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跃娥 侯变珍
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这块改革开放试验田,在我国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一路前行,引领未来。
带着“光环” 脚踏实地铸就辉煌
翻开历史的画卷,时间定格在1978年。当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平朔成为第一批最先受到改革开放庄严洗礼、最早分享改革开放红利的受益者。在我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的亲切关怀和亲手缔造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平朔人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从1982年起经过“三年准备,两年建设”,建成了我国当时引进外资额度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中外合作项目——安太堡露天煤矿,使我国煤炭工业一步跨越了30年,在我国煤炭史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的建设发展,朔州市因平朔而建。
安太堡矿是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著名的“红色资本家”阿曼德·哈默博士与中方合作创建,总投资6.49亿美元,设计规模为年产原煤1533万吨,1985年正式破土动工,1987年建成投产,1991年7月美国西方石油公司退出项目,生产经营全部由中方接管。至此,平朔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国家有关部委、山西省和朔州市的鼎力支持下,发扬“勇立潮头、善为人先”的精神,闯过了一次次的危机与难关,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在建设安太堡露天煤矿时期,平朔煤炭工业公司于1982年孕育而生,1997年并入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2012年为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更名为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实行集团化运作。2016年按照中煤集团“两商并进、两业齐发”的战略部署,平朔集团定位为专注煤炭、电力、煤化工、生态产业发展,建设煤电化一体化产业集群,打造清洁高效能源供应商。
30年来,企业靠着一步一个脚印逐步做强做大,一举成为我国主要的动力煤基地和国家确立的晋西北亿吨级煤炭生产基地。“平朔是从安太堡矿起家的,安太堡矿的开发建设成果丰硕、意义重大,其价值远不止于平朔,它不仅推动了国家煤炭工业的高速发展,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成功标志。”中煤平朔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王祥生如是说。
目前,从生产规模上看,该集团生产矿井由1座露天矿发展到5座千万吨级露天矿和井工矿,产能从1533万吨提升到亿吨级,累计生产原煤14.07亿吨,配套选煤厂由1座扩展到6座,总入洗能力1亿多吨,配套铁路线由1条发展到4条,总运输能力也在亿吨以上,累计生产外运商品煤10.89亿吨。从产业结构看,由单一煤炭产业优化为煤炭、电力、煤化工、生态四大产业耦合发展的布局。从资产状况来看,资产总额达到708亿元。从安全状况看,原煤百万吨死亡率0.024,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不断开创先河 发挥先驱示范作用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设备、管理、人才三要素。改革开放之初,我国煤炭工业比较落后,原煤炭部部长高扬文曾说:“不打开大门,把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的管理经验引进来作为借鉴,中国煤矿的面貌是难以很快改变的。特别是在资金方面,国内有困难,若通过吸引外资,可以同时把先进技术、装备和科学管理经验吸引进来。”平朔成为我国引进外资、设备、技术、管理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那时,一个千万吨级煤矿的职工人数通常得四五千,而安太堡矿年产原煤1533万吨,定员1643人,全员工效34吨,创造了三年准备、两年建成投产的高效快节奏速度,这个周期相当于当时我国建矿周期的1/4,可以说是中国煤矿建设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王祥生提到的,就是在平朔耳熟能详的“平朔速度”。
不仅如此,在建设过程中,平朔学习借鉴、消化吸收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结合国情和企情加以改革、创新、完善,从管理理念到管理实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由单纯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由计划经济型转向商品经济型、由人治型转向法治型。建立起岗位责任制体系,将信息化技术运用到管理中,指导各部门的工作。
王祥生说:“从工人到总经理的工作都实行了精密有效的监督,管理人员和一般技术工人每天都要签到、填写工作票,并统一由人事部门输入计算机以待查询和进行工资管理。翻开当时合作矿值班桌上摆放的签到簿,6:00、6:15、6:30……计时数字甚至以秒来衡量,这就是快节奏的基点。打破了干部工人界限,在什么岗位享受什么待遇。”
这就是“平朔模式”。正是有了“平朔速度”和“平朔模式”两大法宝,企业注重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按照“高效率、高科技、高效益、快节奏”的“三高一快”模式,上世纪末,建成投产的安家岭项目,在国内首次实施露井协同开采,走出了一条自主设计、施工、建设的新路子,成为我国煤炭工业的新标杆。
1986年9月,时任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陈丕显来平朔视察时题词:“改革开放的先锋”。2010年,平朔公司原煤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建成我国首座单一矿区亿吨级煤炭生产企业。
从装备到人才、从技术到管理,平朔先进的管理理念带动了我国露天煤矿管理理念的创新,为振兴我国煤矿装备制造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王祥生感慨地说:“安太堡矿的开发使人们发现了开放与闭塞、发达与贫困的巨大反差,懂得了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设备和工艺是富国强民的新途径,特别是对改善国家煤炭生产的落后面貌具有里程碑意义。”
然而,平朔开创的先河远不止这些。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为全面提升国家露天煤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树立了标杆、贡献了方案。
众所周知,煤炭资源的开采必然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特别是高强度、大规模的露天开发必然会破坏原始地貌。该集团坚持采矿与生态并重、边开采边复垦,将复垦资金列入生产成本,将土地复垦与生产建设统一规划、统筹实施,走‘采、运、排、复’一体化的路子,为我国露天矿生态环境保护探索出新的模式。安太堡矿被列为土地复垦野外观测基地和土地复垦教学实践基地。
王祥生表示:“建矿以来该公司投入的生态环境治理资金多达20亿元,其中10亿元用于土地复垦,复垦面积4万余亩,排土场复垦区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远高于原地貌10%的覆盖率。”
2009年,十几位土地复垦专家考察平朔生态复垦区后,惊叹“开创了我国矿山土地复垦的先河!”
一直以来,中煤平朔集团公司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坚持“绿色生产,厚德自然”的发展理念,推行开采方式科学化、矿井环境生态化,注重煤炭开采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将生态的重建再生、循环利用与生态文化作为打造绿色矿山的重要内容和推动区域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撑,促进了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
中煤平朔集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是中国改革开放试验田,具有开放的天然特质和优良传统。进入新时代,根据中煤集团“两商”战略目标的总体布局,结合山西省和朔州市的总体规划,平朔集团围绕“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供应商”的战略目标,确立了建设开放、创新、绿色、阳光、共享“五个新平朔”的发展思路。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们将沿着党的改革开放路线继续破浪前行,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总要求,脚踏实地践行国家五大发展理念,以国际化视野把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为党和国家担当好中央企业应尽的使命、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让企业的职工群众安居乐业、幸福生活,把这块‘试验田’浇灌耕种得更加枝繁叶茂、硕果累累。”王祥生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配图由中煤平朔集团宣传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