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 青
那是1986年广东深圳罗湖的一个小理发店里,老板喊来了十几个当地人,围观一个金发碧眼的白人。拉立祖却很高兴,因为他终于来到了梦寐以求的中国。
彼时,法国电力集团(以下简称“法电”)正在参与中国大陆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派出包括拉立祖等法国专家前往中国工作。大亚湾核电站也是大陆首座使用国外技术和资金建设的核电站。
筷子和刀叉
缘分至此开启。从大亚湾时期就能感受到,深圳改革每周日新月异的变化。再到亲眼见证中国核电发展的“奇迹速度”,拉立祖感叹,在深圳工作生活的11年,对全家人来说,中国就是第二个故乡。
不懂中文,看到的一切都不能理解,全部都是崭新的体验。拉立祖作为人力资源主管,主要负责中法人员之间的沟通协调,但由于中法人民对生活理念的不同,如何让中法双方同事相互理解相处,成了关键点。
最明显的地方就在于饮食,法国人使用刀叉、吃面包,而中国人使用筷子、吃米饭。“但这并不影响中法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
拉立祖回忆说,在1986年的西方圣诞节时,大亚湾的中法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共同庆祝。圣诞节不久后就是中国的农历新年,中方特别邀请法方人员去桂林过除夕。“那是我们第一次感受到中国春节的气氛,美丽的烟花和鞭炮声令人至今难忘。”拉立祖深情回忆说。
诗歌与绘画
来到中国后,拉立祖最喜欢看电视上的相声和曲艺表演,虽然听不懂,但他自言可以感受到中国人的幽默。甚至还有法方的专家加入深圳当地民乐团,即使语言不通,但靠音乐大家就可以交流无阻。
为了工程项目更好建设,方便中方与外国专家的交流沟通,大亚湾建设了“专家村”。当时整个大亚湾核电基地的“专家村”有1000多位来自世界各国的外国专家,外国人的密度仅次于北京的使馆区,被称为“小联合国”。
而对文化的理解,是连接中法双方最好的方式。正如法国人喜欢观赏画作,拉立祖观察到,中国人在公园游览时很喜欢诵读石碑上的诗词,由此他建议将大亚湾专家村的道路都以中国古代诗人的名字命名。
至今,大亚湾的专家村里“李白路”“杜甫路”“白居易路”“李清照路”“辛弃疾路”等路牌仍然矗立,每每惊艳着初次到来的访客。
“我自己最喜欢巴金的书,当时读了许多中国作家的作品。”拉立祖清晰地记得,自己的子女更多地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熏陶,甚至二女儿学会说的第一句话竟然是中文的“再见!”而不是法语的“妈妈”,这让他的夫人至今都耿耿于怀,拉立祖却哈哈大笑。
直到现在,拉立祖全家人每周都会吃中餐,家中收藏了许多中式家具和字画。“我儿子马上就要结婚了,来参加婚礼的宾客几乎都是他的中国朋友。”拉立祖说在大亚湾的日子,让全家人都交到了许多友好的中国朋友。
师徒同兄弟
虽然孩子们的适应能力都很强,但是拉立祖讲到法方专家初到大亚湾时,语言沟通还是最大的障碍。大亚湾核电站的工程建设初期,是由法方专家提供建议指令,中法双方采用英语作为工作上的沟通语言。但由于英语是两国人的第三方语言,在工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误会的情况。
“当时中方工作人员非常努力和敬业。”拉立祖提到,为了准备相关工程合同,中方人员专门学习了法语和英语,认真地做好每一处细节,体现了非常高的素质素养和敬业精神。
彼时在大亚湾核电站的建设中,中方的中广核技术人员还是以“小学生”的心态,虚心地向法国老师进行学习。
但现在境况已经大不相同。随着岭澳核电站一期、台山核电站的建设,再到中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经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国核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与高铁齐名的两张“国家名片”。
感叹中国核电“奇迹般”的发展速度,拉立祖认为,中法双方在核电领域已经由最初的师生转变为兄弟。同时随着中广核与法电签订的英国核电项目投资协议,拉立祖坚信,中法双方在核电领域的合作将有更好的发展,实现并肩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