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互动

懂得农业 才能服务“三农”

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副所长谌爱东

□ 谌爱东

四季农业,是一片春播夏长、秋收冬藏的景象,一片片绿油油的原野,风吹稻花香两岸,满目金黄的丰收景象。农业似乎有着不少诗情画意,有着不少让人赞美的华章。但,农业确不能不说是个弱势产业,农业生产周期性长,比较效益低,往往是社会效益大于经济效益,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顶烈日冒风雨,不避寒暑,辛勤耕耘,而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很难与其他行业相比较。

农业既是最大之事,也是最难之事。从事农业工作和生产的人就要真正懂“农业”,更要懂得“中国农业”。农业是个综合性的系统学科和应用技术,不仅需要专业性基础理论、专业基础和专业知识,还涉及科技工作的方方面面;懂农业,还要懂得“中国农业”,要以时俱进,懂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农业发展特征,懂得国家在农业各方面的新政策与新导向。更重要的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才是农业最根本、最需要的特质。

笔者这里介绍一位基层农技站长,她从中等专业学校毕业后就分配到我国最西南边疆贫困少数民族地区工作。30多年来,她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地工作在农业科技第一线。在辛勤的工作中,她努力学习农业相关知识,得到农民的尊敬,得到社会的认可,她的事业心有了回报,有了成就感,她曾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告知笔者,她热爱和喜欢农业工作,虽是一名基层的农业技术员,没有什么能感动他人的,但她自己从来没有认为工作的低贱,民以食为天,能为老百姓的吃饭问题做一小点的工作,她就会感到自豪和骄傲。这就是“三农”精神,是一种情怀在支撑着她,无论工作、生活条件如何差强人意,她始终拥有一颗“三农”的爱心。

造就一支“三农”工作队伍,还需要培育以从农为荣的社会氛围,培养一批“热爱三农,懂得三农”的队伍,让他们能安心扎根基层,服务“三农”。首先,要让农业进校园和社区,引导社会培育“以从农为荣”的社会氛围。“以从农为荣”需要长期的社会的关注与公众教育,需要从政策、资金、舆论导向等方面来共同扶持,让从农者有着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与荣耀,让“三农”工作者乐于从农,应该定期开展“三农宣传月”“农业进校园”“农业进社区”等活动,促进社会大众更加了解农业、认识农业,社会才能更加支持和关注“三农”工作。其次,要创造条件尽量改善基层“三农”队伍的基本工作条件。“三农”工作者面对的是广袤的农田,也是希望的田野,他们需要根据农时节令去跑面、跑点调查田间农作物生长情况和存在问题,甚至如“消防队”一般可能随时去面对来自各地生产上存在的生产问题,并给予适时解决,如公务车辆和基本工作试验条件的配给,也是必需的基本条件之一。再次,要多方面努力,稳定一支能扎根乡村服务“三农”的工作队伍。“三农”工作队伍具有很强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基层工作队伍若得不到长期的稳定,很难应对生产中存在和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同时,应该推行鼓励科研、教学部门的专家教授,定点、长期服务一线的政策与奖励考核机制,不断提升基层工作者的科学素质。要避免基层政府将“三农”科技工作者随意调用的现象,这不利于农业科技工作队伍的培养与建设。最后,还要进一步保障和提高“三农”队伍的社会和相关待遇。长期扎根基层工作的“三农”队伍,工作单位和工作范围往往地处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需要经常性蹲点扎根于农村生产第一线,面对广大的农村农民,工作时间难于正常化,这也带来子女教育环境条件、个人专业学习环境受到影响,保障和提高“三农”科技队伍社会和相关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让他们安心履职,服务“三农”,是将农业这项头等大事作易作细的基础工作。

总而言之,造就一支 “三农”工作队伍,既需要他们能熟悉农业,也需要他们具有长期扎根于“三农”的情怀和荣耀。这样才能稳定扎根于农业、农村,服务于农民,并不断去发掘自己的潜力和才智,形成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骨干力量,助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

(作者系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2018-10-17 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5100.htm 1 懂得农业 才能服务“三农”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