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刘 政
在10月24日召开的国家发改委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政研室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孟玮就物价走势、天然气保供、居民消费等热点问题进行了回应。
我国物价持续平稳运行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我国9月份CPI同比涨幅达到2.5%,社会上出现了有关“通胀”甚至“滞胀”的声音。针对这一问题,孟玮作出回应,经认真研判,当前,我国物价保持平稳运行,并未出现趋势性上涨迹象。
据悉,从前三季度情况看,今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波动较小。前三季度,CPI处于温和上涨区间,与美欧日等主要经济体较为接近,明显低于主要新兴经济体。同时,月度走势也较为平稳,1月~9月各月CPI同比涨幅都在1.8%~2.9%,呈现正常波动态势。
从9月份情况看,CPI涨幅攀升主要受季节性因素影响:夏秋季节蔬菜轮替、前期部分地方遭受极端天气等因素导致鲜菜价格环比上涨9.8%;季节变化导致鲜果价格环比上涨6.4%;中秋、国庆节日消费需求增加,拉动猪肉、鸡蛋价格分别上涨3.7%和2.2%。这几项因素对CPI环比涨幅的贡献达到63.5%,是CPI涨幅攀升的主要原因。
从核心CPI变化情况看,物价走势平稳。国际上通常用扣除食品、能源价格影响后的核心CPI衡量经济运行通胀走势。1月~9月,我国核心CPI累计同比上涨2.0%,比去年同期低0.1个百分点;9月份同比上涨1.7%,比上年同期低0.6个百分点,是近两年来的低点,表明经济运行中并无“通胀”风险。
今后一段时间,我国价格总水平有望继续保持平稳运行,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业生产稳定,粮食、生猪、蔬菜、油料市场供给充裕;工业生产平稳,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服务业供给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尽管可能会受到季节性、临时性等短期扰动因素影响,但不会改变物价总体平稳运行的态势。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密切关注重点商品市场和价格变化,有针对性地做好调控监管,努力保持市场和价格总体稳定。
各省区市全面完成供暖季供气合同签订
天然气稳定供应关系到千家万户,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目前,我国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已取得积极进展。总体看,今年我国天然气供需虽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但居民用气可以全额保障。
今年全年已落实可供资源量2635亿立方米,比去年增加249亿立方米;各省区市全面完成全年供气合同以及供暖季供气合同签订,资源全部分解至各地;今年新开工储气项目近100个,预计可形成储气能力约160亿立方米,比上年增加约35亿立方米以上;管网互联互通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南气北送新增供气能力大幅提升;目前主要供气企业已基本完成储气库注气计划。
下一步,要着重做好四方面工作:
一是严格以供定需。坚持从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合同供气和用气。今年供暖季已落实资源超过1200亿立方米并分解至各地。全国民生用气占比40%左右,当前资源量完全可以满足民生用气需求。各地要抓好落实、科学安排,建立完善有序用气机制,坚持“民用优先”,并把燃气公交车、出租车纳入民生用气保障范围优先落实和保障气源。
二是坚持以气定改。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居民可承受,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清洁煤则清洁煤”的清洁取暖方针,统筹推进清洁取暖工程。坚持先规划、先合同、后改造,有序推进“煤改气”。在改造完全到位并落实气源之前,不得拆除原有供暖设备。
三是完善应急预案。制定需求侧调峰用户清单,并提前与用户进行衔接,尽最大可能提升应急调峰能力,做好极端情形下确保民生用气的预案。
四是压实各方责任。地方政府是保障民生用气的责任主体,供气企业是保天然气安全、足量、稳定供应的责任主体,各有关职能部门负有指导监督的责任。
让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
谈及近期引发各方关注的消费话题,孟玮表示,总体来看,消费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增强。从今年三季度数据看,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8%,服务消费占比持续提高,我国居民消费运行总体平稳,消费升级的大势没有改变。与此同时,制约当前消费提质扩容的因素依然明显。
为破解高标准产品服务供给不足、农村扩消费短板突出等制约因素,进一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下一步,国家发改委会同相关部门,大力推动《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落地见效,特别是在促进消费者“能消费”“愿消费”“敢消费”上下功夫。
改善居民消费能力和预期,让消费者更加“能消费”。尽快落实修改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出台相关配套制度和办法,明确专项附加扣除的具体范围和标准,确保明年1月1日起实施。要加大金融支持消费的力度,加快消费信贷管理模式和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益。要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拓宽居民劳动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渠道,降低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等生活成本,化解居民消费后顾之忧。
构建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让消费者更加“愿消费”。促进实物消费提挡升级,聚焦消费细分市场,开发新需求,形成消费新增长点;持续推进服务消费提质扩容,进一步放宽服务消费领域市场准入,引导社会力量进入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服务、家政服务等居民需求旺盛的服务消费领域。
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让消费者更加“敢消费”。强化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健全消费后评价体系,完善消费领域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健全消费者维权法律体系。
“国家发改委将会同各部门和各地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体系,加强促进消费工作的监督考核,逐项抓好改革任务和政策落实取得实效。”孟玮表示。
易地扶贫搬迁“大头落地”
日前,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河南召开。截至目前,2016年和2017年589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已顺利完成,今年280万人搬迁建设任务推进有序,年底全国将完成870万人的搬迁建设任务,实现“十三五”建设任务“大头落地”。
其中,湖北、河南、江西等部分省份的“十三五”搬迁建设任务,今年年底前能够基本完成。在这个过程中,各地在结合产业设置安置点、压实主体责任、精准后续帮扶、确保搬迁群众享受同等公共服务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好的经验和做法,有力地推动了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开展新生活。
目前,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已经进入到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任务更加艰巨,时间也更为紧迫。作为地扶贫搬迁工作的牵头部门,下一步,国家发改委特别要把握好“一个转变”和“三个聚焦”,切实推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由“求进度、重项目建设”向“求质量、重脱贫实效”转变,聚焦特殊地区、聚焦稳定脱贫、聚焦融入社区。
打出培养技能人才“组合拳”
近期,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出台《关于提升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了加强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平台建设、提高培训就业信息共享能力、创新数字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提高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等5个方面11项具体措施,加快提升我国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基础能力,加快构建起一支规模宏大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以《意见》落实为抓手,打出一套政策“组合拳”:
支持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目前,中西部和贫困地区对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需求很大,但地方财力有限。我们将重点支持这些地区,以及受中美经贸摩擦冲击较大地区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提高就业服务能力。
推动培训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好各级政府、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现有培训资源,鼓励不同机构间在设备设施、教学师资、课程教材等方面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鼓励地方政府整合各渠道培训资金,统一购买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为亟须技能培训的劳动者做好兜底保障。
多渠道增加师资供给。加快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度,依托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和职业院校,开展师资技能提升培训。鼓励实行专兼职教师制度,加快建立健全培训教师在职培训和到企业实践制度。
打造“技能培训包”。主要是做到“三个结合”,即下岗再就业培训、转岗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多类型培训相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等多期限培训相结合,劳动力输入地和输出地等多区域培训相结合,通过为劳动者提供这种广覆盖、多领域、可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劳动者技能水平,打造就业的“稳定器”和“蓄水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