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谷亚光
好的新闻工作者是一个政治家,负有引领时代的历史重任。如何引领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工作者“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服务群众同教育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的伟大奋斗和火热生活,多宣传报道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用笔树起时代精神丰碑
在不同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都不相同,而最能体现某个时代精神的群体就是这个时代的典型人物。这些时代典型人物的身上凝聚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精神特色,他们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精神符号。作为新闻工作者,既应有把握时代精神的基本素质,又应有发现和记录时代精神代表者(典型人物)的基本能力和新闻敏感性。令人惋惜的是,不少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工作中往往是见物不见人,更缺少把握时代典型,报道刻画典型人物的思想意识和艺术手法。在新闻领域,其实有不少好的“老师”值得学习,其中一个“老师”就是新华社原社长穆青。
穆青,这个在中国新闻界响当当的人物离我们而去已经多年,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篇新闻作品仍让人印象深刻。在这篇新闻作品发表半个多世纪之后,至今还感动着无数中国人。这篇新闻作品是穆青的代表作之一,收录在穆青新闻精品《十个共产党员》中。国庆节期间,笔者重读《十个共产党员》,流下无数次热泪,穆青笔下的这十位共产党员无疑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丰碑,永远载入新闻史册。
材料和艺术一个都不能少
穆青在《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中记录的人物都是谁?说起来可能让上了一定年纪的人眼前一亮,而年轻人或许不太熟识。他们分别是泪洒偏关的主人公梁雷、工人的旗帜赵占魁、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铁人王进喜、植棉英雄吴吉昌、植树老人潘从正、拍石头公社党委书记孙钊、修建红旗渠时的除险队长任羊成、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情系人民的郑永和。这十个人物是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不同阶段千千万万个优秀共产党员中的杰出代表,假如不是因为穆青发现而且报道了他们,他们或许只能在茫茫人海中默默无闻。但是,历史没有假设。他们那像金子般闪光的时代精神恰恰遇到了穆青这样拥有如椽巨笔的新闻记者,一个个催人泪下、激人奋进的时代典型就在人民心中站立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穆青笔下的这十个共产党员感动了至少两三代中国人,激励了千千万万个共产党员和亿万人民群众在战争年代奋勇杀敌,在建设时期拼搏流汗,在改革年代勇往直前,释放出气势磅礴的精神力量。
穆青写作这十个人物时,都做足了功夫,充分进行调查,搜集了丰富的资料,有的前后花费几个月,甚至跨越几年时间,进行采访了解,确保人物行为、语言乃至每一个细节的真实、准确。但是,了解人物只是基础,而感动亿万人的最终载体却是能够反映时代精神,引领时代潮流,具有高度新闻写作艺术的成熟创作文本。古人云:“质而无文,其行不远。”即使材料再多,杂乱无章地堆放在一起,没有艺术的构思和创造,恐怕人物精神也难以传播,其感染力和影响力更会大打折扣。
三大写作特色熔于一炉
仔细揣摩穆青的《十个共产党员》这部新闻作品集,其写作特色至少有三:
记录人物善抓细节。比如,穆青写梁雷,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梁雷牺牲时的头颅。梁雷是穆青的老师,也是穆青走上革命道路的领路人,梁雷更是一位在晋西北及雁北十三县率领人民英勇抗日,令日寇闻名胆寒的游击司令。在他的领导下,雁北的抗日队伍日渐扩大,斗志昂扬,在收复平鲁、右玉,保卫偏关等多次战斗中战绩卓著,特别是在1938年2月25日,日伪军2000余人进犯偏关县城的战斗中,重创了日伪军,激怒了日寇。后来,由于叛徒出卖,日寇派出精锐部队突袭了梁雷所部的驻地。千钧一发之际,梁雷一面指挥机关干部和群众突围,一面带领少数战士边打边退,断后掩护,终因敌众我寡,中弹负伤倒地,当鬼子知道这个满身是血、双目圆睁,手中紧握打空了匣子枪的年轻人就是威震雁北的抗日游击司令梁雷时,“残暴的日本鬼子立即一顿刺刀把他活活刺死,而后又毫无人性地用马刀砍下了梁雷的头颅,带回偏关,血淋淋地悬挂在南关的城门上……”(见《十个共产党员》第9页)这些逼真的细节描写,不是来自文学的虚构,而是活生生的历史再现。读到此处,梁雷的英勇形象无疑深深刻进每一个读者的脑海中。
再如,穆青报道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时,用上万字篇幅,记录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文中许多细节给人印象深刻,但最令人难以忘怀的则是焦裕禄用过的那把藤椅。由于焦裕禄患了肝癌还一直坚持工作,当他肝部疼痛时,他就用左手按住作痛的肝部,或者用一根硬东西顶在右边的椅靠上,所以,“日子久了,他办公坐的藤椅上,右边被顶出了一个大窟窿。”看到这里,或许这个带窟窿的藤椅被永远定格在读者的记忆中,难以抹去。
还有,穆青写铁人王进喜受伤的“脚”,写带领群众在山上修路造田而累死在工地上的孙钊的那“双手”,以及修建红旗渠时在山崖上飞来飞去的除险英雄任羊成的“腰”……穆青笔下的每个人都有独到之处和典型细节,这些最能代表劳动模范各自特色的身体部位,无疑都像金铸刀刻的时代印记永远留在了历史的长卷之中。
刻画典型人物重在精神。穆青新闻作品内容丰富,文体多样,但他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品还是人物通讯。他写的人物之所以能够长期活在人们心中,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善于刻画英雄人物的精神风貌。比如,他写工人赵占魁,重点挖掘了赵占魁在旧社会失去家庭,血快被挤干,毫无人生尊严。后来到了延安,是共产党让其学文化,有工作,并且加入了党组织。这种改变彻底唤醒了赵占魁为革命出力的劳动热情,成了一个忘却自己的“工作狂”。
再如他写农民科学家、植棉模范吴吉昌,重点刻画了吴吉昌为了实现周总理的嘱托,不畏残酷迫害,克服重重困难进行科学实验,20年痴心不改,百折不挠,终于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使命。
穆青笔下的焦裕禄、王进喜、孙钊等都是具有牺牲精神的人,他们切切实实做到了为改变中国贫困落后面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改革大潮中的老支书阎建章、辉县县委书记郑永和等则是为了让群众过上富裕日子,呕心沥血,公而忘私,充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共产党情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永远鼓舞着中华儿女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自觉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人物通讯是新闻写作中最难写好的文体。穆青采写的这十个人物通讯,篇篇都成为特定时期的时代强音、动人乐章。每一个人都被写活了,被塑造成了时代的楷模。有人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相信这些共产党员的代表就像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人物一样,也会进入中国新闻史的人物画廊。穆青的成功无疑得益于他自觉采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
首先,善用散文式笔法。这也是穆青曾经积极倡导过的新闻写作方法。散文式笔法,让他的行文优美,语言或明快,或忧伤,言简而意赅,充分展现人物精神之美,尽力克服“假、大、空”文风,读来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把“一位位新闻人物,妙笔生花,描写成一幅幅瑰丽多姿的画卷,颇具时代气息的篇章。”
其次,经常运用白描手法。“白描”原是中国画的技法之一,这种画技只用黑线勾描物象,不事渲染,而所作的人物画和花卉都神态逼真传神。穆青通讯中常常运用白描这种质朴表现手法,有时像拉家常一样写一段对话,有时在不经意间写了一个人的衣着或者动作,有时还要借助语言的音响和色彩来加强效果,但主要依靠事实、形象、思想来打动读者,它的特点是繁花落尽见真谛,平凡之中见深刻,沉静之中见热烈,尽量做到自然流畅,不事雕琢。运用白描手法的难度很大,需要较高的文字驾驭能力,更需要反复的锤炼和推敲。”有人统计,在《十个共产党员》一书中,白描语言的段落就达68处之多。
再次,动真感情描画人物感情世界。穆青的人物通讯篇篇感情饱满,这里有穆青本身感情丰富的原因,也有其带着感情写作的原因,还有所写人物故事本身就感人的原因,更有穆青善于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原因。有人曾说,读穆老的作品,常不由自主地为其情真所动,为其诗兴而鸣。穆老作品的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文中人物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一哭一怒,一喜一忧无不融汇着作者的喜怒哀乐。时下不少新闻作品就像用冰冷的语言叙述无情节的“故事”,很难让人感动,让人记住。而读穆青的人物通讯就像读小说,不仅人物栩栩如生,而且人物的喜怒哀乐时时叩击着读者的心弦,或同悲或同喜,文章完结了,但读者的感情还波涛起伏,仿佛触摸到了历史的心跳。
《十个共产党员》一书虽然不算厚,但静心阅读下去,却是一个让记者取之不尽的宝藏,里面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每个时代都有各自时代的典型人物,每个时代也需要各自时代的记录者。穆青已经远去,但我们还活着。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火热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正需要我们对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