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田新元
走近陕西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纪念馆,一棵树冠高大、枝繁叶茂的大核桃树格外引人注目。这是1941年春,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年的关中分区专员习仲勋亲手栽植的。早在1940年4月,习仲勋就以分区专员名义致信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呼吁少砍树,保护关中森林。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战争年代到你追我赶的和平建设时期,旬邑县绿色发展理念代代相承,为这块古老而神圣的黄土地增添了勃勃生机。
黄土披上绿装
“10年时间,这里的变化真大!以前这里是荒草丛生的泥滩,山上稀疏地长着几棵杨树。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散步、休闲的好去处了,对面的山上已经被绿色全覆盖了,看不见裸露的黄土。”外出10年未回家的一位村民站在汃河边上感慨万千。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进入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的旬邑县,昔日满眼的黄土高坡都被绿色覆盖,路两边绿浪翻滚,森涛阵阵。展现在面前的是150万亩的原始森林和50万亩苹果树与46万亩天然草场交相辉映,森林覆盖率56.2%,林果覆盖率71%。优越的生态环境造就了“看得见山水,留得住乡愁”的优美画卷,这也是旬邑一直以来孜孜不倦的生态追求。
近年来,旬邑县委、县政府聚力绿色发展,2006年确立生态立县发展战略,2011年提出了建设“森林旬邑”。通过深入调研,统筹规划,提出了建设“关中最美县”的奋斗目标,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响做强“渭北明珠·高原绿肺”生态品牌,切实凝聚全县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加快绿色发展的正能量,坚定不移地探索出一条具有旬邑特色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之路。
旬邑县立足实际,充分结合自然、经济、文化、历史的特点,确立了“东部森林化、中部园林化、西部果园化”的森林城市定位,按照“一城、两园、三区、四线、多点”的建设格局,以森林进城围城、绿色廊道、森林乡村、景区绿化、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苗木花卉、森林增量提质、森林生态文化、资源安全能力“十大工程”为主体,努力形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
近几年,旬邑县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3.9万亩,人工造林35.76万亩,封山育林16.4万亩,飞播造林34.2万亩。全县还建设林带30公里,绿化道路271公里,创建园林式单位48个、园林化居住区14处。目前,旬邑县已建成省级绿色家园43个、市级绿色家园117个,实现了出门有绿景、步步有绿荫。今天的旬邑,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天然氧吧、省级森林城市、省级环保模范县城。新时代的旬邑,蒸蒸日上,后劲十足,正在积累让黄土高坡绿起来、美起来的“旬邑经验”。
传承红色基因
旬邑是革命老区,马栏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曾长期作为关中特区、关中特委、关中分区和中共陕西省委首府所在地,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生活和战斗过。
马栏革命根据地曾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马栏时称“小关中”,是关中分区的“心腹”。虽然马栏面积不及“大关中”的八百里秦川,但其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优势明显。它曾是陕甘宁边区重要的南部屏障,更是其近距离俯视泾渭、剑指西安的前进基地,也是许多革命青年北上延安的重要通道,还是购运战略物资的必经之路。在这片红色热土上,在陕西各级地方党组织领导下,关中分区军民以山林为屏障,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建立红色政权,进行反围剿战斗,保卫了延安、保卫了党中央,守卫了边区的南大门,使红色革命根据地不断得到发展壮大。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张永利说,习仲勋在马栏主政关中6年,在进行艰苦革命斗争、浴血奋战的同时,仍然念念不忘旬邑的林业生产和生态建设。他亲手栽下的核桃树今天仍然枝繁叶茂、果实累累。这棵核桃树,不仅见证了马栏的光荣历史,更激励着我们为建设山川秀美的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咸阳市委书记岳亮表示,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优良作风滋养下,全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了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相得益彰。希望旬邑县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践行“两山”理论,将绿色生态与红色资源、红色基因、红色文化有机融合,努力走出一条“红绿结合”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马栏革命旧址有革命历史遗存15处,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旬邑牵住“红色文化”的“牛鼻子”,激活“红色细胞”,形成“红色能量”,唱响“红色经济”品牌,带动产业发展链条向长延伸、向质提升、向深发力,上演了一部部“红色经济连续剧”。
聚力绿色发展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林茂草丰、曲径通幽、四季如画,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是休闲避暑、旅游度假的理想之地。旬邑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马栏革命旧址为依托,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成了生产发展、经济繁荣、生态优化的格局。
旬邑以“打好生态牌,做活绿文章”为主线,挖掘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乡村旅游,旅游产业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突破,2016年接待游客365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33.25亿元。
旬邑坚持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举,以生态带动产业,以产业促进生态,让人民群众从林业发展中得到实惠。国家地标农产品旬邑苹果享誉国内外,其中“马栏红”品牌苹果荣膺央视“2015魅力农产品”。按照“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之路,加快建设林下种养基地。截至目前,全县发展林下经济4万亩,建成千亩中药材基地3个、百亩养殖基地8个。
以培育优良乡土绿化树种为重点,建立苗木花卉基地6000亩,苗木自给率达到84.4%。按照“政府引导、项目支撑、示范带动”的思路,大力发展林—禽、林—畜、林—油等多种林下经济模式,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群众增收和国土增绿相协调。
旬邑积极实施“生态补偿 脱贫一批”战略,紧密围绕全县脱贫摘帽“总体目标”,制定印发了《关于贯彻全县2018年决战决胜脱贫摘帽“15511”行动暨生态脱贫攻坚工作“135”行动实施意见》,按照全县2018年决战决胜脱贫摘帽要求,扎实开展林业系统精准脱贫攻坚“135”行动,围绕“一个目标”“三大战役”“五大行动”,优先选聘身体健康、责任心强、遵纪守法的18周岁~60周岁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生态护林员,进行护林防火知识培训,强化管护能力;优先安排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参与林业工程建设;积极兑付国家及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保证林业生产安全稳定;认真开展帮扶干部“五天四夜”驻村工作机制,制定林业扶持规划,宣传林业扶贫政策,为帮扶村落提供景观苗木支持,改善村容村貌,切实做到工作部署、责任夯实、机制保障“三个到位”,稳步推进全县生态脱贫各项工作任务全面高效落实,守住绿水青山的同时,借力生态发展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旬邑地下资源丰富,是全国重点产煤县,煤炭保有量27.9亿吨,探明储量22.33亿吨;石油储量2800多万吨,天然气储量1.5万亿立方米。煤炭工业是旬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旬邑大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走出了煤电转化、综合利用的新路子,实现了低污染、低排放的绿色发展目标。
面对当前追赶超越的竞争态势,旬邑县委书记高玉峰胸有成竹地说:“我们将撸起袖子,依托‘红、绿、黑’三大资源优势,对标先进,奋力赶超。”
“南山松柏戴帽子,北原果树挣票子;凤凰穿起绿裙子,遍地铺上绿毯子。”传承红色基因,坚持生态优先,实现绿色发展,旬邑县打造关中最美县的美好愿景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