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 飞
2019年伊始,河北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规划建设传来好消息。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原则同意《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两天后,党中央、国务院正式批复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细规划。两份规划接续出台,为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提供了法定蓝图和施工总图,也标志着两个地区的发展从顶层设计阶段转向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重速度、轻质量”“先建设、后规划”的阶段,遇到过“大城市病”等难题。解决类似问题,必须做好科学长远的规划,谋定而后动。雄安新区成立以来,在规划编制上下足功夫,除基础性项目和保障运行的临时建筑外,没动工一砖一瓦,就是要追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详规“五年磨一剑”,曾开展国际咨询,邀请近200位院士及各领域权威专家、组织30余次专题研讨会对方案反复打磨。“把每一寸土地都规划得清清楚楚后再开工建设”,既是对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要求,也应成为今后中国城市建设的重要遵循。
有了完善的规划,下一步关键在于保障落实。以往的城市建设过程,容易出现雷声大雨点小、虎头蛇尾等现象,规划时常在执行中变形走样,严肃性得不到保证。如何让规划落到实处?这离不开一些实招实策。比如,雄安新区致力于将“雄安质量”转化为可以量化的“雄安标准”,形成涵盖城市建设各方面的标准体系,以便对“雄安质量”的实现情况进行评估;北京城市副中心依托智慧信息平台,搭建起规划实施的基础信息数据库,进而实现对各项规划指标执行情况的实时监测、定期报告。《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认为,只有创建好机制、形成了抓手,才能推动城市发展行进于规划预设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