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关注

探索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蒲江模式”

四川蒲江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四川篇章和成都实践,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城建靓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

蒲江河环绕的蒲江县城

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村

蒲江县成佳生态茶园

蒲江县朝阳湖

□ 本报记者 李凌晨

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在一个陌生而又熟悉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明月村,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感动并想置身其中的地方。

这里环境优美、鸟语花香,村庄如花园;绿道宛如茶山竹海中的五彩丝带,连接着青山的妩媚与植物的芬芳;茶田内、荷塘边、曲径通幽处,各种特色民宿掩隐其间。每天清晨,村民们都会自发组织参与晨跑捡垃圾活动;闲暇时分,村民会和游客一道学习科技文化、时尚创意,感受美酒香茗、诗歌音乐、手工劳作等乐趣。民族舞蹈、WIFI游戏、扫二维码参加环保活动换积分,这透露出的是明月村浓浓的现代文明气息……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人”。明月村的美是对新时代城乡幸福美好生活的最好诠释,这样的生态村在蒲江县还有很多。2017年,蒲江县成为全国首批、四川首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而明月村的例子就是蒲江生态文明建设改革创新的一个缩影。

突出顶层设计

筑牢永续根基

一个县,或许有很多的“领导小组”,但你听说过“垃圾分类领导小组”吗?蒲江县不但有,而且级别很高,蒲江县垃圾分类领导小组组长是县长担任,其成员则由包括县委、县政府的组成部门和乡镇、村社在内的30个单位组成,这可能是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蒲江县委相关负责人说,蒲江县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突出顶层设计,在全县牢固树立起“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决把中央和省、市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生态红利。

据悉,自2013年1月原环保部下发《关于开展第五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蒲江县在全省率先主动作为,在建成国家生态县基础上,启动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四川篇章和成都实践,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城建靓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取得显著成效。

据介绍,该县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指挥部,编制全市首个地方性生态文明知识培训教材,将生态文明教育纳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内容和中小学教学计划,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实现了全覆盖。

率先在全省编制完成首个丘陵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绿色化+”实施路径,构建“四湖两河两丘一屏障”生态空间格局。规划实施以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104.5亿元,先后实施十大类45个重点工程项目,夯实生态环境基础。

在全省率先编制启动了首个地方性环境功能区划编制工作,探索实施环境分级分区精准化管理,首次创新性地将“三线一单”刚性约束条件引入环境功能区划中,为全省环境功能区划工作做出示范。

与此同时,该县在全省还率先完成了首个丘陵地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在成都率先建立首个“多规合一”信息化平台,同步编制蒲江县空间开发评价报告,科学划定了县域城镇、农业、生态三类空间。

“对于蒲江县来说,生态文明建设既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更是思想观念的一场深刻变革。”蒲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在顶层设计上着重力,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干到底,聚力守住绿水青山,蒲江生态文明建设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国前列。

截至今年3月,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指数连续5年排名成都市22个区(市)县前列。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6.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5个百分点。

强化生态保护

全民共创共享

12月虽已进入冬季,但位于蒲江县的朝阳湖,却依然是青山翠绿、碧水蓝天。唐晓静像往常一样,径直来到河边“巡查”,用随身携带的竹夹子,把漂浮在河里的枯枝败叶等垃圾清捡干净后,开始点开手机微信里的巡河小程序“打卡”,上传河道的实时照片,写下当天的“巡河日志”。

唐晓静是蒲江河朝阳湖段的村级河长。她说,保护生态环境,是每个人的职责所在,蒲江县每个所涉及乡镇和村社都已经有了“护水公约”,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把清捡垃圾变成了一种自觉行动,每个村民对自家房前屋后的环境卫生都做到“门前三包”、清扫干净,并相互监督。

休闲公园、林荫小道、青松绿植……在蒲江县大塘镇,蓝天映衬下的双石新村宛如世外桃源般安逸恬静。村主任唐克军说;“我们村330多户家庭、1280余人都是不同地方集中过来居住的村民,思想观念差异很大,能有今天这样优美干净有序的环境,全靠县政府发起的声势浩大的‘垃圾不出村’活动”。

“这样的例子在我们这里太多了!”蒲江县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蒲江县突出生态优先,践行“两山”理论,深入实施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三线一单”环境管控。以生态环境治理为抓手,构建“群众动员、投入保障、长效治理”三大机制,统筹推进垃圾、污水和厕所“三大革命”,创新生活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新模式、实施“七改七化”(改水、改厨、改厕、改圈、改院、改线、改习惯;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文化、保洁员专职化)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目前,蒲江县整合农业公共服务和农业企业资源,创新建立蒲江县耕地质量提升“5+1”综合服务模式,实施养土肥田、绿色防控、农业机械化、有机废弃物循环利用、土壤环境大数据平台五大工程,建设一个集金融保险、品牌营销等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服务平台,利用财政资金6000万元,带动社会资本投入3.4亿元,对25万亩耕地实施了土壤改良,建成土壤环境监测基站10个,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0.15个百分点以上。全县所有行政村和农村15所中小学校均已开展“二次四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5.3万户居民参与,今年1月~9月,全县生活垃圾减量达35%,获评全国农村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试点县。全县森林面积3.87万公顷,天然林面积2628公顷,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1.9%。高标准建成“小组微生”新农村综合体130个。在创建的多部门联动执法机制和跨区域环境应急管理合作机制下,蒲江县已全方位筑牢成都西南这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山水田林湖”更加美丽动人。

聚焦产业融合

推动跨越发展

8月28日,“成都造·中国行”2018蒲江猕猴桃专场推介会在京举行。活动不仅让首都人民及全国消费者体验到了蒲江县猕猴桃的美味,还通过与京东的线上合作,搭建起了更加高效便捷的营销平台,将蒲江县特色农产品销售拓展辐射至全国乃至全世界……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理念在蒲江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据蒲江县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该县在做优绿色产业上大胆创新实践,走出了一条以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据了解,该县科学编制了全域推进有机产业发展十年规划,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出发展茶叶、柑橘、猕猴桃三大主导产业。目前,全县已形成“三业两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已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猕猴桃、茶叶、柑橘等10万亩、10万亩、25万亩;绿色、GAP和有机认证面积达6.55万亩,认证有机产品8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主导产业全覆盖。总规划面积为316.28平方公里的“蒲江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已形成“一园一环两基地”产业布局。“蒲江雀舌”“蒲江猕猴桃”“蒲江丑柑”等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三大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287亿元,产品远销欧洲、北美、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年出口达数亿元。

同时,蒲江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发展理念,依托西部首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园区,规划打造“国际生态精工新城”,引入以德国企业、德国机构为带动的162家企业,加快构建以装备制造和健康食品为主的产业生态圈,与华夏幸福股份基业有限公司进一步加强合作,加快建设具有“德风、德味、德韵”的花园式生态园区。还建成了剑桥小镇、樱花岛公园、滨河商业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民健身活动场所以及综合便民服务中心、交通客运站、标准化卫生院等公共服务配套建设,有效形成了“产城一体”的新格局。

此外,该县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以生态新村建设为着力点,创新“旅游+”模式,推进全域景观化建设,持续举办各种生态旅游节会,促进农商文旅等深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级。目前,全县已打造出明月国际陶艺村等一批产业互动融合示范项目,创建4A级旅游景区2个、3A级景区1个、四川省生态旅游示范区1个。2017年,全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0,902元、19,768元。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时代、新气象、新征程。如今的蒲江县,正以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为新起点,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省市重大决策部署,加快绿色、创新、融合发展,着力打造“美丽蒲江 绿色典范”,为全省乃至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探索“蒲江模式”、贡献“蒲江智慧”。

(本文配图由蒲江县委宣传部提供)

2018-12-13 李凌晨 四川蒲江县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四川篇章和成都实践,坚持“生态立县、产业兴县、城建靓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着力建设最美现代田园生活新城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455.htm 1 探索西部生态文明建设的“蒲江模式”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