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风采

探索新路径 蝶变看今朝

——安徽省潜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回眸

黄铺镇黄铺村余花屋

痘姆乡鞔鼓村山包新村

水吼镇黄龛村燕窝自然村

官庄镇官庄村

□ 朱显亮 方 跃

□ 本报记者 李 斌

地处大别山东南麓、安徽省西南部的潜山市,2018年8月撤县设市,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县级市,呈“七山一水两分田”的地貌特征。回眸潜山乡村发展历程:建国初期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稳固了发展基础;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释放了生产力,农业实用科技的应用尤其是杂交水稻的推广提升了生产力,生产力提高之后解放出来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劳务收入为发展积蓄了雄厚财力;新世纪以来,潜山响应党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乡统筹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党、政、群合力,市、镇(乡)、村联动,立足市情、因地制宜,积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径,到2017年底全市已建成4条美丽乡村示范带、125个美丽乡村中心村、107个自然村庄整治示范点,美丽乡村覆盖全境,实现了乡村美丽蝶变,而这种蝶变,极具范例意义。故此,潜山被列为国家美好乡村综合标准化示范县、全国美丽乡村建设标准化试点县、全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天柱山镇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水吼镇获批中国美丽宜居小镇,源潭镇获批安徽省特色小镇,水吼镇黄龛村燕窝村庄环境整治工程、官庄镇官庄村美好乡村规划建设项目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官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宜居村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一批乡村相继获得国家、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丽宜居村庄及绿色村庄示范等品牌。

人间正道是沧桑。在新时代,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伫看潜山乡村锦绣铺展,回眸潜山乡村蝶变历程,一句诗浮现脑海: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留驻乡愁:

乡村遍画“新皖派”

2011年9月,地处深山的潜山水吼镇黄龛村燕窝组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安徽省农村危房改造和村庄整治现场会在潜山召开,来自全省各级、各地与会者前往燕窝村考察。

正值夏秋之交,天柱山麓的小山村被无边的绿色包围着,一处处白墙灰瓦的民居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人在村中,村在景中,一派画意,令参观者心旷神怡。过石拱桥,循着蜿蜒曲折的沥青路步入村中,典雅的小楼房错落有致,宽敞整洁的休闲广场上各类健身器材一应俱全,百年樟树的浓荫笼罩着整修一新的百年老祠堂,广场的石凳上几位居民正手捧热茶亲切地唠着家常。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时尚,在这里融会贯通,令参观者啧啧称赏。

“昔日枉自称燕窝,燕子飞来怕做窠;猪圈茅厕臭水塘,黑咕隆咚蚊蝇多。”已经接待过多次参观的程何生老人说起家乡的变化,淡定却透出无限的自豪:“建设美丽乡村前,我们这里土路坑洼、人畜混居、垃圾遍地、脏水横流,住得窝心。现如今,家家通自来水、通网络、有卫生间,青山绿水,住得比城里还要舒心。”

燕窝村距潜山城区20公里左右,是一个山区自然村。虽然不少人家盖起了新房,但因缺乏规划、没有下水道,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风貌不统一,环境脏乱差。

2010年8月,潜山确定燕窝村为全县首个村庄整治试点和全省村庄整治示范点,启动美丽乡村建设。56户村民联户签名、按下手印,制订了村庄公约。市住建部门帮助聘请建筑设计公司,深入燕窝村,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因地制宜,依山就势,保持乡村风貌,彰显村庄特色,编制了村庄整治规划。

“我们坚持小拆迁、大整治。不强迫群众拆旧房建新房,只要求外墙统一颜色和样式,重点拆除影响村容和环境卫生的危旧平房、露天厕所、猪圈牛棚。拓宽道路,设置公共厕所、健全活动场地,一切从方便群众生活生产需求出发,改善村庄居住环境。”黄龛村原党总支书记葛王检说。

令参观者最感兴趣的是与周围山水环境协调和谐的建筑风貌。潜山市住建局局长王先结介绍:“在推进村庄整治之初,我们就在规划上确立了‘五个不’原则,不搞大拆大建、不求千篇一律、不搞一个模式、不破坏自然风貌和肌理、不用城市标准和方式建设农村,并且依据‘生态立市、旅游兴市’的发展战略确立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打造‘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中国最美乡村的规划思路。在建筑风貌上如何彰显潜山特色?我们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对本地古建筑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提炼总结出了以‘白墙、灰瓦、坡面、圆柱、宽窗’为主要元素的‘新皖派’建筑风格。”潜山市规划局局长熊恩龙说:“‘新皖派’建筑风格既是对古皖建筑理念的继承与发展,又是结合现代元素的探索与创新。2008年,政府研究出台了加强村庄建筑风貌整治的指导意见,住建部门据此编制了《潜山县村庄整治导册》。实践证明,得到了群众的欢迎。”

按照规划,燕窝村整治工程坚持“一改二保三清四拆五化”的思路,即房屋改貌,保护古民居和古树名木,清垃圾、污泥和杂物,拆除危旧房屋、猪圈、旱厕和院墙,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公共设施配套化。拆除100多间危旧平房、露天厕所、猪圈牛棚,建起环村公路、4座水冲式男女公厕、一个停车场和一个休闲广场;埋设排污管线和安全饮水管道,输电、有线电视和通讯线路也全部整修改造。过去杂乱无章的小村落华丽蝶变成了一个依山傍水、独具特色、让人流连忘返的生态田园村庄。

2012年,潜山燕窝村庄环境整治工程一举斩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金窝银窝,不如新燕窝”传为佳话。燕窝村庄整治的成功,形成了“燕窝效应”,在其示范带动下,潜山美丽乡村建设春潮涌动、迅速推进。

激发内生力量:

现代“六尺巷”拓新境

小桥流水,绿树掩映,空气清新。潜山市痘姆乡山包新村,一派“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诗境,但在这里,比田园风光更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现代版的“六尺巷”的故事。

美丽乡村建设之前,村里的道路狭窄泥泞,尤其是离村口不远30米的一段,宽不过2米,更是人人为之皱眉的“瓶颈”。这段路的两侧分别是老党员汪礼节和年近七旬的村民汪公应家的外墙。山包新村被确定为美丽乡村建设点之后,这两位村民第一时间找到村民理事会理事长刘会明,表示各自向后让出一米宽的路基,保证进村道路通畅。

“当时他们两家说干就干,立即请来瓦工,一户拆了老房子,向后挪一米盖了新房,一户也把院墙向后挪了一米”。刘会明欣慰地说,“两位老人这么一让,取得了非常好的带头作用,接下来我的工作就开展得很顺利了。”在短短的3个月时间里,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山包新村共拆除危旧房屋4000多平方米,拆除破旧猪圈、厕所160间,全体村民筹资投劳108万元,建成公厕3座、垃圾收集房5座、休闲广场3个,这条“瓶颈”路也变成了4米多宽的水泥路,行人、车辆通行都非常方便。每当人们称赞他们高风亮节,两位老人都笑着说:“美丽乡村建设是大好事,是改善我们居住环境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市里这么下劲推动,乡村干部为此没日没夜地操劳,我们做点贡献不算啥。”

现代“六尺巷”的故事,体现了潜山乡村群众进行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彰显出了潜山乡村蝶变的内生力量,而这种内生力量的产生得益于一套体制机制的建立和运行。

潜山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之时,恰值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潜山党政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建设美丽乡村是为了群众,美丽乡村建设必须依靠群众,由此,建立了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体制和县乡联动、部门联动、干群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

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要求,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农民主体贯穿了潜山美丽乡村建设的全过程,每个村庄建设点都经户主大会推选有威望、有能力、公道正派的村民组成村民理事会,牵头负责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发动、筹资筹劳、风貌整治、环境管理和后期公共设施管护等各方面工作,真正体现了村民的自主决策、自主建设、自主管理、自主监督。

村民提名候选人、全面投票选举、公示公议,经过一连串民主议事程序,50多岁的刘会明当选为山包新村村民理事会理事长。“我这个理事长选出来并不比村委会主任容易呀。”刘会明感叹。同时,他也感到自己肩上担子重,不敢辜负大家的期望。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山包新村11位理事带领村民筹资筹劳、拆旧建新,干劲十足,热火朝天,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建立在广泛的民主议事机制上的潜山美丽乡村建设深入人心、深得民心,村民签字同意率达到了100%,村民筹资筹劳逐年提高,而且从未出现过一起群众来信来访。

走进新时代:

从美丽乡村到美好生活

建设美丽乡村,创造美好生活。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潜山官庄村收获了“中国美丽田园”“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美好乡村精品示范村”“安徽省美丽宜居村庄”“安徽美好乡村建设50例”等多个荣誉。“其实,荣誉只是表面,如何利用这些响亮的品牌,盘活本地资源优势,实现富民兴村,实现乡村振兴,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村党支部原书记余晓八说。

官庄村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境内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的“五世同堂”匾额、德馨庄、余氏宗祠、千年银杏树、凤溪桥、三牲石等古迹。经过美丽乡村建设,村美了,路通了,官庄声名鹊起,以往游人罕至的小山村,迎来了八方游客。仅2014年,来官庄村的游客就达到了两千余人。

潜山美丽乡村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同时也成为吸引返乡投资的“磁场”。2014年,曾任马鞍山上市公司方圆轴承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的余云霓毅然回到老家官庄村,投资发展生态农业及旅游业。“官庄的自然、人文资源具有独特优势,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条件。在复杂、艰难的建设过程中,我亲眼目睹了村两委班子务实进取的精神和老乡们强烈的发展期盼,这些极大地激发了我回乡发展的热情。”余云霓说。燕窝美丽乡村建成后,在外打拼多年的村民程功劳也返乡创业。现在,程功劳每天像城里人一样,晨练后就下地照看自家种植的十几亩蘑菇。“在家乡创业,没有漂泊感,觉得心神无比安定。”程功劳说,这就是自己长久以来梦寐以求的美好生活。

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潜山市认识到产业支撑才是乡村发展长久之计,因此在建设过程中注重“物的新农村”与“人的新农村”建设齐头并进。在编制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同时,依托各地工业、旅游和农业特色产业基础,综合考虑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发展现状和与周边区域产业的协调对接,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引导全市美丽乡村按照各自的特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村、旅游休闲产业村、文化特色村、工业特色村,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产业和村庄融合发展的格局。

一条条水泥村道纵横交错,一口口水塘碧波荡漾,一幢幢农家庭院枕水而居,一个个农业基地交错掩映,黄铺镇黄铺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坚持发展特色产业,强化产业支撑,走出了一条美丽乡村可持续发展之路。黄铺村大力实施瓜蒌产业园、花卉苗木园、蔬菜油茶园三园同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启动以来,全村所有土地都实行流转,人口向中心庄集中,64个村民组逐渐转移成6个社区,在已建成的社区内预留建设用地,让环外农户向环内易地迁移,实现资源共享。引导农民发展苗木花卉种植产业、蔬菜大棚和瓜蒌基地。先由村与大户示范引领,在取得效益的基础上,带动村民集约经营,合理流转土地,向能人和种养大户集中。首期已租赁5个村民组的山场和农田近1400亩,投资300万元建设花卉基地,并成立了锦绣农业专业合作社,项目区内从事特色产业农户比例80%以上。2013年,被评为安庆市“一村一品”示范村。

特色农业带动了村民致富增收,解决了留守老人、妇女、儿童“老大难”问题。70多岁的村民郝祥林,自从自家的土地流转后,不仅每年每亩获得400元的收入,还进苗圃基地当上了“上班族”,成了一名老年工人。“我现在像城里人一样进场打工,每天8小时工作制,旱涝保收,和老伴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过去,农村半年生产半年闲,如今天天有事做、有钱赚,上班和操持家务、照顾小孩两不误。”郝祥林乐呵呵地说。

美丽乡村建设,文化不能缺位,乡村振兴,文化是核心。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潜山按照“培育新农民、建设文化村”的目标,引导群众知荣辱、树新风,组建腰鼓队、舞龙队等文艺团体,运用大鼓书、广场舞、三句半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举办赏花节、采摘节等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组织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家庭、文明示范户等评选和美丽社区、美丽家庭等评比活动,调动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黄铺村村民徐桂花说:“过去我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现如今,打球、健身、跳舞,到农家书屋看书是业余休闲的主要方式,生活有规律了,家庭也更和谐了。晚上村前广场灯火通明,人如潮,歌如海,去跳上几步真叫一个爽。”

为更好地彰显乡村文化,提升乡村文化价值,2016年潜山组织本地作家开展了“美好乡村文化寻踪”活动,20多位作家跋山涉水、走村串户,踏遍16个乡镇、100多个村,把笔触对准村庄,从地名、人物、古迹、习俗、物产、典故入手,打捞、挖掘、搜集、整理、还原潜山美丽乡村独具个性的人文元素和人文标志,编辑出版了《皖村》。

2016年,潜山开展了“最美乡村在潜山”系列旅游推介活动。“最美乡村在潜山”,是一种自信的宣示,更是一种自我激励和自我鞭策。2017年12月2日,由《建筑》杂志社主办的“美丽中国·魅力村镇”高峰恳谈会在潜山举行,来自各省、市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相关学会协会,村镇建设企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企业家等200余人汇聚一堂,探讨在当前形势下如何更合理地保护与开发特色村镇,共议建设美丽宜居、生态良好新村镇的路径。

步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潜山将在前期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上,紧抓撤县设市的历史性机遇,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将潜山的村庄建设成更有内涵、更具魅力的精神家园。

(本版配图由安徽省潜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提供)

2018-12-13 朱显亮 方 跃 李 斌 ——安徽省潜山市美丽乡村建设回眸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7416.htm 1 探索新路径 蝶变看今朝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