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于 馨
□ 何瓯翔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瑞丽市是中缅两国边民往来最频繁的城市。在这个中缅之间最大的陆地口岸,云南公安边防总队瑞丽边防检查站、银井边境检查站与当地政府合作,通过设立“国门书社”、建立“边防小学”等方式,增进中缅胞波情谊,在中缅边境线上讲好“中国故事”,让边境线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窗口,有力地推动边境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谐、边疆安宁稳定。
国门书社:小窗口大舞台
在瑞丽市姐告国门出入境大厅内,有一家特别的“书店”——中缅文化展示厅暨姐告国门书社,在约200平方米的书社内,设有文化展示区、图书借阅区、音像制品区、中缅文免费培训区等,并配备了上万册以汉、缅、英、傣、景颇、傈僳等文字编写的书籍,供读者免费借阅。
瑞丽边防检查站政治处副主任赛进府告诉记者,早在2009年,为满足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解决边境两侧群众“看书难、买书难、借书难”的问题,瑞丽边防检查站与德宏州委宣传部、德宏传媒集团共同在全国首创设立瑞丽姐告国门书社。
据介绍,瑞丽姐告国门书社自开办以来,为往来边民免费发放阅读卡,定期举办中缅文化知识讲座和少数民族语言培训班,极大地发挥了“国门书社”的服务作用。2010年12月,时任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到德宏调研时曾给予姐告国门书社高度评价:“国门书社这种模式好,既可以在这里看书,又可以到这里借书、买书,还有少量赠阅;既服务了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又吸引了跨境民族群众,扩大了我们的影响力,增强了我们的传播力,要推广国门书社经验。”
近年来,随着中缅贸易额不断攀升,往来人员日益增长,瑞丽口岸的日均出入境流量达5万人次,占云南省一半以上。为了进一步提高边检服务水平,减少旅客口岸滞留时间,缓解口岸通关压力,同时全面展示德宏发展新成效,瑞丽边防检查站与德宏州委宣传部合作,由德宏传媒集团投资100余万元,于2015年建成了中缅文化展厅暨姐告国门书社。
中缅文化展厅暨姐告国门书社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中缅文化交流,惠及广大中缅边民和往来游客。记者在姐告国门书社看到不少缅甸群众前来借阅图书。“国门书社虽然不是很大,但却是中缅两国边民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赛进府告诉记者,国门书社服务功能一直在拓展,除了不断完善“读、用、借、卖”及培训的服务功能外,还定期举办缅语、汉语免费培训班,中缅文化讲座,傣、景颇、载瓦、傈僳等少数民族语言讲座等活动。越来越多在瑞丽工作的缅甸人通过在国门书社的免费学习,不仅方便了日常生活,还提高了收入。
“国门书社的建立,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睦邻、安邻、富邻’重要方针,丰富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文化生活,增进中缅胞波情谊的具体举措,也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更是8000里‘和美’边境线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平台。”赛进府说。
如今,国门书社受众面和影响力不断扩大。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姐告国门书社已向中缅两国读者免费借阅13余万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200余人(次),其中40%的读者是来自缅甸的外籍边民;开展汉、缅文免费培训11余万人次,为中缅边民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文化帮助。
该国门书社不仅让中缅两国边民更好地相互了解对方的文化风情,也为两国文化交流搭建了平台,真正在国门上架起了一道传播中华文化、传承中缅友情的桥梁。据了解,为进一步推广该国门书社经验,德宏州目前已在多个边境口岸建设国门书社,并通过在各个国门书社举办各种书展、画展、影展、书评会等活动,充分发挥对内对外宣传的辐射作用,更多地展示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增进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
银井小学:边境“国际小学堂”
如果说,“国门书社”是瑞丽边防检查站为促进中缅边境地区文化交流的创新之举,那么边境线上的“国际小学堂”则是银井边境检查站着眼于中缅年轻一代的“边境民心工程”。
上世纪60年代,在云南瑞丽市姐相乡银井寨立起了中缅边境71号界碑,以竹棚、村道、水沟、土埂为界,一个傣族村寨被国境线一分为二,中方一侧称为银井,缅方一侧称为芒秀,形成了比较少见的“一寨连两国”景观。当地的百姓同一个寨子、同一种习俗、同一种方言、同一口水井、同一所学校。
为了解决该地区境内外边民子女“上学难”问题,2008年12月,银井边境检查站,与驻地党委政府等相关部门开创了公安边防部队、地方党委政府、教育部门三方联创的模式,联手打造了中国第一所边防小学——银井边防小学。
“教育无国界,大爱无亲疏。”银井边防小学校长孙加亮告诉记者,这里的孩子只要到了五岁半,不论是中国国籍还是缅甸国籍,带着接种证、出生证明、父母身份证、户口本都可以免费入学。学校设置了幼儿园至三年级,开设了汉语、缅语和傣语三语课程。学校目前共有6名老师,135名学生,其中包括36名缅籍学生,是名副其实的“跨国学堂”。
“我们学习在独特的边防小学,团结互助亲如一家,同宗同族,血脉相连是永远不变的情愫,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学堂,见证着两国胞波情谊、时代友好的历史。”这是银井边境检查站与学校共同打造的边防小学校歌。据了解,银井边防小学每周开展一次汉傣缅语会话训练,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加深两国孩子们彼此之间的文化认同。2016年12月,银井边防小学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
“上学出国、放学回国”每天早晨银井边防小学的缅甸小学生经由中缅边境71号界桩旁的银井通道入境并到校上课,放学后从通道返回缅甸的家中。为了方便这些“缅甸小留学生”往返,银井边境检查站在出入境通道开辟绿色通道,为他们制发“出入境优先候检卡”。银井边境检查站的战士们也主动担负起缅甸小学生上学、放学期间的交通调整哨,引导交通,确保这些“小留学生”安全快捷通关。
此外,银井边境检查站的警官分别兼任小学的法制副校长、校外辅导员和军事教导员,定期开展国防教育、边境法规宣讲、组织学生参观军营等。孙家亮指着楼前四棵高大的棕榈树说:“这是10年前边境检查站官兵种下的,包含着百年树人的殷切期待,也播种下胞波世代友好的种子。”
安邻是兴业之基,善邻是致远之本。近年来,德宏州以银井边防小学为代表,联合有关方面建设各类中小学269所,不仅使本州边境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有学可上,同时吸引了4000余名缅籍学生前来就读。
在瑞丽中缅边境著名的“一寨两国井”旁竖立的石碑上刻着陈毅元帅所做的《赠缅甸友人》。诗中写道:彼此为近邻,友谊长积累。不老如青山,不断似流水。如今,中缅胞波情谊在两国人民之间世代延续,并已传承到这些“小小留学生”们的身上。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书报飘香胞波情浓。国门是守护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安全屏障,而文化是增进认同、凝聚人心、睦邻和边的源泉。源远流长的胞波情谊在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得到了传承和升华。文化的包容和交流,让这些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在国门一线聚集,给美丽瑞丽平添了生机韵味和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