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 洁
□ 本报记者 王 志
“你那么刻苦,我们很欣慰,你会成为佼佼者!”这是著名画家吴作人生前对郑发祥的勉励和期许。“看了你的梅花,让我常常思念,我希望求你的一幅小品,以作纪念。”著名书法家沈鹏先生如是说。一个海外游子,出生岭南,钟爱梅花,携画笔周游世界,在世界各地举办过40多场画展。他就是画梅名家郑发祥。
水墨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郑发祥的水墨梅花受到海外华侨和国际友人的喜爱。很多重要的展馆场所,都陈列和收藏了郑发祥的作品。正是由于郑先生在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卓越影响,他多次应邀列席全国两会。有业内人士称,“郑氏梅花”在海外就是传播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
题材选择
地地道道的“梅痴”
郑发祥是第一个将创作梅花题材绘画作为传情达意的媒介画家,在现代社会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是第一个敢于创新梅花题材绘画的画家,研发了铝艺画。如今艺术市场上购买艺术品的多是上层精英人士,而普通百姓大多不敢问津。为此,他决心改变现状,他与中铝中央研究院东南分院、福州微视文化与传媒公司历时3年共同研发了新型铝板与传统中国画相结合的新画种,即铝艺画。将颜色喷到了铝板上,这样操作颜色还原度高,与原画不相上下,极其逼真。他通过科技的力量,对文化资源进行再创造和提升,使中国画艺术与新型铝板相结合,生产出更高的文创产品与价值。他的铝艺画做到了三点创新。一是材料创新。解决了传统纸张不容易保存且极易破坏的难题,是功能与材料的跨界组合。二是工艺创新。使用阳极氧化工艺,做到了颜色与铝基材融为一体,永不失色,并且可以大批量生产,没有降低艺术价值,价格却降到了最低。三是视觉创新。通过对画作的精细化处理,使得表面产生凹凸,更具有立体感,而铝板本身的颜色成为梅画的留白空间,极其自然、真实。科技的创新与运用,使得价值低廉的铝艺画可以进入千家万户,让真正喜爱梅花、喜爱艺术的人可以接触到真正的艺术品。做到了艺术家“让艺术生活化,让生活艺术化”的初衷。
商品经济下的社会越来越浮躁,郑发祥通过铝艺画传统文化的滋养,使得百姓领悟到民族文化延续的根与脉、源与流。梅花题材绘画也成为社会人文精神的象征。郑发祥一方面在材料方面做到了创新,另一方面在抒情达意与技法方面也同样做了创新。新时代影响下,作为媒介出现在画布上的梅花,被赋予了强大的生命气息、时代精神与中华民族的高贵品格,积极进取、顽强向上的精神被最大程度地放大。郑发祥结合梅的自然特征进行了大胆创新,独辟蹊径,他将“曲如龙”的技法加以扩大升华,将新时代中华民族风貌神采的巨龙形象化为整个梅的主干造型,创造出独特的、具有神威雄风的干枝艺术风格。
技法创新
色彩绚丽了春天
郑发祥在绘画技法上“中西结合”,通过东方“诗情画意”的画面表达和西方色彩的张力,将中国梅的美展示在国际艺术市场上,把具有中国精神的绘画作品带到国外画坛。在梅花题材创作之路上,郑发祥是一直秉承中国绘画观念,而且能从西方绘画中学习其所长。郑发祥画梅的花朵则兼收中西画风,在画面上多层次、多方位繁盛群集,同时将线条造型与水彩画、油画的技法相结合,融进方位透视、明暗质地、晕染映衬等技巧,以更丰富、更有表现力的造型艺术手法,全方位表现梅花的形貌神采。这样画出的梅花,几乎朵朵有立体感,瓣瓣绽现神采。整个画面便仿佛呈现一幅幅绚烂耀眼的彩锦,辉映着祖国繁荣昌盛的时代光华,迸发着各族人民的蓬勃朝气与昂扬活力。他在梅花色彩处理上选择了绚烂而从容的多种处理方式,集敷染、点染烘托于一体,给观者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他在画面用色上追求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注重色彩的冷暖、深浅和色相的对比,画面中背景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又加深了观者对主体梅树的视觉冲击力。如《千古江山君独艳》《天涯春消息》作品中梅石相配,石花相印,山石之无生命与梅之生机盎然在对比中统一。在构图上,他用定点透视和动点透视相结合的方法,使所绘之梅花枝繁盛、如火如荼。同时又突出了整体画面的审美特性,加上诗情画意的画面表达,使每一处颜色都能传递细腻的感情。如《大地春晕盈》《春回大地》《春天的笑声》《红梅赞》等作品中春风料峭,几株火红的梅花临风傲放,英姿飒爽。几只小鸟在梅枝上欢快嬉戏。远处的湖泊已经冰消,碧透发亮,水边的梅花如美人对镜梳妆,花色因水而虚实变幻。雪融冰逝的悬崖瀑布如帘,雾气氤氲,涛声似鼓。大地在复苏,百草在吐绿,然而在生机勃勃的春情春韵中,俏丽的红梅并不以妖娆争春,而是甘当报春的使者,形成一幅美妙而生动的水墨写意画,形与色、光与影有着和谐的规律,梅花的这种群体美豪放而雄壮,正是中国古代画论所称的阳刚之美,象征着当今中国欣欣向荣,前程似锦。鲜活生动的画面折射出画家自身的精神空间和心灵图景,让人沉浸在他营造的具有纵横气韵的鸟语花香中。在作品《月光美》《香雪海》画面中,沉沉夜色,茫茫天宇,万籁俱寂,深不可测。一轮冰盘似的圆月悬挂空中,如水的月光渡在清俊秀挺的冬梅上,使浑然一体的梅干梅花银装素裹,似玉躯皓骨。几株梅树迎着凛冽的朔风轻舒筋骨,绽放出冰清玉洁般的花朵,令人感到愈是在寒冷彻骨的严冬,它愈是开得鲜艳动人,显示出不可抑制的生命力量。淡雅中透高洁,清爽里显浩气,寒夜内溢馨香。梅花一身傲骨,不畏严寒,在漫天飞雪的隆冬时节一展风华,清香四溢,开于百花之先却又朴素无华。
文化传承
铁骨坚节开新花
郑发祥一直坚持着梅花创作,这种执着的精神难能可贵。他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与梅花结下了不解之缘,他被章友芝收为入室弟子,开启了他梅花画作的创作历程。经过不断地探寻和努力,成为画梅名家。
画梅是郑发祥思乡的情感寄托,梅的品格与气节几乎写意了我们“龙的传人”的精神面貌。虽然他长期生活在国外,但是对梅花创作的热情愈发高涨。他在华盛顿、纽约、伦敦、巴黎、莫斯科、北京、东京、新加坡、曼谷、中国台北等地举办过40多次个人大型艺术展。郑发祥的梅花作品由国内到国外的交流,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中国文化艺术对世界文化的影响及其地位的不断提高,也说明了文化艺术的国际交流对于世界和平发展的意义。
他出生于福建,作为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这里有很多台湾同胞。海峡两岸亲人备受骨肉相思之苦,却很难见面。艺术家从小便见证了这些悲凉的场面,立志为两岸沟通交流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以“梅花”为媒介,多次举办“梅开两岸”的画展,他那热情奔放的梅花深受两岸人民的喜爱。梅花是传统的绘画题材,它包含着对中华民族共性的深深理解,传达了一种民族精神,海峡两岸都是一样的。郑发祥在画展上说:“梅开两岸,我爱梅花,更爱中华。”他在尽一个画家的责任,借用梅花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的和谐进程。为画展,他特意创作的《馨香浸月色》,寓意海峡两岸花好月圆,早日团圆,早日统一。不难看出,艺术家具有一颗赤子之心,和谐统一的初心从未改变。
郑发祥的艺术探索之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郑发祥有自己追求的艺术目标,即在古代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找到一个融入点,以便创造出一种既有东方文化色泽,又有现代风采的梅花。郑发祥是海外华侨,他把自己放在了中西文化的交汇点上,他一面感悟西方绘画之真谛,一面进一步体会中国美学思想,创作出个人风格特征明显的郑氏梅花。他的画面中虽然有西方技法的表现形式,却深得中国艺术之精髓,以忘我的情怀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郑发祥认为作为一个中国画家,对自己民族的文化、历史负有继往开来的责任。所以,必须使自己的作品能够让更多的人欣赏、了解,既要保留中国文化之优势,又要吸取他国文化之长处。当今时代,通讯日益发达,文化交流日趋频繁,艺术家可以运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创作出的作品必须具有个性、民族性和时代性,这样的艺术才是具有价值的,而郑发祥正是这样做的。认真学习和贯彻习近平文艺思想和教育思想,扎根中国大地为美术教育尽一份力。他创立了郑发祥美术馆,怀抱开拓中国美术的志向,致力民族传统与引进西法的兼容交流,努力呈现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精品力作,希望能够以艺术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