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从“渔民”到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服务好特殊群体

□ 本报记者 华 铭 张海帝

□ 李多庆

在安徽,“渔民上岸”曾作为安徽省政府的一项民生工程,2016年9月基本完成,2万多户渔民告别风雨飘摇的船上之家,开启了崭新的岸上生活。

12月12日,记者来到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的康园小区里,一块巨大的电子显示屏正在播放京剧,来听戏的多是小区里的老人。7年前,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是巢湖边的渔民。现在,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合肥新市民。

“‘搬家上楼’不难,难的是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包河区方兴社区党委书记沈先财说。为了服务好这一特殊群体,他们采取了许多措施。

啃“硬骨头”把硬件建硬

合肥康园小区于2011年5月开始回迁入住,现在辖区居民约1.5万人,小区居民大多是失地农民和上岸的渔民。房子建得很漂亮,38幢高层建筑整齐而挺拔。然而,随着居民越来越多,很多问题也接踵而至。

小区里没有足够的公共娱乐场所,很多居民习惯在地下车库找个地方凑在一起打扑克。时间久了,地下车库垃圾遍地。有一次,有人私自打开消防龙头接水,结果导致整个电梯被水浸泡。

物业公司的人嫌居民素质不高,居民的火气更大,责怪物业公司房屋维修不及时,电梯坏了一个多月也没有修好。

矛盾一个接着一个,而且非常尖锐。终于有一天,矛盾爆发到顶点,物业公司突然撂摊子,要求退场。

“要解题、解释,还要解气。”沈先财说,解题,首先就是把老百姓迫在眉睫的问题先解决好;其次是要对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要让老百姓解气。

“很多顽疾一认真就解决了。”沈先财经过认真研究发现,所谓的电梯故障频发,“维修配件永远在路上”等痼疾,其实是相关人员责任心不强,或者想从中牟利的缘故。

对症下药!针对居民反映最激烈的消防瘫痪和电梯故障频发问题,社区多方协调筹款,投入600多万元及时完成了消防管道渗漏水改造和电梯大修。而随着小区里诸多硬件设施逐渐“硬起来”,居民的心也敞亮了许多。

倡“软文化”发挥软实力

如何让上岸渔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让回迁小区治理更容易?

方兴社区采取的办法是,既建立操作性强的刚性制度约束,又采取文化引领,用软环境来潜移默化施加影响。

社区里有一个菜市场叫康园菜市场,是社区居民的菜篮子,但也曾经被视为“脏乱差的代表”。那里不仅屡次出现农产品质量问题,而且垃圾遍地、污水四溢。

“一个菜市场就是一个小社会。”沈先财在社区开启了一个农贸市场改革的试验。试验开始之前,方兴社区首先将农贸市场收归社区下属的国有公司管理,然后投入550万元进行硬件设施标准化改造和软件设施智慧化建设。

农贸市场的环境很快有了质的变化,现在购物体验像是在大型超市一样。更重要的是,该市场采用全新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每个商户每天的农产品进货凭证都会现场公示。市场设有第三方快速检测机构,消费者如果对食品的农残有怀疑,可以立即申请检测,还可以依据付款小票进行食品事后溯源。

建平台让居民参与治理

每天清晨,康园楼栋党员志愿者娄祥珍都会准时出现在小区内,一边散步一边察看是否有乱倒垃圾之类的不文明行为。“以前经常会出现垃圾乱扔的现象,这两年大家都注意了,知道去共同爱护了。”娄祥珍告诉记者。

“什么事都大包大揽,结果是老百姓不信任,自己还出力不讨好。”沈先财说,方兴社区梳理出来了7大类63个小项的社区服务项目。

结合党员居住区域特点,方兴社区在康园南区、北区2个党支部基础上,成立康园党总支,建立38个楼栋党小组;依据服务项目类别,建立13个项目党小组。在党组织的指导下,选配38名楼栋长,组建康园环保、志愿服务、文明倡导等28个公益性服务组织,以党建凝聚治理力量。

康园小区现在建立了一个需求库和一个资源库。需求库从居民需求出发,以问题为导向;资源库则由辖区党员、热心居民组成。“让两个‘库’资源共享,老百姓由观众成为演员,社区则从前台走向后台。”沈先财说。

2018-12-26 华铭 张海帝 李多庆 合肥市包河区方兴社区服务好特殊群体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814.htm 1 从“渔民”到新市民的幸福生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