准(2200元)以下,现按照这个标准,该家庭符合户籍困难家庭认定标准,可享受一类分类施保、两份养育扶助金、住房补贴等。比《办法》出台前,该家庭每月可多领取2372元社会救助金,女儿的学费还可以给予30%补助,夫妻两人的社保缴费获得全额补助。
《办法》虽然进一步加大了对户籍困难居民的救助力度,但同时也设计了严格的审核程序。停保程序参照低保,对有劳动能力无正当理由不参加劳动的将停止救助;对因打架斗殴、交通肇事、酗酒、赌博等行为导致家庭生活困难的,不予救助。坚持保基本、兜底线、政府救助和家庭自救相结合的原则,提倡通过遵纪守法、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避免了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和“养懒汉”现象。
多措并举谱写民生颂歌
民生无小事,民心大于天。坪山区民政局在研究、出台精准救助困难居民政策的同时,坚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切实履职尽责,创新工作思径,奋力让惠民阳光照进百姓心中,奏响服务社会民生的和谐乐章。
创新养老模式,积极探索养老服务体系改革。加快推进“互联网+养老”试点建设,2018年,坪山区将广东省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运营试点范围,由原沙坣社区扩展到整个马峦街道,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推出“线上”平台四大基本服务,同时推动“线下”服务运营中心建设,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娱乐休闲、旅居养老等系列实质化服务,形成“线上+线下”呼应互促的养老服务新模式。全力推进首个“医养结合”项目落地,在区养老机构颐康院设置社康服务站,依托区三甲医院资源优势,为老年群体提供预防保健、医疗护理、慢病管理和健康宣教等一站式医疗服务,促进养老、医疗资源深度融合,着力构建“养为核心、医为配套”的医养结合服务体系。10月31日,坪山区颐康院社康站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该区医养结合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培育监管并重,开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新局面。目前,全区登记在册社会组织共计288家。区民政局坚持培育扶持与监督管理并重,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在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党建工作,全面落实登记、管理过程中党建工作“三同步”“五嵌入”。推动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35个,同比增长95%,实现党的工作和党的组织两个覆盖。加大社会组织培育监管力度,推动成立区社会组织总会枢纽型组织,搭建政府与各社会组织的桥梁,打造社会组织交流、协作、自治的综合性平台。与市民政局共同签署《推进社会组织管理综合改革战略合作协议》,打造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基层实践鲜活样板。
开展特色项目,推进新时代残疾人事业更好发展。2018年,全区发放各类残疾人补助补贴资金790万元,惠及残疾人4500人次。开展“精准康复”和“居家喘息”服务项目,为残疾人提供社区精准康复服务2427人次、3758小时,提供居家服务7700人次、15,400小时。推进2018年残联六项创新工作,重点探索打造高端智能化康复辅具产业集聚区,联合市残联组织开展招商推介活动,先后组织医疗器械、康复护理、生命健康等相关产业共计15家企业参观考察“坪山区创新广场”及“深圳生物医药创新产业园区”,力争引进货真价实的高科技智能辅具企业落户坪山。
抓好“民生微实事”工作,让社区建设成果惠及更多群众。2018年,坪山区民政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深圳市坪山区社区“民生微实事”实施细则》,为各街道、社区实施民生微实事提供清晰指引。同时,大力开展民生微实事项目,全年实施项目450个,投入金额约4264.26万元,解决了社区居民身边的一批小事、急事和难事,激发了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管理的热情。
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感受到的是全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律动脉搏。站在新的起点,坪山区民政局将以《坪山区保民生精准救助办法》出台为新契机,以更加务实的举措,顺应百姓期待、守好民生底线、强化兜底保障、体现民生温度,为全区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交出民政优异答卷。
(本文图片由深圳市坪山区民政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