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关注

40年辉煌巨变 开启伟大新征程

——贵州石阡县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

□ 本报记者 曾 平

□ 田洪波

石阡县位于贵州省铜仁市西南部,国土面积217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8.1%。县辖7镇11乡310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46万,仡佬、侗、苗、土家等12个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68%,属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贵州省重点生态区和多民族聚居区。

近年来,石阡县先后获得“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石材(石阡)产业基地”等14个品牌,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能量强劲。石阡县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决策部署,立足铜仁发展南大门区位定位,紧扣梵净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创新区主角定位,瞄准“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目标定位,主动适应新常态,全力以赴推改革、持之以恒调结构、坚定不移保生态、矢志不渝惠民生,全力推动石阡在守底线、奔小康的宏伟征程中走新路、走前列,努力把石阡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温泉之城、国际旅游、国际养生最佳目的地。

40年前,封闭是石阡的标签,落后是石阡的代名词,贫穷是石阡的真实写照。石阡百姓吃不饱饭、穿不暖衣,更别说读书、看病。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征程。40年来,在中共石阡县委、石阡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石阡人民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温泉之城·长寿石阡”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篇章。

2017年,石阡地方财政收入3.78亿元,是1978年297.77万元的126.9倍;地方财政支出33.4亿元,是1978年476.51万元的700.8倍;全县地方生产总值75.5亿元,是1978年4366万元的173倍;固定资产投资70.5亿元,是1978年195万元的3615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亿元,是1978年2039万元的63.7倍;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0元,是1978年65元的127.8倍。

一组组数据,展现着石阡40年来的攀登印记,记录着石阡腾飞的铿锵旋律。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苔茶之乡、中国长寿之乡、国家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佛顶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鸳鸯湖国家湿地公园等一大批国家级金字招牌,为石阡的明天赢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

基础设施不断提升的40年

石阡县始终坚持民生水利优先,先后实施了引水工程、提水工程、蓄水工程、排涝工程、防洪抗旱工程和农村人饮解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启动建成花山水库、木瓜溪、獐子沟、杀牛冲等重点水源工程,彻底解决了农村无饮水、无保障的问题,全面实现了“人人饮上安全水”。

石阡县始终坚持“统一规划,统一调度,行业管理,县为实体”的电力发展原则,从石阡电厂到小水电公司、石阡县电力公司再到石阡县供电所,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三个水力发电站,逐步发展成现在的12个发电站,11处供电所。所有的供电所均支持网上缴费,电力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近期改造完成了低电压133个村、156个组,全面实现“户户用上稳定电”。

石阡县在通信建设上,始终按照“统一管理,便民为先”的服务原则,从邮电一家到现在的邮政、电信分营,通信逐步实现了2G/3G/4G全覆盖。目前,已有231个行政村,全面建成多彩贵州“广电云”村村通、户户用工程,全县310个自然村及行政村办公、教学、医疗场所实现光纤宽带全覆盖,全面实现“村村通宽带”。

石阡县在交通道路通行上,始终坚持“高起点一次过”,从实现道路“村村通”到建成标准化的“组组通”、再到“串户路”的全面完成,县内一张纵横交错的交通网不断加厚拓宽,不断完善。随着全省“县县通高速”的首个项目——思剑高速过境石阡,石阡没有高速的历史,就此结束!江瓮高速与思剑高速“联姻”后,石阡到贵阳只需要2个小时,到铜仁市区只需要1个小时。一条条大通道,改变了石阡边缘的区位,缩短了石阡通向山外的时空距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待湄石与玉石两条高速通车,石阡将实现“村村通高速”。

天涯不再遥远,亲情随时连接,家和远方都在脚下。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的40年

石阡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改革开放后,石阡被列为贵州历史文化名城,从1983年拟定《石阡总体规划》,到2000年鲜花新区开发,县城总体规划先后进行了5次调整。如今,“一江两岸三组团、山水泉城苔茶香”的城市空间格局体系逐步形成,“南延北扩,东展西拓”的发展理念不断得以延续。特别是随着金泉大道、西外环、河西二排街、越城路等城市主次干道的大力推进,石阡正以主城区为中心,以高端规划为引领,汤山、泉都、中坝、大沙坝同城化发展正在有序推进。

石阡县以“温泉之城·长寿石阡”的城市定位,以特色小镇为支点、以美丽乡村为网点的新型城镇建设体系,按照小规模聚居、组团式布局、微田园打造思路,把夜郎古泉、楼上古寨、佛顶山、鸳鸯湖等景区打造为快进慢游旅游新业态;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等理念融入城市设计,让城市生态宜居,让乡村“望山见水”、有乡愁更有发展活力,把石阡发展为国际休闲旅游目的地。截至2017年,石阡的城镇化率为36.12%,与1978年相比,翻了9倍。

高山有远歌,城中有繁华。古城石阡,在龙川河流逝的光阴中熠熠生辉。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的40年

国家级贫困县石阡位于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区,沟谷纵横、土地破碎是其显著的地理特征。就农业生产而言,无论是从区位条件,还是自然资源禀赋,石阡都缺乏突出优势。但在石阡这片热土上,伴随着“阡货出山”的强力推进,用高效产业替代传统低效农作物,因地制宜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变革走势,已经成为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石阡县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狠抓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山顶植树造林建设绿水青山、山腰栽茶种果创造金山银山、山下农旅融合助力富山美山”的山地特色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新路子。目前,石阡县建成省、市、县三级农业园区27个、规模农业经营户达894户、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达102家;农旅文融合迈开新步,仅“十二五”期间全县建成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2个、星级园区3个、接待游客941.7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8.74亿元;“石阡苔茶”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金字招牌,茶园面积达到38.8万亩,实现茶叶综合产值20.45亿元,带动1.22万贫困茶农人均增收2850元,成为石阡的主导产业。

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崛起,贵州电商云、仓储物流、国有投融资公司应运而生。截至目前,石阡县已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220个,“阡货出山”“网货进阡”双向通道全面打通,电子商务交易单量292.17万单、交易额4.2亿元。2017年,石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5.39亿元,为1978年4464万元的101.68倍。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的40年

石阡县始终将做好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发展的前提,抢抓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工程试点县等政策机遇,深入推进“大生态”战略行动,实施全域绿化“六绿”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态修复治理,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7.78%;加强环境保护治理,完成县城沿河排污口治理工程,新铺设县城污水管网8.5公里,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4%、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9.1%,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8.83%,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

一直以来,石阡县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在生态文明建设路上积极探索,从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方面寻找突破口,短短几年的探索与实践,这些成功的经验不仅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活样板,也推动了绿色经济的发展。全面落实“河长制”“路长制”,乌江流域石阡段网箱养鱼全面取缔,县内河湖、道路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发展环保服务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林下经济、健康养生、休闲旅游等产业,培育一批生态旅游观光基地,让生态美起来、产业强起来、百姓富起来,使“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石阡大地上,处处绿水青山,处处跃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

民生福祉不断增进的40年

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是石阡县委政府孜孜以求的目标。

回眸石阡教育40年征程,经历了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以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教育,巩固教育“9+3”计划的历程。目前,石阡县新建第三高中、第二初中、实验小学,整体搬迁汤山一小,新建山村幼儿园132所以及职业学校,成功创建2所省级二类示范高中,现已形成“学校建设标准化、办学条件现代化、教师队伍时代化”的现代教育体系。从2010年~2017年,共资助学子500,071人次,资金47,800万元,彻底改变了“寒门学子”的求知路,圆了他们的大学梦。

改革开放以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逐渐加强。 2007年,石阡县开始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让医疗资源公平共享。公立医院改革稳步推进,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与县外22家医疗机构实现异地就医联网即时结算,县医院创建三级综合医院通过认定,县医养结合中心列入市级医养结合试点单位。2018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应参合106,568人,已参合105,464人,全县落实医疗补偿金额1.7亿元,新农合补偿77.7万人次。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现象得到极大改善。

按照“公平性、福利性、普遍性、强制性”的原则,深入实施五保救济工作,建立农村集体福利院,完善各类救助体系;进一步建设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和公积金制度;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目前,已有县级文化馆1个、县级图书馆1个,已建成18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302个行政村均建成“农家书屋”,投资3000余万元建成石阡县体育场。

改革创新活力迸发的40年

大风起兮云飞扬。石阡县以不同凡响的脚步改变着旧貌,以令人欣喜的成就实现着新跨越。在工业强省战略下,结合自身实际,决定跳出石阡发展工业。2012年8月24日,与大龙经济开发区本着“互利互惠、优势互补、联合发展、共同繁荣”的目的,签订了工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大龙经济开发区规划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大龙经济开发区石阡产业园,如今“飞地经济”成效初步显现。

石阡县乡镇人大规范化建设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张德江等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时,村集体经济发展机制得到贵州省委书记孙志刚的批示并在全省推广,路长制改革经验得到时任省政协主席王富玉的肯定性批示,“四破”工作机制、石阡政协创新搭建社会各界人士履职平台,畅通反映民意诉求的“最后一公里”、精准扶贫与无邪教创建深度融合石阡模式、“夜郎文化石阡共识”等一大批接地气叫得响的“石阡经验”“石阡智慧”声名远扬。

党建全面加强的40年

清风徐徐满目新,昂首跨越新征程。石阡县通过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高位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使广大党员干部受到深刻的思想政治洗礼,解决了部分党内存在多年的顽瘴痼疾。在脱贫攻坚一线涌现了周绍军、罗忠枢、安禄光等一大批基层优秀党员,受到省市级表彰,为全县决战脱贫攻坚树立了榜样、凝聚了力量;为提升干部能力和专业化水平,依托县委党校主阵地和“新时代学习大讲堂”,举办科级干部、事业单位初聘人员、新进公务员、妇女干部、中青年干部、村干部、农村党员培训,以及各类技能培训达4.2万人次。

通过严格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就纠正“四风”问题作出的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反腐无禁区、态度零容忍”的原则,紧盯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全面推广人大代表参与民生监督机制,积极开展“督落实、护民生、促脱贫”专项巡察。创新开展“民生课堂”,着力抓好民生监督,让民生项目、民生资金在阳光下运行,让广大群众参与监督政策的落实。县四家班子及各级党委政府班子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做到管事、管人、管思想、管作风相统一,切实在管党治党上拧紧螺丝压实责任。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弹指一挥间,40年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抚今追昔,40年辉煌历史巨变,豪情满怀。

今天的石阡,实现了由封闭、落后到开放、发展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从发展停滞不前到充满活力向前进的伟大革新;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到全面脱贫摘帽奔小康的跨越式转变。

今天的石阡县,正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改革奋斗姿态,继续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奋勇前进。

今天的石阡县,为实现决胜全面小康,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汇聚万众同心的磅礴力量,立足新起点,踏上新征程,为夺取脱贫攻坚全面小康伟大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2018-12-28 曾 平 田洪波 ——贵州石阡县改革开放40周年巡礼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959.htm 1 40年辉煌巨变 开启伟大新征程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