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 江 幸万良
栉风沐雨一甲子,薪火相传六十载。
打开九洲尘封的记忆,在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上,印刻着九洲人肩负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双重使命,艰苦奋斗、拼搏奉献的足迹,书写着九洲人创造的一个又一个神奇的故事与辉煌的业绩。60年,九洲经历了单一军工、保军转民、军民并举、军民融合四个发展阶段,从最初一家年产值不足1亿元的地方军工厂,成功转型为经济规模超过200亿元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
九洲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一部红色基因的传承史、一部军民融合的创业史、一部跨越发展的奋进史。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项项殊荣,足以证明九洲60年的奋进与豪迈:连续两次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某工程重大贡献奖”,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实现“全国文明单位”五连冠,两次荣获科技进步特等奖,连续17年跻身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荣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
岁月如歌,奋进不息。进入新时代,九洲将一如既往地坚持“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军事电子”和“智慧城市”两大主业,朝着“建成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标杆、创新驱动发展典范”的目标奋勇挺进。
不忘初心
矢志不渝坚守军工
九洲始建于1958年,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建业之初,九洲人就把“富国强军、军工报国”作为初心和使命,始终坚守军工阵地,奉献国防事业。1960年,苏联单方面撕毁合同,撤走专家,九洲人在扔掉“洋拐棍”后,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通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实现了我国军用二次雷达领域技术零的突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在国家实行“保军转民”政策下,九洲军工业务大幅减少,工厂一下子由“皇帝的女儿不愁嫁”陷入“找米下锅”的艰难处境,一些职工不得不上街头摆烟摊、卖抄手贴补家用。但九洲人没有放弃对军工的坚守,四处借钱筹资,投入到新型识别系统的开发中去,艰难地继续九洲的军工事业。
在艰难的探索中,九洲以“一根天线”闯出了民品产业的一片天地。然而,就在九洲民品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军工产值却一路下降到90万元,在整个企业中的产值占比仅为2%。于是,九洲人用民品产生的利润继续投入到军品研发中。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在21世纪初,九洲军工业务迎来春天。
砥砺奋进
孜孜求索军民融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九洲把当时正迅猛发展的广播电视业作为“保军转民”的突破口,在“连天上的雷达都造得出来,就不信造不出地上的一根天线”的豪气中,成功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套全频道共用天线系统,其销量位居全国之首。
九洲从“一根天线”起步,演绎出“以民养军”“军民并举”再到“军民融合”的发展三部曲,始终将军民融合确定为企业核心战略。从“以军工为根基,以民品求发展,军民融合科学发展,铸就百年基业”到“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九洲在不断巩固军工阵地、拓展军工领域向多元化、规模化、国际化发展的同时,从战略、经营、管理、文化等四个层面推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上,始终坚持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着力发展具有军民两个市场应用前景的产业;经营上,搭建互补共享平台,推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制造、市场等资源共建共享;管理上,军民业务统一组织、统一决策、统一指挥,统筹实施资源配置,保障军民产业协同发展;文化上,将军品高可靠性、高稳定性等文化应用于发展民品,将民品市场快速反应、成本、效率文化等引入到军工。
九洲不断推动军民技术的双向转移和产业发展,培育了以空管、北斗导航、物联网、光电线缆、LED为代表的一批军民融合产业,打造了以国家空管监视与通信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基于北斗的多模式智能信息技术研究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为核心的军民融合创新平台,现有14家公司获得了军工资质,百余种民品成功应用于军工市场,军民融合产业收入占比超过60%,利润占比超过80%。九洲以此创造的管理创新成果《高科技军工企业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实施》获得国家一等奖。
2016年4月,九洲牵头成立四川军民融合高技术产业联盟,并担任首届理事长,共同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发展模式。军民融合已深深融入九洲的血液,成为九洲不断发展壮大的特色优势。
创新发展
可持续发展关键一招
60年来,九洲始终将科技兴企作为创新发展之源。依托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立起以绵阳本部为中心,北京、深圳、成都、重庆四大分中心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技术领先,体系化发展”战略,形成了覆盖公司军民各产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先后主持、参与制定国军标、国标、行业标准近百项,承担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300余项,荣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近百项。
人才强企是九洲创新发展之本。上世纪末期,九洲还是一家产品单一、发展规模始终在两三个亿之间徘徊的地方军工企业。面对西部人才“孔雀东南飞”,当时的九洲不仅人才引进难,仅有的人才还不断外流,公司一度面临军品订单锐减、民品产业缺乏竞争力的生存危机。九洲深刻意识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1999年开始实施跨世纪人才开发千人计划,在此基础上,又持续实施人才工程、专家工程,创新开展领军型人才工程。通过近20年的辛苦耕耘,九洲造就了一支术有专攻、结构合理、梯次递进的创新人才队伍,现拥有国家、省部级和行业专家65人,硕士、博士830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6500余人。
深化改革是九洲创新发展之要。上个世纪80年代,公司实行厂长负责制;90年代初,进行公司化改制;在经济新常态下,为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以变机制、转观念、提能力为核心,实施了IPD及增量绩效管理改革,激发企业内生动力、释放企业发展活力,助推企业实现市场成功、财务成功,成为九洲创新发展的长效机制和动能支撑。
辉煌六十年,奋进新时代。今天,九洲站在建业60周年的新起点上,蓝图已经绘就:在2020年确保营业收入300亿元的基础上,2025年确保实现营收500亿元,力争1000亿元,进入中国企业500强。九洲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军民融合道路,坚持“改革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向“创新的九洲、世界的九洲、百年的九洲”昂首奋进,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贡献新力量。
(本文配图由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