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王 敏
提到沈阳辽中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香糯的康森留芽大米、甜脆的寒富苹果、肉细味美的鲫鱼、香沁心脾的葡萄、娇艳撩人的玫瑰花儿……近年来,这一个个极具辽中特色的响亮农业品牌,已经竞相抢占了全国的市场,甚至有的已漂洋过海摆上了外国人的餐桌。这些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品牌形成,离不开辽中农业品质的大幅度提升、产业规模的壮大、市场销路的拓宽,但究其根源,是辽中在转型发展中全面发力,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取得的硕果。
品牌强农 提升农业质量
2017年,辽中区粮食产量达60.9万吨,粮食安全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业改革稳步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据了解,自2013年以来,辽中区大力开展农业粮食高产创建活动,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优化粮食作物结构,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累计完成部级、省级高产创建示范区102个,市级示范区8个,粮食作物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有力地保障了粮食生产。
辽中区作为沈阳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成绩斐然。2017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3.2万亩,建成了5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1个蔬菜种苗繁育中心,蔬菜产量达78.8万吨,设施蔬菜产量64万吨,露地蔬菜产量14.8万吨。设施蔬菜收入占当地农民人均收入近30%,成为辽中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016年,农业部公布了全国首批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辽中区榜上有名,成为辽宁唯一一家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区。辽中农业机械化发展速度前所未有,五年争取上级农机补贴资金1.82亿元。截至2017年,全区农机总动力达到57.9万千瓦,拥有拖拉机9287台、联合收获机械1165台、配套农机具12,556台(套)、插秧机2015台,主要农作物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生态惠农 助力乡村振兴
辽中区在淡水养殖方面严格提出了生态健康水产养殖,率先在水产养殖中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智慧水产在线监测。2017年水产品产量达11.3万吨,全区淡水鱼精养水面8万亩,鮰鱼、黑鱼、武昌鱼、黄金鲫鱼等名优品种养殖面积5.35万亩,建设了300亩稻蟹生态综合种养示范基地,7个品种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认证面积达到15,953亩。
大力开展农资打假专项治理,为农民挽回直接经济损失40余万元。2014年,辽中区农产品检测中心通过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双认证”,被辽宁省农委评为投入品监管示范县。2017年,辽中区完成农产品定量检测样本700个、定性检测样本15,200个,检测密度比2016年增加了一倍。
5年来,辽中区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连续多年被沈阳市农委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先进单位。37家农事企业、20余个品种农产品通过“三品认证”,累计完成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105万亩,认证率达到75%。辽中大米—康森留芽米荣获农业部组织的《2017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国第16名,全省排名第一。
科技富农 创新产业融合
辽中区积极打好科技富农这张牌,引进了沈阳农业大学辽中水稻试验站暨院士工作站,建立了水产养殖试验室,与科研院所合作,完成试验示范项目75个,引进新品种32个,推广新技术10项。实施了农业部蔬菜减肥增效项目、辽宁省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补助项目和辽宁省秸秆生物炭产业技术集成示范等一批技术推广项目。实现了测土配方施肥130万亩耕地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开通了12582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系统。
辽中区一二产业加速融合,大力推进玉米、大米、苹果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招商,先后引进了投资2.5亿元的沈阳威云寒富苹果深加工项目、投资10亿元的辽宁康森粮食集团30万吨留芽米生产基地项目、德丰清真肉牛屠宰项目、投资2亿元的海泉风雷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等,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25家。
依托资源优势,狠抓休闲农业,大力发展果蔬采摘、生态观光、休闲垂钓、温泉度假等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目前,辽中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达1626人,休闲农业每年接待人数达56万人次,年实现产值6389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