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新海
信用报告和信用评分在大多数美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征信产品所提供的消费者过往的信用信息将决定他们在未来信贷服务中要偿还信用卡、车贷和房贷的利率,以及能否得到这些信贷。信用评分是信用报告的数字汇总,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自动化信贷决策,所以在信贷交易决策中用得更加普遍,更受欢迎。信用评分高就意味着消费者可以获得更多、更好的金融服务,消费者有时甚至求助于专业的信用修复机构来提高信用评分。
2017年7月,有1200万~1400万美国消费者(约占美国2.2亿人中的8%)不需要做任何信用修复,他们的信用评分在一夜之间自动地增加,部分消费者的信用评分甚至可以增加到60分以上,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些消费者降低信贷利率,享受更多的信贷服务。而且2018年4月,一部分消费者的信用评分继续攀升。
删除负面记录将对房贷业务产生影响
个人信用报告中这些负面的公共记录的删除对于消费者和信贷机构都会产生影响,特别是对于房贷业务。
根据FICO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有1200万~1400万美国消费者,约占美国总人口的8%,由于有法院民事判决和税务扣押等负面信息,删除之后会提升信用评分,可以获得不同程度上的受益。其中,大部分人会看到FICO评分增长在1分~19分之间,100万~200万的消费者会有20分~39分的增长,而30万左右的消费者会幸运地看到60分以上的增长。
过去,成千上万的消费者对于他们错误的征信信息向征信机构提出多次删除,徒劳无功。这次数据删除行动无疑是一个利好消息,可以消除错误的负面信息对这些消费者的不良影响。这次信用评分变化中最大的受益者,将是一些已经有不错的信用评分的消费者,他们及时偿还账单,但偶尔在信用报告中会出现有法院判决和税务扣押的负面信息,拉低了他们信用评分。经过负面信用信息的删除,这些消费者可以享受到更低的利率和更优惠的信贷条款。
一项研究进一步分析发现即使一部分消费者的信用评分增加了,也不会给他们的信贷服务带来根本性的改变,因为92%的有民事诉讼和税务扣押负面信息的消费者也同时有其他的负面信息,例如,信贷违约信息,他们的平均信用评分在565,远低于大部分房贷所需要的信用评分(根据最新报道,美国消费者平均信用评分本月将达到700分,具体原因和本次的负面公共记录删除无关)。所以有研究机构甚至认为此次三大征信机构的行动会使部分消费者的信用评分增加一点,但不会帮助他们很多,同时也不会给放贷者带来什么问题。
同时,美国约92%的消费者由于没有这些负面信息,将不会看到信用评分的任何变化。有关人士认为将重要的负面信息忽略掉了,让8%的消费者的信用评分提高了,相当于这92%的消费者的信用评分在下降,直接的后果对另外92%的消费者产生不利影响。因此目前该项行动对信贷市场的影响还存在争议,究竟对信贷服务具体的影响还需要花一点时间进行评估。
放贷机构对这次数据删除行动普遍持不欢迎态度。民事判决和税务抵押属于强相关的负面非信贷信用信息,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进行信贷决策。美国一家征信机构LexisNexis Risk Solution 的内部研究表明,有民事判决和税务扣押的借贷者往往会被决定为严重违约和丧失抵押品赎回权比没有这些记录的借贷者快5.5倍左右。所以20多年来,这些信息是放贷者评估消费者的特征和债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重要的二级市场投资者,包括政府支持的企业房地美和房利美,希望法院判决和税务扣押信息继续保存在信贷记录中。这些信息的删除,将给放贷机构在评估借贷者信用状况时出现信息黑洞。特别对于规模比较大的贷款,例如房贷,给信贷决策带来了不确定。
所幸的是一些专业的征信机构已经注意到信贷机构的潜在需求,开始把握这个商业机会。为了填补这种信息缺口,一些专业的征信机构,例如LexisNexis,和最先进的数据验证公司进行合作(DataVerify),来提供包含这些数据的征信报告和解决方案,开发生产了新的征信报告。三大征信机构由于是全国性征信机构,面临的是全局性问题,专门处理好只有8%的消费者拥有的这些负面征信数据费事费力,需要有专门的部门来处理,船大难好调头。而专业征信机构作为三大征信机构的补充,可以采取灵活的机制,更快地开展满足市场需要针对特定消费人群的征信服务(8%的消费者)。
寻找信息保护与数据应用之间的平衡
国内一些征信替代数据在使用,但是这些替代数据的数据质量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没有受到足够重视。由于我国信贷市场起步比较晚,现有征信系统覆盖的消费者有限,但是目前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发展飞速,市场对于消费者征信(个人征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除了传统信贷数据,一些大数据,或者是替代数据(由于信贷信用数据有限,非信贷信用数据,例如,法院判决、公积金、电信、社保和税务等)甚至是非信用数据(社交数据,电商购物数据)也被用于消费者的信用评估过程中。大数据征信的概念也非常火爆,一些市场化征信机构也特别倚重这个概念。从美国最近三大征信机构删除负面公共信息的案例不难看出,征信机构提供的半公共产品的服务,在注重征信信息的有效性的同时,还需要保证消费者的权益,在两者之中寻求平衡。如上所述,即使民事判决和税务扣押信息在信贷风险评估中非常有效,甚至超出了一般的信贷信息,但是由于数据质量的问题,损害部分消费者的权益,征信机构最终还是在社会公众和监管机构的压力下把这些信息删掉。所以,在开展征信业务时,不能仅仅强调征信数据的有效性,还要考虑是否能够保证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具体来说,国内央行版的征信报告采集了法院判决和欠税的信息,由于国内有身份证作为消费者身份匹配的依据,因而信息混淆的情况较少,但是这些公共记录信息考虑到完整性和及时更新的问题,也没有用于信用评分过程中,仅作为客观事实展现。
数据应用的有效性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矛盾是征信领域的一个基本问题,需要寻求折中,既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也要促进数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国内征信业的发展过程中也会经常被这个问题所困扰,一方面,由于消费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刚需,传统征信数据之外的大数据也被广泛应用解决互联网场景中的风控问题。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保护个人信息,防止由于消费者数据被滥用和盗用而引起的社会事件,2017年6月1日生效的《网络安全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非法使用消费者数据的行为做出了严格的处罚规定,并且不断强化刑事追究和刑事打击。一时间征信机构和大数据公司风声鹤唳,很多业务已经叫停了,对行业的影响至今。
已于2018年5月25日正式施行的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 简称GDPR),不仅强调个人数据的保护,也着重数据的有效流通,已经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时代个人数据应用的基石。国内吸纳了GDPR先进理念的《信息安全技术 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于2018年5月1日颁布。这些个人信息保护新规在征信领域的具体落地还有待时日,但美国监管部门和政府进行大量的调研,通过行业监管和社会舆论监督在个人信息保护和数据有效应用之间寻求平衡,对于设定专业的征信数据规则的做法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