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金海 刘洪超
在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的天元科技集团,陈列着两口农家常见的大水缸。上世纪90年代,天元科技集团创始人吕德斌正是用这两口大水缸作料槽,获得了“第一桶金”。如今,天元科技集团业务已遍布50多个国家,同时为我国的航空、航天领域配套生产推进剂燃料和精细化工中间体产品,获得国家、省部和市级科技进步奖50多项。
营口是东北地区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走进营口,探寻民营经济发展的密码。
企业在困境中壮大
说起营口的民营经济,绕不开汽车保养维修设备产业,其产品国内市场覆盖率超过85%,出口总额占全国的43%。而要提到汽保业,魏恩贵的经历正是营口民营经济依靠创新寻求突围的缩影。1988年,魏恩贵带着3名工人和一台价值1200元的旧车床创业。如今,女儿魏咏梅执掌的营口光明科技有限公司在意大利成立技术中心,成为全球最大的轮胎拆装机、平衡机生产企业。
2017年10月18日,营口金辰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上市,成为营口市首家在主板挂牌上市的民营企业,也是营口首家进入A股的制造业企业。从最初做机械加工的手工作坊式企业,发展到今天成为光伏组件自动化生产设备领域的领军企业,董事长李义升很感慨:“技术门槛低,很容易被模仿,利润下降非常快。这也是从事低端产品制造的民营企业普遍面临的尴尬。”为摆脱这种困境,李义升不断进行产品和技术迭代升级。从1996年创业至今,李义升带领企业完成了15代装备类产品的设计和制造。
创新求变让营口的民企找到了发展壮大的“金钥匙”。目前,李义升的企业拥有国内首套实现光伏组件智能自动化的生产线,其精度指标已达到国际标准。在光伏行业遭遇滑坡的当下,作为配套企业的金辰公司销售额未减反增,去年逆势增长30%,利润率逾20%。
“近年来,营口市坚持把民营企业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推进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端发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打造营口民营经济升级版。”营口市委书记赵长富表示。目前营口已有400余家民营企业与130余所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镁质材料、石化、装备制造等领域转移转化了300多项关键技术,这些关键技术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20多亿元、新增税收近10亿元。
政府优化营商环境
“我们企业注册资本金从2800万元增加到1亿元。过去注册1亿元需要到省里办理,路远不说,办理时间也长。现在可以在营口片区综合审批大厅集中办理,没有任何费用,3个工作日就办完了。”营口凯悦滤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树凯说。
营口“39证合一”前,办理所有业务的企业需要填35套材料,现在只需要一次性填1套工商注册材料及多证合一登记申请表。以前需要50天才能办好,现在只需7天。办理相关审批事项涉及15个部门,以前企业需要往返各部门最少27次,现在只需往返两次。
“之前部门分割、重复检查、多头执法等问题一直是困扰企业、影响营商环境的痛点堵点,我们集中行使工商、质监、环保等16个部门的相关行政职权和管委会承接的监管职权,实现一支队伍、一次出动、全面体检。”营口市政府副秘书长、辽宁自贸区营口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张东说。
“忠旺集团最初在国内3个城市同时签约建设新工厂,营口市签约最晚,但开工最快,投产最早。”营口忠旺铝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兰占雨说。
为提高效率,营口探索了一套“保姆式服务”。营口市建立2000多支团队,从项目储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直到投产运营的全周期进行跟踪,并实行全程代办,明确推进路线和办事时限。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管委会副主任吴勇说:“类似忠旺铝业这样的用电大户,年用电量约为90亿千瓦时。我们将忠旺纳入省直供电系统平台,每年可为企业节省电费6亿元。”
今年上半年,营口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5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78.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9.6亿元,占全市的86.5%。占营口企业总数95%以上、从业人员超全市就业人口80%以上的营口民企,在东北振兴关键时期,正交出一份让人眼前一亮的新答卷。