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徐 军
北京房山区地处京郊西南,总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区、丘陵和平原各占1/3,下辖28个乡镇、街道地区办事处,459个行政村,133个社区居委会,常住人口112万。近年来,房山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区域教育实际,以优质均衡为导向,坚持“用心做教育,做心中有人的教育”理念,运用“统筹、整合、合作、贯通、共享”的行动策略,统筹设计、上位布局,形成了“一环两带三区”的优质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教育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在“一环”中建设一镇一品学区制
“一环”指平原乡镇农村教育发展环。在全面推进的基础上,房山区突出特色,从实际出发打造一镇一品,探索了符合各自实际的学区发展道路。
学区统筹建设实现区域内贯通发展。学区内成立党委,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党建,实施学区发展特色研究和整体工作布局。先后成立了韩村河学区党委和琉璃河学区党委。采取成立一个学区总部,若干分部的管理模式。学区总部实行学区校长负责制,分部校长为总部副校长,作为分部法人向总部校长负责。开展“统筹学生12年一贯制贯通培养”的实验研究,建设相应的管理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探索特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培养方式,建立人事管理、物质资源分配、教育资源使用的学区共享机制。
文化基因传承促进区域特色创建。学区建设中注入优质集团文化基因,传承本土优秀文化,两相结合创建学区特色文化。如北京市育才教育集团与韩村河学区共建,立足韩建集团艰苦奋斗的优秀传统,移植育才红色基因,基于文化融合形成红色教育特色;窦店学区长期是以回民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区,与北京市回民学校共建,突显民族教育特色等。
集团合作深入加强区域内教育创新。加强学区与集团合作交流,借助集团优质资源,创新学区内教育教学模式,打造学区特色品牌。如广渠门教育集团与石楼学区共建,探索12年贯通培养课程体系与小初“5+4”直升,形成教育贯通发展特色;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附中与长沟中学在已有合作基础上,深入打造长沟学区美术特色,集团供给模式聚焦引领区域教育整体发展。
借力教科研部门支持,在“两带”中打造乡村教育联盟品牌
“两带”指适应山区天然的“两沟”地理特征,积极创新山区教育发展模式,建立南北两个教育均衡发展带,打造以12年贯通培养为特色的乡村教育联盟品牌。
巧妙架构,“一线”串起教科研部门对偏远山村学校的支持。根据房山区推动沟域经济的整体部署,将山区和丘陵地区22所学校作为整体考虑、抱团发展,建设两个教育均衡发展带。以两所初中学校为纽带,以两所教科研部门支持下的高中学校为龙头,联合两个沟域内其它中小学,最终逐步拓展至乡镇成人学校,形成一个教科研部门“一线”串起一个乡村教育联盟的发展格局。
房山区分别借助北京教育学院、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的科研资源,成立研究中心。北沟以“美丽乡村”为特色内涵,成立“美丽乡村教育研究中心”;南沟以“可持续发展”为特色内涵,成立“可持续发展乡村教育研究中心”。
建立机制,促进乡村教育联盟建设规范化。为打破联盟运行中的壁垒,解决联盟校管理松散的问题,房山区教委组织相关部门和学校深入探索乡村教育联盟运行机制和未来建设等问题,编制了《南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手册》和《北沟乡村教育联盟品牌建设项目手册》,规范了联盟建设的组织运行机制,让房山区乡村教育联盟建设规范化、合理化。
放眼未来,助力乡村教育跨越式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破解山区学校地处边远、信息闭塞的问题,房山区计划在乡村教育联盟内的5所学校,试行中国教育科学院“未来学校”项目,提供以学生为核心的教育环境,创新基于新技术的教育模式,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通过信息技术搭建视频互通平台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联盟体内学校之间的资源无缝对接。
借助优质教育资源,在“三区”中实施集团化办学模式
“三区”指房山区长阳、良乡、城关3个经济发展最快、人口涌入最多、对高质量教育需求最强烈的城镇地区。引入名校、高校、教科院部门等优质教育资源,建设3个教育聚集区,推进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面和受益面,提升城镇居民的教育满意度。
立足首都人口疏解,打造名校嫁接式发展。长阳地区不仅担负着承接西城区人口疏解任务,同时作为一个新区吸引着大量高精尖人才流入。长阳地区固化与西城区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从建设之初,便引入名校联合办学,先后落地北京四中房山分校、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首师大附中实验学校、北理工实验学校、北京十二中朗悦学校等十几所名校引领下的新建学校,按照名校办分校、城乡教育一体化学校和城乡手拉手学校等方式,让其在长阳地区嫁接、生根、发展。
毗邻高校优质资源,借力高校助推发展。房山良乡地区毗邻良乡大学城,区域内有北工商、首师大、北理工、北京中医药等多所高校,蕴含着大量优质教育资源。该地区充分引进与利用高校优质教育资源,不断开拓和创新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方式,筑牢良乡教育聚集区。通过北京市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项目和市级统筹扩优项目,促成了4所高校直接对口支持良乡地区10所中小学。
依托教科研部门,外引内生实现发展。城关地区是房山区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最早的集聚地,拥有丰富的教科研人员资源优势。一方面,充分借助房山作为中国教科院实验区的优势,盘活中国教科院的资源,对接进校和考试中心5个项目组,全面推进实验区建设中向城关及周边学校倾斜。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本土教科研优质资源,将两所中小学作为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的教育改革实验学校,由先进校提供管理指导、业务支持和资源引入,以“1+1”共同体建设和学段衔接项目,辐射周边中小学校,提升城关地区教育教学水平。
加强优质资源辐射,建立集团整体式发展。为了扩大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优质校的示范辐射作用。房山区城镇地区展开集团化办学模式探索,由北京小学长阳分校、黄城根小学房山分校、良乡小学、城关小学作为牵头学校,部分山区和乡镇薄弱校为成员校,成立教育集团。目前,已建设4个小学教育集团,共涉及24所学校,覆盖到全区59%的小学。2019年计划新建5个中学教育集团,共涉及27所学校,覆盖全区64%的中学,促进全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本版配图由房山区委改革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