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兰 云
贫困人群害怕生病、看不起病,已经成为脱贫最大障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河北省临西县结合自身情况,把健康扶贫作为“坚中之坚”,坚持从源头做起,精准施策,从制度上形成脱贫防贫长效机制,让贫困人口不再担心“生不起病”。
临西县作为省级贫困县,继2017年对全县27.7万农民开展“两免两优”健康服务活动后,今年再出“新招”,将防贫关口持续前移,高位推动,打造健康示范村,让贫困户成为健康户。自活动开展到目前阶段,开局良好,成效显著。全县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由2016年年初的43%下降到16.9%,贫困发生率由5.9%下降到1.38%。这一做法得到国家卫健委的充分肯定,有力有效推进健康扶贫工作,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今年9月,临西县通过考核评估,正式退出贫困县行列。
找到“痛”点 源头做起
临西县在脱贫攻坚过程中,经过调研摸排发现,全县2万多名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比率竟高达40%以上,2016年就有8581人,疾病成了脱贫攻坚最大的“拦路虎”。对此,为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减少重大疾病率发生,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临西县委、县政府下定决心从源头做起,制订了一系列惠民措施。
去年开始,以9家乡镇卫生院作为实施主体,为全县8581名贫困人口进行5大类18项免费体检。体检结果发现,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检测为阳性率较高,分别占到38.3%、26.1%和10.5%。根据这一实际情况,临西县将免费体检范围扩展到了全县27万农民。通过对全民免费体检这一大健康格局,不仅使农民转变了过去“小病拖、大病扛,没病不需要体检”的观念,还提升了政府服务民生的能力,密切了干群关系。
除了对疾病早期干预提前预防外,普及健康常识也是极为可行的方式。据了解,临西县建立了19个由2名乡镇卫生院医师和1名村医组的“健康之家”,涵盖所有贫困人口区域,在全县65个贫困村建设健康文化广场,向群众普及健康知识,对体检中慢性病患者实行台账式管理,有针对性地有效干预和引导。同时,邀请省医科大学教授或市、县级医院知名专家,每周开展健康教育大讲堂,已举办24期,听讲群众达到3000余人次。
临西县为切实把实事做实、好事办好,针对医务人员短缺情况,重点培养了3000余名家庭保健员,承担起了全县家庭健康教育、生活指导以及医患互动联络等工作,全县的慢性病患者的健康饮食、服药等事项在保健员的督促作用下,有了不同程度改善。
建立家庭医生责任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为让基本医疗服务得到延伸,临西县组建了57个家庭医生团队,为全县贫困户制定医疗脱贫计划方案,定期提供医疗服务。
加大财政投入 精准施策
记者了解到,临西县在健康扶贫工作上不断加大财政投入。据测算,仅免费体检活动,每年将支出6000余万元。今年,为配合体检,县财政列支100万元专项经费,新购置医疗检测设备300多台(套)、医疗耗材300余万件,并从9家医疗机构,选取400多名医务人员组成体检团队。
随着健康扶贫的精准救助,在基本医疗、大病保险、民政救助三重保障机制基础上,增加了县级兜底至95%、政府性大病兜底救助基金,形成健康扶贫“五重医疗救助保障网”,实现贫困人口医疗救助无缝隙、全覆盖。同时,将高血压、糖尿病等22种慢性病纳入医保范畴,调整完善了费用减免、药物报销等系列政策,并每年列支农村贫困人口大病兜底救助基金400万元。
通过各种举措,临西县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大幅度下降,今年上半年,乡镇卫生院门诊量由去年同期的6.5万人次下降到4.2万人次,全县因病致贫返贫发生率同比下降了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