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现代城市

体现地方特色 守住城市灵魂

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于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而言,是需要牢牢把握的三个核心要素

□ 陈晓波

一提到上海,人们立即会联想到高楼林立、灯火璀璨的黄浦江畔;一提到苏州,人们第一反应就是粉墙黛瓦、小桥流水的江南美景。这就是城市的特色,它既包括这座城市的外在景观,如楼房建筑、道路景观、园林风景,也包括这座城市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风貌,如历史传承、风俗人情、生活氛围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曾强调:“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如果没有性格,也就不存在这个城市特有的灵魂魅力。世界上有很多特色极其鲜明的城市,比如被誉为“世界之都”的纽约,以高楼林立的华尔街著称于世;被人们称为“梦想之城”的巴黎,是时尚文化和浪漫爱情的代名词。

我国也有很多特色极其鲜明的城市,一说到香港,很多人马上会说“有香港特色”,什么是“香港特色”?香港有很多特色,其中之一就是繁忙,在这个国际化最深入的大城市里,摩天大楼林立的街巷之中,摩肩接踵的人们行色匆匆, 大家都很忙碌。成都也很有特色,不过与香港正好相反。正如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直到一切的灯都平息了,也不逗留”。这种特色,简而言之就是慢生活。物产丰饶的天府之国造就了成都人不紧不慢的性格,使得这里的人们养成了悠闲自得的慢生活,正是这种时尚的慢生活,使得成都成了“一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很多人为香港倾倒,也为成都着迷,其实大家爱慕香港、爱慕成都的背后,是深深迷恋上了她们独一无二的城市特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新发展理念。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因此,肩负着新历史使命的现代城市,其发展与延续将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更需解决许多层出不穷的问题,需要以新的发展理念、新的发展思路和新的发展举措,推动城市的高质量发展,进而带动区域经济实现全面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全面小康。

建好特色空间

打造城市公共客厅

城市,是“城”与“市”两个字的组合词。《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外为之廓”,这就是说“城”具有防卫功能,而“市”则是交易的场所。城市组合在一起,构成了生于斯长于斯的居民日常生活的公共空间。城市特色,就是城市公共空间组合在一起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特色,它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精心创造的结果,也是一个城市的生命力、吸引力所在。

我国城市发展经历了曲折、复杂的过程。有兴旺发达的高峰期,也有停滞不前的衰落期;有许多可借鉴的成功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后人引以为戒的失败教训。重视自己的文化,以史为鉴,温故知新,认识城市的本质、特征和发展规律,解决存在的经济社会矛盾,进而创造城市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建设城市美好家园,造福后代,是当今城市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改革开放40年间,我们对现代化的理解曾一度走过一段弯路,认为现代化就是欧美化,城市化就要像纽约、巴黎一样成为高楼林立的地方。随着经济发展和民生进步,我们对现代化、国际化的理解逐步加深,对城市化的理解也日渐深化,开始反思城市建设过程中“千城一面”“一片一律”给城市特色造成的伤害。应该说,这短短几十年间,我们的城市不断建造着越来越高的楼房,城市独特的人文历史积淀被冰冷的高楼大厦所吞噬,城市独特的文化魅力被梦想发财的欲望所淹没,很多特色鲜明的中小城市在狂飙突进的城市化大潮中被无情地改造成大城市的微缩版,导致“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城市特色出现了严重危机。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筑一方城。千姿百态的城市风貌,最吸引人的就是这座城市的特色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大到城市的总体布局,如古都北京、古城西安,城市的基本格局方方正正,完全是按照古代“九经九纬”原则营建的棋盘状布局;小到一条街巷、一片建筑,比如素有“万国建筑博览会”的黄浦江外滩,既是上海的“城市名片”也是上海历史文化的一个标志。

最典型的案例是杭州。“天下西湖三十六,就中最好是杭州”,当你徜徉在西子湖畔,一边感受着湖光山色所带来的愉悦与恬静;一边游玩于西湖周边那丰富的人文古迹,一定会为那里一座座古朴精致的园林建筑和众多国家级重点文物——灵隐寺、六和塔、岳庙、西泠印社、文澜阁等吸引,山光水色、特色建筑交相辉映,构成了西湖这一处杭州独特城市客厅的人文景观。正是有了西湖这一公共空间的城市奇景,杭州才有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

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重庆的朝天门码头、成都的春熙路和锦里等,尽管不同的城市往往因为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社会人文的不同而不同,但任何一座城市不论大小,都有公共空间;不论好坏,即使是没有任何特色,公共空间展示的都是这个城市的特色。一处或开阔或狭窄的公共空间,就像这个城市的公共客厅,是最能够集中反映城市地方特色的空间与载体,也是观察和理解这个城市的最佳窗口。在城市特色空间中,我们能够体验城市特色、感知城市精神、理解地方文化。因此,在城市化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建设好城市的公共空间,使之与自然环境相融合,体现地方特色文化,展示时代特点。

立足三大要素

留住城市历史记忆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坚持“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八字方针,“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着力提升城市环境质量,并提高城市设计水平,从整体平面和立体空间上统筹城市建筑布局,协调城市景观风貌,体现城市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于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而言,是需要牢牢把握的三个核心要素。

突出地域特征。中国人向来讲究天人合一,崇尚风水学说,主张城市人居环境与山川形势合宜,比如四川阆中古城。阆中得益于山川形胜,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大巴山脉、剑门山脉与嘉陵江山系交汇聚结,山围四面,水绕三方,兼有七关合护,易守难攻,成金汤之固。这里“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围山势锁烟霞”,其山川形势独特,山水城郭融为一体,是中国古代建城选址“天人合一”完美的典型范例,在四川省旅游局制定的旅游总体规划中,已将其列为“中国风水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

现代人建设特色城市、彰显城市特色,决不能丢掉老祖先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因地制宜,把与自然融合放在城市建设的首要位置,一是切实保护好和利用好城市山水资源本身的自然生态质量;二是将城市的自然生态脉络完完整整地融入城市的整体发展框架格局之中,营造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市自然环境;三是巧借地形,因地制宜,实现建设空间与自然环境的水乳交融。

彰显民族特色。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优秀的文化底蕴滋养和延续着我们民族的精神血脉,支撑着中华儿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石。他说,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

一个城市,最大的特色是人,最重要的文脉也是人,“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首先要做的就是延续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的历史记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到,要“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形成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因此,保护好历史文化和特色风貌,可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促成城市宜居和谐美丽,实现城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要素。

体现时代特点。建设特色城市,打造城市特色,离不开历史传承,也无法跳脱其所处的时代。如何体现我们这个时代最突出的特点?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笔者认为,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贯彻好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体现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特色。

特色是一座城市的神韵,塑造鲜明的城市特色是城市建设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应该看到,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积累,我们的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也有了强大的经济基础作支撑,现在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是实现两个文明的相互促进、加速融合,切实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拉升到一个时代的高度。

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培育和打造城市特色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建好一座城,要有三个关键环节——即规划、建设和管理。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建设是经营城市的源头,管理则是体现一个城市有无特色的重头。一个规划科学合理、建设完美流畅、管理一丝不苟的城市,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资源和宝贵的财富。城市管理需要应对各种人流、资金流、物资流、能量流、信息流的高度交汇,因此也需要处理高度复杂、极度精细事务的综合能力,其中培育、完善和丰富一个城市的精神内涵则是为一座城市铸魂,为一方百姓造福。(作者系中央党校第一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学员,四川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副主任)

2018-09-27 陈晓波 地域特征、民族特色和时代风貌,对于城市特色空间的塑造而言,是需要牢牢把握的三个核心要素 1 1 中国改革报 content_4260.htm 1 体现地方特色 守住城市灵魂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