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付朝欢报道国家统计局1月2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900,309亿元,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GDP比上年增长6.6%,实现了6.5%左右的预期发展目标。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6.8%,二季度增长6.7%,三季度增长6.5%,四季度增长6.4%。
“总的来看,2018年国民经济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同时也要看到,经济运行稳中有变、变中有忧,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前进中的问题必须有针对性地解决。”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当天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2019年,我国经济危中有机、稳中趋进,有基础、有条件、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经济运行处于合理区间,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经济运行实现了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实现。”宁吉喆从六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的“稳中有进”。
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宏观调控目标较好实现。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接近30%,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大的贡献者。2018年CPI比上年上涨2.1%。此外,2018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全年都保持在5%左右,实现了2018年年初提出的低于5.5%的预期目标。全年进出口总额首次突破30万亿元,货物贸易规模创历史新高,保持世界第一,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三大攻坚战开局良好,薄弱环节明显加强。宏观杠杆率趋稳,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取得积极进展。2018年,M2增长低于名义GDP的增长;280万人易地扶贫搬迁顺利完成,预计有280个左右贫困县脱贫摘;PM2.5的浓度下降了9.3%。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持续见效。去产能任务提前完成,去杠杆稳步推进,去库存效果显现,降成本继续显效,补短板力度加大,企业效益总体上升。
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发展新动能壮大。需求结构调整优化,投资和消费比例的关系合理变化。2018年,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6.2%,比上年提高18.6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制造业投资都加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是52.2%。新产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成长,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改革开放力度加大,发展活力不断增强。重点领域改革向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成效明显,市场主体大量增加。财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国企国资改革、价格改革、投资改革等稳步推进,产权保护制度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吸引外资势头良好。
居民收入和消费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18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5%,快于6.1%的人均GDP增速。其中,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镇居民增长。国家统计局测算,我国中等收入群体人口已经超过4亿人。全国居民恩格尔系数为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