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视窗

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因

□ 钱文忠

经历了40年的飞速发展,当今的中国城市日益意识到具备与硬实力相匹配的软实力的重要性,因此都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这是非常可喜的进步。上海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国际化进程的排头兵,当然概莫能外。

新时代对上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出了新要求,也对上海的城市文化建设提出了新课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我们找到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因。

长久以来,我们一直用“海派”来概括上海的城市文化。然而,遗憾的是,我们对“海派”一词缺乏认真深入的思考和探讨,也就没有达成基本的共识。

“海派”是一个含混而复杂的词。比如,就学术研究领域而言,“海派”似乎负面大于正面。无疑这是有失公允的,这种看法的形成有极其复杂的原因。但是,如果从城市文化,特别是都市文化,尤其是国际化大都市文化的角度看,“海派”却又是非常正面的。

“海派”作为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因,它的“遗传密码”对于上海的国际化大都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个人认为,在这些“遗传密码”中最值得重视的是包容大气和转化落实。

上海是中国最早面向外部世界开埠的城市之一,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也是最大规模的移民城市。没有包容大气,就不可能构建起有序的都市生活。上海文化自信自爱自强而又彼此尊重,强调私人空间而又推重社会交往,致力小家庭的完美而又追求对社区群体的贡献,努力外向学习而又不忘内向坚守等,所有这些,都是以包容大气为基因的。费孝通先生标举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正是上海都市文化的切实写照。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今天的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格外有意义。近十年来,就国家层面而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珍爱已经凝聚成共识;而就城市而言,也越来越强调自身的文化传统。如何在这样的情势下,继续保持外向学习的开放态势,已经成为新挑战、新课题。季羡林先生晚年倡导“大国学”,即所谓“国学”理应包括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向其他民族、国家、文化学习的成果,理应包括汉民族与其他55个兄弟民族相互学习的成果。这项倡议蕴含的深意是当下的文化建设者都必须深思的。而上海正因为具备了包容大气的都市文化基因,就拥有了更多更大的可能性。

在上海的都市文化基因中,重视并善于转化落实也特见珍贵。上海这座城市向来以悠久浓郁的商业文化氛围著称,而且它的商业文化从一开始就彰显出全球化、国际化、现代化的鲜明性格。这在中国是不多见的。上海开埠至今一个多世纪,城市的转化落实基因已经形成。简单地说,上海的都市文化重理论也重实践、重体制也重个性、重谋略也重规则、重人情也重法律、重交谊也重契约、重学历也重学力、重教育也重教养、重文化也重文明。这里的“重”正是转化落实。这对于上海国际化大都市的文化建设,其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

2018-10-19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056.htm 1 上海的城市文化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