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风采

鱼者 渔者

□ 王 非

在当代众多画家中,杨小云是一位不同于其他画家的异质画家。她的不同与异质是在她的画上给予的:一种来自心灵底层,是清透品格的呈现,一种是自然的、本真的、无碍的表达。她的作品给人的感受是一种干净,而这种干净,不完全是作品外在的语言的清洁,而是其语言背后所传达出来的心灵纯净以及作为人的品质的清雅,这种“品质的清雅”不是摆出来的,不是有意识的,也不完全是拥有或顺达之后的必然,它是一个人健康生命态度下的无意识行知气质。我们常常会评价某些作品很“脏”,这一个“脏”字不再指向作品的表象,而是指向伦理下的人的世界。古人云:画如其人,是然。中国古代文化形态常注重借物言志,诗人、画家常以品论道,有能品、极品、逸品,逸品者为上——一种本我回归,一种超越俗念的人文追求与情怀。在当下语境中虽有不少术士可寻,能及者甚少,或许都在路上……

杨小云的画既不属于传统笔墨文人画,也不同于工笔运色绢本,就材料本身来说,应属于这几年兴起的“岩彩画”。这种叫法没有历史,更多的是从古代壁画及民间工艺美术作品中启发而形成的新型画类,从业者不算太多,有建树者不乏其人。“岩彩画”的特点,在我看来,更注重材料的体验和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制作效果;作品往往厚重、艳丽,并带有触目感,加之矿物质及玉石颜料的稀贵,给岩彩画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和前景。我看到不少的岩彩作品,给我的印象是部分作品过多地强调了其材料性,与纸本材料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由此,两种力量的悬殊造成画面的做作之疑。而杨小云的作品,在两种力量之间把控,将我从这种“紧张”的情绪中解救出来,让人摆脱了“岩彩画”的概念。在杨小云画作前,我看到的是作品,而看不清材料。这也正是杨小云作品的优胜之处,她的作品直接把人的思绪带到画以外的地方——一个有心灵寄存的地方,一个在城市之外的天空。

杨小云作品的题材大致有两种:鱼和雪景。这是常见的内容,千百年来一直被一代代人描绘,如何能脱窠臼出来,这对杨小云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就《渔》系列而言,作者画面处理上强化了个人色彩,她将观众的视角悬于上空,更准确地说她将生活建立起一个立面,所有的生动都摆放在我们平视的目光之前,如同影像的手段:直接、细微,一览无余。而大地作为生命之依托变得抽象而模糊,成为主体物的背景。这样做的结果,消解了现实中的三维,使作品更加平面化、装饰化,更突出主体存在;同时与周围的环境、空间结构形成内质的勾联关系,也就具有了工业化的现代性。这也许是杨小云不便言说的预谋。

此外,杨小云又将色彩关系拉回到中国人生存观念当中,以一种大红大绿的民间色彩意喻中国人“吉祥富贵”的文化心态,也证实了杨小云因热爱生活而饱满充实的生命状态。形式的装饰性与色彩的“本土”化形成了新旧两种文化的汇集,这也正是当今时代人们的现实思考与关注课题。

杨小云的作品表达更趋向一种心灵的道路,希望从现实抽身出来,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里,以逃脱现实的烦扰。但无论如何追忆过去的美好或缔造理想的自由情致,总会在画上留下关于这个时代的思考……

“渔”总与“网”并接。《渔》系列或多或少都运用“网”的符号。美丽、憨厚的鱼儿是否知晓“网”符号的存在,它那僵硬的失去生机的身子,真的意识到生与死的边界?鱼儿失去了作为鱼的本质,如同人失去作为人的根本,统统变成了活着的物种的标本。而鱼只能带给我们美味,已经没有了悦目的游态。鱼是我们货架上带有商标的产品,鱼和人的粪便连在一起。我们是鱼世界的神,一个真实存在的上帝。鱼不能有信仰,那就深深地沉在海里,不要写在人类的科普里。也许,鱼和人一样,明知危险、陷阱、死亡,也要贪食,也要活着像鱼样、人样?对于人类,鱼儿是伟大的,给了另一种生命的能量与风景,还有艺术。

在人的神面前,我们同鱼儿何异?一个“大他者”的网不但印在身份证上,也印在我们的欲望中。我们混沌的空气如同池中混浊的水,我们机械、麻木的“鱼身子”,已经不能承载越来越非凡的技术系统所带来的自我消失的生命之重。我们成为技术流程下的商品,即将和鱼儿一样被打包在同一个货架上。

鱼者与渔者,渔者与渔者,将会怎样?这正是杨小云作品给予我们的启迪。但愿从《渔》作品中,能思考关于渔者自身的未来。虽然冬天照常飘着雪,那不是北方的骄傲,而是南国的童话。

2018-11-23 王 非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6577.htm 1 鱼者 渔者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