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李凌晨
近年来,四川大竹县紧抓全省首批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组织试点机遇,按照“社员制、封闭性”原则,筛选88名积极性高、经济条件好、风险意识强的社员为发起人,募集资金580万元,组建“大竹县汇鑫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
截至2018年6月,互助社累计向社员发放贷款223笔、总额2744.63万元,实现经营性收入200.5万元、纯利润115万元,向诚信社员奖励8.7万余元。这一探索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还实现了农民由单一“生产合作”到“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信息合作”等多元合作的新跨越,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记者了解到,在试点过程中,互助社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民担风险”规范经营管理,坚决厘清社员、互助社、政府及监管机构等各方关系,明确互助社的宗旨是为脱贫攻坚提供充分、便捷的资金服务,严格信贷管理,严控贷款额度,确保资金营运安全。
——创新三项机制,破解资金监管风险高问题。
创新信用评定制度。针对传统信用评估的难操作、时效差,互助社充分发挥“人合资合”特点,创新社员信用评级管理,并将信用星级评定与授信额度挂钩,探索形成“3331”社员信用评级标准,即对社员家庭诚信情况、家庭资产、入股额度、入社贡献等分别给予30、30、30、10不等的权重分值,根据得分情况分别授予1级~5级信用星级,五星社员授信额度可达10万元。每年年末,互助社还会根据社员当年的表现,对信用星级进行动态调整,低于50分的留社查看一年,连续两次低于50分的将自动退社。
创新贷款联保制度。为满足社员的贷款需求,降低贷款风险,互助社建立了贷款联保制度。全体社员分为9个联保小组,利用地缘、血缘、亲缘关系,由联保小组签订担保协议并监督贷款资金的使用和回收情况,每个联保小组最高可贷50万元。
创新财务监督制度。互助社着力推进财务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探索建立内外结合的财务监督方式。在内部,全体社员公开选举成立监事会,专项负责监督互助社业务活动和财务管理,探索形成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逾期追查“四查”制度,并实行业务信息公开制度,主动接受社员监督;在外部,大竹县金融办、农委及大竹农商行等进行多线程监管,每月审查业务报表,严控互助社资金运营。
——实施三项举措,破解作用发挥不显著问题。
简化贷款程序。互助社发挥熟人社区的地缘优势,依托血缘亲缘的人际资源,简化贷款办理程序,相较于银行贷款,社员准备的资料更少,也无需进行信用等级评估和贷款调查,实现社员信用贷款1小时办结、超过信用额度的担保贷款或抵押贷款半天内办结,资金融通成本低、效率高、无障碍的优势充分显现。面对一些突发事件的紧急贷款,互助社也常开绿灯,解社员燃眉之急。如社员冯永平突发疾病需手术治疗,但急缺资金2万元,互助社收到申请后在1小时内办结手续完成放款,让互助资金真正成了“救急钱”“保命钱”。
提升社员收益。互助社坚持以服务社员生产生活需求为经营目标,采取推动社员发展经济、开源节流、加快资金流转等措施,在增加互助社收益的同时,追求社员受益最大化,实现社员年收益率达5%以上。社员因特殊情况退股的,仍享有高于银行同期存款收益的30%~50%。坚持每年向社员兑现资金红利,用“真金白银”坚定社员发展信心、激发互助社前进动力。截至目前,合作社累计分红113万元,户均分红11,770元,占互助社纯利润总额的85.7%。
提振产业发展。着力发挥利率导向作用,制定实施生产性贷款利率0.72%、生活类贷款利率0.81%两个档次的差异化利率标准,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发展,解决社员发展农业产业却缺乏资金的难题。目前,互助社累计贷款3183.63万元,其中产业发展类贷款2192.87万元,占比68%;消费类贷款658.56万元,占比21%;其他贷款332.2万元,占比11%。贷款帮助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合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户,受益面居四川省试点社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