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赵庆国 李宏伟 赵 薇
“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地处山东省西南部的郓城县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既是梁山好汉宋江、晁盖的家乡,也是驰名全国的农业大县。郓城土地平旷,物产富饶,全县129万人民民风朴实、勤劳勇敢,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创造了很多项优异成绩。
巨大的人口基数,富饶的农业基础,改革开放带来的财富积累,为郓城县推进城乡一体发展、加快新型城镇化积蓄着一个巨大的发展动能。他们等待的是一个机遇——这个机遇,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方案一起到来了!
2014年底,郓城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县。按照试点方案,郓城将从构建多元可持续的投融资机制入手,建立合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形成“人、地、钱”良性循环的县城城镇化发展模式,为欠发达地区实现县域城镇化崛起探索经验模式。
“近几年,我们县新型城镇化建设突飞猛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老城区改造、新城区建设、道路扩宽、水域治理、园林绿化等都实现了有目共睹的大改观、大跨越、大提升。家乡越变越美,不仅提升了乡亲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还吸引了一大批常年外出务工人员的回归。”国庆节刚过,从老家郓城外出的张相辉向记者高高兴兴地介绍家乡的变化。
数据显示,2017年末郓城县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39%,比试点之前的2014年末提高6.6个和17个百分点,分别高于同期全国增幅2.4个、11.3个百分点。
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为郓城加快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他们乘势而上,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深化县域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试点县、国家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县。几年来,郓城突出规划引领,科学谋划城市“坐标”,着力打基础、拉框架、破难题、补短板,扎实做好“人、地、钱”文章, 积极探索出了一条具有郓城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也为欠发达地区加快实现县域城镇化提供了有益探索。
引得来:“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
郓城县委书记刘文林告诉记者,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就业方式、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等由乡到城的重要转变。
郓城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人口大县,城镇化起步较晚,开展试点之初,城区常住人口仅有19万人。为吸引农民工进城,郓城坚持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统筹推进土地、财政、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领域配套改革,加快完善相关配套政策,2017年底城区常住人口达到32万人,为城市发展增添了人气活力。
为了让转移人口“走得出”,郓城县切实完善托管服务模式。以深入推进省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按照“农民外出务工、供销社为农民打工”的改革思路,加快推进土地流转,不断完善“保姆式”“菜单式”托管服务模式,带动了农民增收,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让农民不仅有了钱,而且有了“闲”,促进了农民带权带钱进城。
为了让转移人口“进得来”,郓城县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制定出台《关于改进户籍管理制度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实施意见》,实现具备落户条件的外来人口“落户无门槛,迁入无障碍”。
为了让转移人口“愿进来”,郓城县注重规划引领,突出特色塑造,避免千城一面、万镇一貌。坚持以中心城区为龙头、特色小城镇为支撑、新型农村社区为延伸,推动内涵发展、整体提升,不断拓展城镇发展的空间和容量。坚持以“五城同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省级卫生城、省级森林城、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为引领,按照“加快改造老城区、全面推进南部新区,完善提升东部城区、带动开发西部商贸区”的思路,做大做强中心城区,强化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的15平方公里南部新城初具规模,拉开了60平方公里的城市框架,为城市发展拓展了空间;实施棚改三年行动计划,完成棚改3.2万户、480万平方米,新增房地产开发面积242万平方米,竣工221万平方米。加快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同时,抓好精品小城镇和农村新型社区建设,大幅提升承载功能和产业支撑能力。
留得住:产业支撑让转移人口“有活干”
“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前提条件,产业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产业聚集是新型城镇化的根本要求。无产业的新型城镇化只能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刘文林指出,新型城镇化并不单在“城”,“城”是表象、是载体,它应是一个内外驱动、上下对应的综合体,它聚集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等发展要素,共同推动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如今,郓城县积极发展主导产业,形成了“全民参与创业、产业集聚发展、板块经济多点支撑”的良好局面。装备制造、文化旅游、能源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现代包装、生物医药等产业链条日趋完善,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发展成为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郓城县被授予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日用搪瓷产品生产基地、中国酒类包装之都、山东省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山东省板材加工示范县等荣誉称号,成为全国重要的木材加工产品集散地、山东省酒类包装生产基地、山东省第二大纺织生产基地。
为了让转移人口“有活干”,郓城县积极实施产业带动。出台了60强龙头企业培植、电商发展、全域旅游、生态农产品品牌培育等八个方面实施意见。重点实施“三六九”产业提升工程,着力培育全域旅游、电子商务、返乡创业三项新动能,高标准规划建设酒类包装、木制品、纺织品等六大“区中园”和众多创业发展平台,为进城农民创业就业提供产业支撑,引导农民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经济板块整体提升促进农民转换角色,实现了就地就近市民化。
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借力全省全域旅游示范区试点,大力发展绿色旅游经济新业态,擦亮“水浒故里”旅游品牌,水浒好汉城三期、夏公馆、水浒旅游集散中心等一批文旅项目相继竣工或加快建设,水浒好汉城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张营镇入选国家第二批特色小镇,水浒旅游特色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陆港韵梦小镇列入山东省服务业特色试点小镇名单,鲁西南战役纪念馆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数据显示,近3年来,郓城县新增返乡人员注册私营企业1.3万余家、个体工商户2万余家,新增返乡创业就业人员12.2万人,实现了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的转变。
郓城县人社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2016年2月,郓城县被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确定为国家首批返乡创业示范县。自承担返乡创业试点工作以来,郓城县着力建机制、筑平台、优环境、创氛围,积极探索具有当地特色的全民创业新路子。
围绕全国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大力发展“归雁经济”,出台了促进全民创业20条具体办法和支持返乡创业7项政策;组织开展“第一书记喊你回家”系列活动,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18个,郓城被评为山东省创业型城市。大力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每年培训1.2万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了农业转移人口就业创业能力。同时,围绕“放管服”改革,强化刀刃向内,自我改革,积极探索“只跑一趟”“一趟不跑”服务模式,开展“容缺审批”、网上审批、全程免费代办一系列改革创新,打造了高效的政务服务环境和一流的营商环境。
住得好:优化公共服务,做好民生工程
以纪念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南战役为主题的大型活动场所——胜利广场, 不仅是一所人民群众的休闲健身场所,还是一处宣传爱国主义的教育园地。它与跃进河相邻,广场中心是以刘邓大军南下鲁西南战役为主题创作的大型组雕群。晚上在这里,每个人都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享受着,散步、跳舞、听剧、练武……这完全是安逸且幸福的小城该有的模样。
推进新型城镇化,首先得保证基础设施到位,具备城市功能,而且配套设施环境要比其原居住地好,更有吸引力,生活更有幸福感。为了让转移人口“生活好”,郓城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扎实做好教育、医疗、养老等10个方面的民生工程。
围绕“教育郓城”,实施了教育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扩建城区学校17处,新增教学班678个,提前一年解决了城区中小学大班额问题,顺利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检查验收;同时,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新职业中专即将建成,将为全县产业发展和创业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围绕“健康郓城”,实施了县乡村医疗三年提升工程,新妇保计生服务中心、新县医院、新扩建中医院等项目正在加快建设;标准化改造乡镇卫生院21处,新增床位2000多张,全面提升了乡村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医疗更有保障。
围绕“养老郓城”,实施了养老服务三年提升工程,新建扩建养老机构16处,新增养老床位4500张;建成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院216处,初步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老年人的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郓城县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该县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没有农民、市民之分,只要符合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条件且能支付相应费用,都可入住社会养老机构。特困人员根据户籍迁移,有权选择在原户籍所在地或现户籍所在地敬老院入住。
围绕“活力郓城”,持续加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力度,新图书馆、新文化馆、新体育馆和新体育场相继建成投用,市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围绕“共享郓城”,将进城人口纳入城镇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障范围,同等享受市民待遇,实现了学有所教、病有所医、住有所居、老有所养,极大提高了市民满意度,增强了农业人口的进城愿望。
好得久:坚持绿色发展主旋律
如今,一幅描绘生态文明的“郓城画卷”正在徐徐展开:在菏泽市率先建设城市林荫步道30公里,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健身圈;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层次分明、色彩斑斓,让“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下行”成为现实;先后开工建设了宋金河、跃进河、北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和南湖公园,把穿越城市的三条河流建成了三条绿色发展轴,打造了“水上郓城”优美景观……
近年来,郓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不忘绿色发展的主旋律。郓城县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郓城县着重突出中心城区的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以更高起点规划城市,将“生活更舒适”融入城市规划的血脉里,以更大力度有序推进大片区组团开发。同时,郓城县还下大气力做足“水绿花文”四篇文章,让城市更加富有灵气、生机和活力,鼓励乡镇发挥优势,全力打造独具魅力小城镇,注重文化传承,延续“乡村记忆”,把城镇和村庄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有特色。
一是做精做美“水绿花文”四篇文章。做足“水”的文章,让城市更有灵气。扎实开展城区水系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投资21.2亿元,先后开工建设了宋金河、跃进河、北沙河生态治理工程和南湖公园,把穿越城市的三条河流建成了三条绿色发展轴,打造了“水上郓城”优美景观。
做足“绿”的文章,让城市更有生机。坚持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为目标,以提升绿化总量为重点,开展“绿满郓城”专项行动,采取领导抓绿、规划建绿、街头植绿、广场增绿、拆墙透绿、全民护绿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高标准建设了27条绿荫大道和3个城市出入口景观绿化工程,新建城市公园16个,新栽植行道树15万棵,新增绿地420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分别达到38%和33%;在菏泽市率先建设城市林荫步道30公里,形成了“300米见绿、500米见园”市民健身圈和“5分钟”出行生活圈。顺利通过省级园林县城验收。
做足“花”的文章,让城市更有活力。在城市绿化中增植海棠、木槿、月季、玉兰等花灌木100余万株,让城市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层次分明、色彩斑斓,更加年轻、富有活力,让“人在花中走,车在林下行”成为现实。
做足“文”的文章,让城市更有魅力。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和灵魂,赋予城市独特的文化基因和无穷魅力。郓城是水浒故事的发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水浒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被评为山东省首批旅游强县,荣膺“中国好汉之乡”称号。郓城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是闻名全国的“戏曲之乡”“武术之乡”“书画之乡”“古筝之乡”。在城市建设中,充分挖掘郓城深厚的历史文化、水浒文化和红色文化资源,在城区道路命名和主题公园、广场建设上赋予更多文化内涵,坚持一个广场一个文化主题,把每个广场、每片绿地都做成文化广场、文化绿地,彰显浓厚的文化魅力。
比如,以纪念1947年刘邓大军强渡黄河首战郓城攻坚战告捷为主题建设了胜利公园;以“丝弦圣手”王殿玉为主题建设了戏曲广场;以国家计划经济时代和明清民国时期鲜明的历史特征为主题,挖掘开发了魁星巷、北门街两条历史文化街区,让历史记忆唤起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让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让城市发展承载文化积淀。
二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郓城县以新能源、新智慧节能技术、新产业为核心,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大唐郓城2×100万千瓦级超超临界二次再热项目列为国家电力示范项目,总投资90亿元,是全县近几年投资最大的项目;山东琦泉2×30兆瓦生物质发电项目、圣元环保1×20兆瓦垃圾发电项目、北京宣力50兆瓦沿黄风电场项目、协鑫新能源4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锐鸣绿茵30兆瓦农光互补发电项目已投用或正在建设。另一方面,加大环保整治力度,积极淘汰落后产能,取缔“小散乱污”企业731家,淘汰燃煤小锅炉846台,完成率均为100%。同时,严把项目环评关,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坚决说不,从根本上杜绝“先污染后治理”。
三是积极倡导绿色出行。郓城县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生活中,组织开展“倡导绿色出行、共建生态文明”系列行动,让“低碳、绿色、环保”成为市民的一种习惯、一种自觉。优先发展公交,投资8000多万元新上新能源城市公交车308辆;在菏泽市率先投放公共自行车1100辆,并科学设置站点,最大程度便捷群众出行;同时,大力发展轨道交通,招引的北京中辆新能源有轨电车T1线正在加快规划建设进度,成为在山东省率先建设有轨电车的县级城市。
2016年7月13日,郓城县人民政府与世界未来委员会签署了《关于共同推进东溪湿地建设与城市绿色发展项目的合作备忘录》;2017年8月,“全国绿色未来城市研讨会”在郓城成功召开,推动郓城新型城镇化迈入国际合作平台。通过连续几年的不懈努力,郓城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呈现出城区景区园区相得益彰、爱绿植绿护绿深入人心的生动局面。
(本文配图由郓城县新型城镇化建设办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